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儒家心性之学与现代化

儒家心性之学与现代化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儒家心性之学与现代化当代儒学,在哲学界的理解,主要是指当代新儒家而言,它所涵盖的代表人物,有梁漱溟、马一浮、熊十力、张君劢、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等先生。这一点,的确反映出新儒家在当代中国思想界鲜明、一贯的学术立场。

二、儒家心性之学与现代

当代儒学,在哲学界的理解,主要是指当代新儒家而言,它所涵盖的代表人物,有梁漱溟、马一浮、熊十力、张君劢、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等先生。学术界之所以这样的认定,除了因为这些前辈先生毕生致力儒学思想的阐扬,而且彼此之间可以找到清楚的师生传承、友朋讲论的关系,最重要的是,1958年张、唐、徐、牟四位先生共同发表宣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2],明确地宣达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儒家思想、西方文化及世界学术思想的立场与主张。我们细绎这篇宣言的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学者面对1949年以后中国残破不堪的局势,既没有一味地欣羡西方文化而导致怀疑自家传统,也没有情感用事地站在本位的立场排斥所有的西方文化。约略言之,他们有以下几点看法,特别值得深思。

首先,他们对中国文化在长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种种积弊与病痛,并不讳言,但是基于历史乃人类生命客观实现的主张,他们反对将中国文化视同于客观外在的自然物,而要求所有的研究者肯定中国历史文化自有其“客观的人类之精神生命”贯注其间。[3]

其次,在他们心目中,所谓“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神生命”,其实不是什么别的,指的就是“由先秦之孔孟,以至宋明儒”的“心性之学”。[4]因为儒家这种心性之学,主要建立在实践与觉悟的相依互进之上,一旦充分地展开,不但可以建立人之外在行为的规范,充实人内在的精神生活,而且在人的实践行为步步推扩中,更可以由家、国、天下宇宙,进而参赞天地之化育,撑开一种与西方形上学、宗教迥然不同的形上理境与宗教情怀。换言之,抟造中国文化特殊形态的基础,正是儒家心性之学这种兼内外、通天人的义理性格。这里,如果我们原则上承认中国文化的绵延存在有其意义、价值,那么,属于中国文化“神髓”所在的儒家“心性之学”,理应得到世人的尊重。

再次,当代新儒家的前辈,虽然一致肯定传统心性之学在义理上的成就,但是却不讳言近代西方所成就的民主科学,毕竟是传统文化所欠缺,乃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现代化课题。不过,他们与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者极其不同的是,他们并不认为传统文化与学习民主科学有何扞格之处,以至于追求现代化就必须否定传统文化;相反地,他们相信儒家心性之学所建立的“道德实践的主体”,依其自身的要求,亦即要求“人格之更高的完成与民族之精神生命之更高的发展”,就能在政治上转化自身为一“政治主体”,在自然界、知识界成为“认识的主体”及“实用技术的活动之主体”,从而为中国文化发展民主、科学奠定基础。[5]换言之,中国传统的心性之学,本身即可为现代化提供实践的动力。

最后尤有进者,当中国寻求现代化学习民主科学之际,当代新儒家的前辈,基于中国传统心性之学的体认,认为西方文化也应向东方智慧有所学习。因为西方重理智、运用概念的思考方式,虽然可以成就科学技术或客观的法律制度,但却不足以曲尽真正的具体生命世界、人格世界与历史人文世界中的一切。因此西方文化如要完成领导世界的目标,或完成其自身更高的发展,亦须从中国心性之学所透显的“圆而神”的智慧,“当下即是”的精神、“温润而恻怛或悲悯之情”、“天下一家”的情怀,有所学习。[6]

我们从前述四点基本主张来看,当代新儒家最大的特色,即是在回应中国现代化的课题时,他们认为儒家传统的心性之学,不但不应轻置,而且应该推陈出新,由“道统”开“政统”、“学统”[7],亦即通过心性论更精密的诠释与重建,进一步厘清其与科学、民主政治之间的分际与关系。要言之,即通过内圣心性之学的阐扬,开儒家在当代中国“新外王”的事业。我们细究当代儒学前辈的著作,虽然涵盖中、西、印三大哲学系统,但中心关怀却始终围绕着儒家心性之学来畅发其现代意涵。这一点,的确反映出新儒家在当代中国思想界鲜明、一贯的学术立场。但是,或许不免为外人所疑虑的是,当代新儒家的前辈学者,究竟依据何种思考来架接传统心性之学与科学的关系?这种思考果真曲尽了西方科学认知的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