首页 百科知识 顿悟后的渐修

顿悟后的渐修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顿悟后的渐修理入的人,因听了有关自性的道理而恍然大悟。不过,南宗的渐修很有特色,这就是看住自己的心性。看住自我心性,就能保持寂静清净的心境和心态,就能进入佛的境界。下面也是一些关于在顿悟后进行渐修的论述: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这正是禅宗的宗旨,佛法的真谛。(同上书)圣胎,指的是自我心性。这就是禅宗,特别是南宗禅的修持特点。

五、顿悟后的渐修

理入的人,因听了有关自性的道理而恍然大悟。在悟之前,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禅修的经历,一是没有禅修的经历。而行入的人,是由渐修而得顿悟,因此都有相当高的禅修功底。可是,不管是由理入而顿悟,或是由行入而顿悟,也不管顿悟前是否有禅修的经历,在获得了顿悟之后,都要进行禅修。这叫顿悟而渐修。反正,对于实行心性之学的人来说,禅修就是日常功课,就是正业。关于顿悟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南宗是这样认为的:

时有僧问: “顿悟之人,更有修否? ”师(沩山灵祐)曰: “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 ”

(《五灯会元》)

两头语,意为可说要修也可说不要修,那是因为, “真悟得本他自知”是找到了成佛的阶梯;只要保持这个心性,念念不忘,最终就能成佛。说修,这念念不忘心性,就是修;说不要修,是指这种修法不同于一般的方式。只要看住心性,就能克服原来的心理积淀、思维定势和生理习惯,因此说,实际上这就是修。顿悟之后,还需要渐修,对于此事,另一个和尚弘辩这样说:

帝(唐宣宗)曰: “何为顿悟,何为渐修? ”师(荐福弘辩)对曰: “顿明自性,与佛同俦。然有无始染习,故假渐修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 ”

(同上书)

若要“与佛同俦” ,不但要清除后天形成的思想积淀,而且还要清除先天所形成的心理与生理上的习气,因此,顿悟后还需要渐修。不过,南宗的渐修很有特色,这就是看住自己的心性。关于这种情况,可看下面的一些论述:

《菩萨戒经》云: “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

(《六祖坛经》)

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

(《禅源诸诠集都序》)

看住自我心性,就能保持寂静清净的心境和心态,就能进入佛的境界。下面也是一些关于在顿悟后进行渐修的论述: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起信论》)

心即常在,是指念念不忘自性。依此法身也就是念念不忘自性。

达摩从西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云何识取自心?即如今言语者,正是汝心。

(黄檗:《宛陵录》)

识取自心见自本性之后,就应“更莫他求” ,这个自心本性,本来就是佛,只要念念保持它,就不必进行另外的修行了。这正是禅宗的宗旨,佛法的真谛。

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何假添补?但随时随处息业,养神圣胎增长,显发自然神妙,此即是为真悟真修真证也。

(《禅源诸诠集都序》)

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同上书)

圣胎,指的是自我心性。真悟真修真证,是说这是最高层的修持方式。空寂之知,是指不思想时的自我意识,不藉缘生,不因境起,是说这自我心性是自己本来就具有的,是天生的,是形上的存在。看住自己的心性(即心思) ,这样,自己所想的究竟是什么都能知道,这就叫“任迷任悟,心本自知” 。不知道自我心性的时候,要争取知道它,知道了自我心性,就是顿悟,顿悟之后,就要保持这个自我心性,要念念想到它,这就是顿悟渐修。这就是禅宗,特别是南宗禅的修持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