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

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

时间:2022-01-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影响天气最早发生在17世纪,我国的劳动人民为了减轻冰雹对农作物收成的影响,开始采用了一种主动的、人工可以控制的方法———用土炮轰击雹云,以达到防雹的目的。
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_气象与健康

二、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天坛,也都听说过祈年殿,它们是古代帝王向上天祈雨的场所,为了获得一年的风调雨顺,为了祈求上苍给中华大地普降足够的雨水,帝王们会带领诸多臣子臣工极为虔诚地举行祭天活动。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人类试图影响天气的一种活动,只是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虔诚上了。

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影响天气最早发生在17世纪,我国的劳动人民为了减轻冰雹对农作物收成的影响,开始采用了一种主动的、人工可以控制的方法———用土炮轰击雹云,以达到防雹的目的。17世纪末清代的《广阳杂记》对土炮防雹就有明确记载。与此相差不远,意大利人先用教堂敲钟,后用大炮轰击雹云,也试图达到防雹的目的。

根据大战后战场往往下大雨的经验,1891年前后,美国人曾试验用大炮轰云、用气球和火箭携带炸药到云中爆炸等方法,来增加降雨量。1903年,澳大利亚试验将氢气引入空气中以抬升气层,从而使气层冷却,成云致雨。还有人设想通过加热气层以抬升空气,或用机械方法利用鼓风机抬升空气,或用电学方法播撒电沙粒等方法促使降雨形成。遗憾的是尽管大家尝试了种种方法,但这些不是收效甚微就是完全失败。人工消雾方面的尝试也不乏其例。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就在飞机跑道两侧设置了很多大火炉,用来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以保证作战飞机的安全起降。

1931年,荷兰人范拉特在云中从飞机上撒下1.5吨干冰,结果成功的促使了下雨。他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干冰粒相互摩擦产生电荷,引入云中的电荷导致云滴合并逐渐增大,因而产生降雨,其实,他这是错误地解释了干冰的催化原理。接着,欧洲一些国家重复了这种干冰降雨的试验,均未获成功,因而人们开始对此发现产生了怀疑。

1946年,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人工影响天气才真正诞生,美国人文森特斯切夫在纽约州北部的通用电器实验室工作,他试图找寻出一种方法使冷腔体内的人工云层产生降雨,他将一块干冰放入腔室内,立刻在干冰的周围就形成了一层冰晶,干冰的催化作用从此被确认。接着,谢弗从一架小飞机中向一块零下20度的层状云播撒了1.36公斤干冰,5分钟后云滴全部转化为雪,下落600米后在干空气中蒸发了。这表明用少量催化剂改变过冷云层,可以达到降雪、消云的目的。随后文森特斯切夫的同事———冯尼古特通过翻阅大量文献发现,碘化银与冰分子有极其相近的分子结构,且更容易应用,他通过实验发现,在过冷雾中引入碘化银颗粒后,也能产生大量冰晶。用碘化银催化不需飞机,设备简单,用量很少,费用低廉。因此,一时之间,在美国出现了许多人工造雨公司,在其他国家也迅速推广开来。

我国从1958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现代人工降雨试验。先是在东北用干冰催化降水,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人工防雹、消雾的工作也处在尝试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