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李觏与祖无择

李觏与祖无择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李觏与祖无择李觏一生的至交好友,除范仲淹外,还有一位就是祖无择。此后,李觏与祖无择也联系颇多,由于两人各处一方,只好书信联系或诗文唱和。祖无择见到了李觏的作品后,读了整整一个月,欣然写序。当祖无择读到李觏的《庆历民言》时,大加赞赏。后祖无择还写了一封信给李觏表示谢意。八月,祖无择写信给李觏,告诉李觏他在袁州的情况,并表示等学校建好派专人去邀请他来袁州。

六、李觏与祖无择

李觏一生的至交好友,除范仲淹外,还有一位就是祖无择。

祖无择(1006—1085),字择之,号龙学。上蔡(现属河南省)人。他比李觏大三岁,他的人生际遇比李觏好得多。宝元二年(1039年),他中得进士且成绩优异,从此仕途畅通,先是任职在齐州,一年多后又被选到了史馆任职。

庆历二年(1042年)初,李觏因参加考试,正在京城里逗留,并去拜访了吴育等朝中大臣,但这些大臣没有作出任何反应。此时的李觏生活陷入困境,囊中羞涩,心情郁闷。他在京城里不得不租住简陋的房子,吃粗糙的饭菜,使他原本欠佳的身体更加憔悴。由于病态、贫穷,没有得体的衣著,没有精神饱满的状态,他奔走于公门往往遭人嘲笑,以至于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践踏而情绪低落。正在这时,仕途蒸蒸日上的祖无择则在正月底的一天中午不请自到。这让李觏大出所料,感动不已。他们见面没有更多的礼貌与寒暄,而是坐在一起,天南地北、古往今来地聊,当然也谈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甚至对时政的看法。他们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从此,李觏也常去拜访祖无择,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不久,祖无择奉命出守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县)。

七月,李觏参加了制举科的考试,这种考试比一般的进士科考试难度更大,李觏虽然策论被礼部评为第一,但最终还是落第而归。李觏心里十分难过,在归途中,他去了南康军拜访好友祖无择。担任知军的祖无择见到李觏自然是十分高兴,把他迎到府署,“相见共欣喜”。祖无择对他殷勤款待,请他吃鲜甜的橘子、肥美的鲜鱼,陪他到附近的名胜游玩,让李觏感到十分满足。李觏也许是离家太久,家中还有妻儿老小,不知他们生活得如何,他也没有多少心思在外游乐了。“高会虽暂欢,故园当速至。”他告别了好友,“草草成别愁”,启程回南城。

船渡鄱阳湖时,清晨的东方放亮,阳光撒在湖面,湖水悠悠;可他还未来得及欣赏那美景,突然北风猛烈地袭来,变天了,湖面波涛翻滚,他所乘的船只也在狂风中失去了控制。篙工也束手无策,卷起了袖子,泪流满面,呆呆而立;船上的乘客也紧闭双眼,不敢张望。李觏被眼前的情形吓呆了,傻傻地坐在床铺边,嘴里哼着曲儿,心想这下可死定了,要变成长江鬼了;但他所遗憾的是,辛劳一辈子,也没有能为母亲尽一点孝心。正在李觏胡思乱想的时候,狂风巨浪却渐渐地平息了,他的心也渐渐地平静了下来,他伫立船头,“引领望乡里”。他终于平安地回到了家里。

后来,李觏写了一首长长的诗寄给祖无择,在诗中回忆了在京城及前往南康军拜访的情形与感受,也叙说了别离后的状况。同时,诉说了相思之苦,“思君非一日,欲去无双翅。”所以,“作诗布幽怀,读之勿嗤鄙。”

此后,李觏与祖无择也联系颇多,由于两人各处一方,只好书信联系或诗文唱和。如李觏有诗《感怀寄择之》。诗云:

众人皆锐进,唯我复幽居。

虑远梦多乱,身闲气不舒。

干求非禄位,好尚岂诗书。

日夜又日夜,霜寒鬓发疏。

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应是写于从南康回家之后,李觏赋闲于家。本想干一番事业,但却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无人能理解他的心境,他心虑重重,身体也不舒服;岁月在流逝,人生在苍老,可自己不曾进取。在诗中,李觏向好友诉说了不得进取的苦闷与伤心。

从京城回来后的第二年,李觏将自己的书稿进行了整理。这些稿子前后跨越十五年,有诗文233首(篇),编成十二卷,定名为《退居类稿》,并请祖无择为文集作序。祖无择见到了李觏的作品后,读了整整一个月,欣然写序。祖无择在序里充分肯定了李觏其人与其文,也为李觏仕途不畅、壮志难酬而遗憾。祖无择说:“盱江李泰伯,其有孟轲氏六君子之深心焉。年少志大,常愤疾斯文衰敝,曰:‘坠地已甚,谁其拯之?’于是夙夜讨论文、武、周公、孔子之遗文旧制,兼明乎当世之务,悉著于篇,且又叹曰:‘生处僻遐,不自进孰进哉?’因徒步二千里入京师,以文求通于天子。乃举茂材异等,得召第一。既而试于有司,有司黜之。”同时,祖无择认为《退居类稿》对“文、武、周公、孔子之遗文旧制与夫当世之务,言之备矣”。

当祖无择读到李觏的《庆历民言》时,大加赞赏。祖无择在一封给李觏的信中说:“《庆历民言》皆极言当时之病,真医国之书耳。使今相天子宰天下者闻其言而行之,何忧乎獯鬻?何患乎拓跋邪?”祖无择也为自己没有能力为李觏在朝廷说话和推荐他而自愧。祖无择也将自己写的《爱堂铭》和《文爽序》寄给李觏,希望李觏“宜枉观览,因风幸示可否之教。”当祖无择在安徽淮南为官时,李觏的一名陈姓弟子受师之托前去看望了祖无择,可能还带去了李觏的一些近期著作。后祖无择还写了一封信给李觏表示谢意。因时常思念对方,并希望能有机会见面一叙,他在信中还说:

无择自来淮楚,以地远且少便,复吏事无余暇,故不得时时拜会,徒日思颂亡已。足下之门人高弟者曰陈生过听不佞,遣介走数千里,惠然以书见抵,且示之策。捧览之际,靦生面目。兹足下之不鄙遗我而俾之相示也,顾愚何足以当之?推毂之教,岂敢不勉?趋奉未由,惟祝善爱。诸恳可期面会,兹不能布万一。

几年之后,也就是皇祐五年(1053年)夏末,祖无择出守袁州(今江西宜春)。八月,祖无择写信给李觏,告诉李觏他在袁州的情况,并表示等学校建好派专人去邀请他来袁州。他在信中说:“敝郡已作学,更三两月可成,当须坐邀长者来此,为后生唱导也。乃时专遣人礼请,次谨先此。”次年的五月,李觏应邀来到了袁州。

李觏的袁州之行是一次极有意义的出行,他在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袁州学记》。李觏在文章中介绍了州学的基本情况,也阐述了他的教育主张。李觏的这篇文章每每为人称赞。

李觏在袁州游览一些古迹名胜,且写诗记其状。如《宜春台》诗,诗云:

谪官谁住小蓬莱,唯有宜春有古台。

千里待看毫末去,万家攒作画图来。

云中罗绮香风落,月底笙歌醉梦回。

莫怪江山苦相助,骚人没后得真才。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宜春侯刘成于城中及周围立五台,其中最胜者为宜春台,植桃李万株,供人登览。宜春台“圜璒之傍崛起数百尺”,故有“高出袁城百万家,巍峨楼殿锁烟霞”、“一州之壮观,万家之游息”之誉。北宋天圣年间,袁州知州刘嗣隆在其《题宜春台序》一文中写道:“江南古郡,袁为佳丽之地。若宜春台者,又郡之所谓胜游也。”李觏游览之后,自然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诗。祖无择也写有一首同题诗,诗云:

异乡何处散幽怀,赖得城中百尺台。

还向天涯经岁住,哪知春色为谁来。

雪消江上看梅发,风暖衡阳有雁回。

强拟登高聊赋咏,再三愧乏楚人才。

此也可看作是和李觏诗,所押韵是同一字。李觏还去了宜春的东湖一游并写下了《东湖》诗:

古郡城池已瞰江,重湖更在郡东方。

水仙坐下鱼鳞赤,龙女门前橘树香。

路绝尘埃非洒扫,地无风雨亦清凉。

使君待客多娱乐,只有醒时觉异乡。

祖无择也写下同题诗一首,诗云:

晴烟幕历澹湖光,势胜居然占一方。

拂水万丝杨柳弱,倚风千盖芰荷香。

纵游闲泛蓝舟稳,半醉狂眠石席凉。

公退每来须度日,却疑身出利名乡。

他们的同题诗所押韵也是同一字。李觏此行愉快而难忘,让他时时记起,以至于第二年,他还写诗送给祖无择。如《送春寄呈祖袁州二首》:

其一

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

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其二

宜春台上送春归,泪滴金杯不自知。

懊恼黄莺解言语,飞来唯见落花枝。

当然,祖无择收到了李觏的诗后,也和其作《奉和泰伯送春绝句》诗。诗前有序:“奉和泰伯送春绝句,缮写寄呈,幸垂笑览。范阳祖无择上。”

其一

忆昨相逢甲午年,与君同赋送春篇。

等闲又见春风老,更捧新吟一惘然。

其二

万树红芳落渐稀,浮荣能得几我时?

孤根未识阳和力,春去春来两不知。

还作《送春长句呈泰伯先生》:

昼日临风把酒卮,宜春台上送春归。

已看绿树愔愔静,犹有残花怗怗飞。

岁月任从随手过,功名未必与心违。

我缘客宦无常处,后会如今亦恐稀。

祖无择随诗附短信,信中写道:“前日承泰伯先生宠示新诗三首,谨依严韵奉和,幸赐采览。”祖无择在此说得李觏诗三首,但在李觏流传下来的诗中仅见前文所引的两首。他们两人赋诗唱和已是至和二年(1055年)的事,祖无择年已半百,李觏也是四十有七的人。此后四年,即嘉祐四年(1059年),李觏便离开了人世,也永远地离开他的好友祖无择。祖无择在李觏去世26年后仙逝,享年八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