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子家子》輯考

《子家子》輯考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子家子》輯考陳志平《子家子》是北宋家頤撰寫的一部子書,《郡齋讀書志》曾有著録,至清初,該書亡佚,後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一卷。綜上所論可知,《子家子》作者為四川眉山家頤。

《子家子》輯考(1)

陳志平

《子家子》是北宋家頤撰寫的一部子書,《郡齋讀書志》曾有著録,至清初,該書亡佚,後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一卷。然至今日,無論原書還是輯録本,均無從查見。典籍亡佚,實為憾事。筆者發現元代蘇應龍的《諸子瓊林》等書有引用《子家子》多條(2),故將其重新輯録,以略窺該書面貌。

一、子家子其人

《子家子》作者為宋代家頤。家頤,字養正,四川眉山人。《郡齋讀書志》卷五上:“《子家子》一卷。右眉山家頤養正之書也。”(3)然其生平無考。

宋趙善璙《自警編》卷二録家頤《語録》一條(4),卷三録家頤《語録》一條。《四庫全書總目·自警編》云:“善璙生南宋之季,而所載至靖康而止。其後唯朱子議論間為采入,其餘多不甄録。”則《子家子》的撰寫當在靖康(宋欽宗年號,1126—1127)前,作者家頤生年當更早。

南宋劉清之《戒子通録》亦録有家頤《教子語》十條,題下小注云:“字養正,眉山人。”劉清之,字子澄,江西臨江人。紹興二十七年(1157)進士,卒於宋光宗(1189—1194在位)初年。《宋史》卷四百三十七《儒林》有傳。而黄震(1213—1280)《黄氏日抄》卷五五“《子家子》”條云:“《子家子》者,近世眉山家頤養正所著也。”黄震稱家頤為“近世”人,其距黄震時代當不太遠。據此,可大略推知家頤為北宋(960—1127)末年人。

《諸子匯函》卷二一録有《子家子》,此“子家子”乃孔子玄孫孔求,與此書無涉,可不辨(5)。又,南宋衛湜《禮記集説》於徵引諸家“名氏”中列有“眉山家氏(頤)”,卷一“《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條下引眉山家氏曰:“儼若思,乃毋不敬之象;毋不敬,乃儼若思之實。”眉山家氏即家頤。朱彝尊《經義考》卷一四二著録衛氏(湜)《禮記集説》云:“按衛氏《集説》,援引解義凡一百四十四家,不專采成書也。如文集、語録、雜説及群經詳論,有涉於《禮記》者,皆裒輯焉。今以經籍藝文志暨諸家書目未著於録者疏之。……不書字者,柯山周處約,四明李元白,演山黄敏求,髙要譚唯寅,宣城奚士達,建安潘植,會稽髙文彪,眉山家頤孫佖,臨卭宋遠孫。”朱彝尊以為“眉山家氏”即“眉山家頤孫佖”(6),然何謂“家頤孫佖”,卻難確解,朱氏或有筆誤,或受元代方回影響,誤以家頤孫和家頤為一人。方回《桐江續集》卷三○《家頤孫自觀字説》云:“眉山子家子名頤孫,字自觀,佩乃翁性存先生過庭之教。”同卷《送家自昭晉孫自庵慈湖山長序(性存子)》云:“眉山子家子名晉孫,字自昭,讀書之室曰自庵。”此可證四川眉山為家姓主要聚居地,時人習慣稱家姓讀書人為“子家子”,如方回稱頤孫、晉孫俱為“子家子”,大約是以稱“家子”不够尊重。

綜上所論可知,《子家子》作者為四川眉山家頤。家頤,字養正,四川眉山人,生活在北宋末年,曾為《禮記》作過注解,其他似无考。

二、《子家子》其書

《子家子》世罕傳本,僅數家書目有著録。如《郡齋讀書志》卷五上載:“《子家子》一卷。右眉山家頤養正之書也,無卷帙篇目,姑附於諸子後。”《遂初堂書目》著録:“《涪陵記善録》、《司馬温公家範》、《吕氏童蒙訓》(7)、《子家子》、《程氏廣訓》(8)、《林子誨語録》。”明代《永樂大典》選録有該書,然至清代修撰《四庫全書》時,該書已經亡佚,四庫館臣只能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佚文一卷。而《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七三著録:“家頤《子家子》一卷。頤,字飬正,眉山人。”《欽定續通志》卷一六○著録:“《子家子》一卷,宋家頤撰。”此兩家著録當均是四庫館臣輯録的《子家子》,而非《郡齋讀書志》所載的原本。如今,四庫館臣所輯録一卷也未見實物披露,當是已經亡佚。

據《郡齋讀書志》載,《子家子》一卷,篇幅並不大,“無卷帙篇目”,此似與該書體例有關。據現存《子家子》條目看,“蓋語録之類”(9),均簡短通易,可推知《子家子》是一部語録體式的書籍,故《自警編》徑稱為《語録》。而此種語録,從來多為門生故吏所撰,加之本書題為“子家子”,“後師稱,子冠氏上者,著其為師也”(10),此書亦當是門人記録編撰而成,而非自撰。

黄震《黄氏日抄》卷五五“《子家子》”云:

《子家子》者,近世眉山家頤養正所著也。謂:“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執厥中,心若不精一,則流而雜矣。”又謂:“不食無妄之粟,不衣無妄之帛。皆誠身也。”其言之易如此,此其所以著書歟?然多律己處世之言,有補世俗,如世所編《省心》、《雜言》之類。唯其言“理義勿於傳注中求,但於性根上求”,卻恐未安。夫六經所以載理,傳注所以明經,以此為戒,而求之性,此不立文字而見性成佛也。

黄震以為《子家子》言語簡易,而内容多“律己處世之言,有補世俗”,此頗符合北宋以來語録體的特點。同時,宋趙善璙《自警編》選有家頤《語録》兩條,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自警編》云,此書“乃編次宋代名臣大儒嘉言懿行之可為法則者”,家頤《語録》入選此書,當亦是以其之言純正篤厚,可為舊德楷模,“用垂炯戒,亦當時士大夫之藥石矣”(11)。《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家子》亦云此書“頗明白醇正,而率皆習語”。

據現存的《子家子》佚文,可證上述諸家所言不差,該書内容多為修身齊家的道德訓誡,語言簡短明白,卻往往有發人深省處。如其強調積德修身,曰:“德者,貴身之具也,無德則為人所賤矣。”“利昏人智,色昏人神。”強調教子,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父兄之教愛子弟,可用此道。”“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富者之教子須是重道,貧者之教子須是守節。”強調修學,曰:“修學有日新之功,則為文常有生氣。”“凡讀一經,須是反覆熟玩,窮其義味,令入神也。”《子家子》的内容多是道德説教,醇正質樸,由此亦可略窺北宋理學發展軌迹。

三、《子家子》輯佚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九五子部存目著録有《子家子》一卷,云輯自《永樂大典》。今四庫館臣輯本未見披露,不知還存於天壤間否?而《永樂大典》也已散佚,僅有殘册存於人間。宋劉清之《戒子通録》録有家頤《教子語》10條,其中7條同於《諸子瓊林》選《子家子》,則所謂《教子語》當録自《子家子》。宋趙善璙《自警編》卷二録家頤《語録》1條,卷三録家頤《語録》1條,其中1條同於《諸子瓊林》選《子家子》,故所謂《語録》亦當選自《子家子》。另《黄氏日鈔》卷五五“《子家子》”條中亦有引用,《永樂大典》殘册中亦存有2條。而元人蘇應龍《諸子瓊林》中引用《子家子》最多,共計48條。今以《諸子瓊林》為基礎,參照《戒子通録》諸本,有異文者出之,缺者補之。《子家子》原書順序無從考見,今僅以《諸子瓊林》著録先後為順序,輯録《子家子》佚文如下。

1﹒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父兄之教愛子弟,可用此道。(《諸子瓊林》前集卷一“父兄教愛子弟之道”條)

2﹒家無賢子弟,則父兄不聞正論;家無賢父兄,則子弟不聞正論。(《諸子瓊林》前集卷一“子弟父兄可相有不可相無”條)

3﹒父子之間不可溺於小慈,自小律之以嚴,繩之以禮,則長無不肖之悔。(《諸子瓊林》前集卷一“不可溺於小慈”條、《戒子通録》卷六録家頤《教子語》)

4﹒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富者之教子須是重道,貧者之教子須是守節。(《自警編》卷三録家養正《語録》。《戒子通録》卷六家頤《教子語》分兩條録之。《諸子瓊林》前集卷一“至要無如讀書”條録“人生”至“無如教子”句)

5﹒教子有五:導其性,廣其志,養其才,鼓其氣,攻其病。費一不可。(《諸子瓊林》前集卷一“教子有五”條、《戒子通録》卷六録家頤《教子語》)

6﹒養子弟如養芝蘭,既積學以培植之,又積善以滋潤之。(《諸子瓊林》前集卷一“養子弟如養芝蘭”條、《戒子通録》卷六録家頤《教子語》)

7﹒人家子弟唯可使覿德,不可使覿利。(《諸子瓊林》前集卷一“子弟不可覿利”條、《戒子通録》卷六録家頤《教子語》)

8﹒子弟之賢不肖繫諸人,而世人不以其不肖為可憂;子弟之貧富貴賤繫諸天,而世人乃憂其貧且賤。而多為不義之事,以求富之貴之,得非倒見邪?(《諸子瓊林》前集卷一“不以賢不肖為子弟憂而以貧富貴賤為子弟憂”條。《戒子通録》卷六録家頤《教子語》作:“子弟之賢不肖繫諸人,其貧富貴賤繫之天。世人不憂其在人者,而憂其在天者,豈非誤耶?”)

9﹒妻子所以為身之衛,可不知所欽重?(《諸子瓊林》前集卷二“妻子為身之衛”條)

10﹒既為人師,凡不可示訓之事,切不得妄為。(《諸子瓊林》前集卷五“為人師則不可妄為”條)

11﹒交友之道,過則相救,善則相勉,達則相援,窮則相濟。(《諸子瓊林》前集卷五“交友之道四”條)

12﹒交道貴廣,然狎友易得而畏友難得。(《諸子瓊林》前集卷五“畏友難得”條)

13﹒修學不可持二心,斷以不疑,鬼神避之,孟賁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諸子瓊林》前集卷六“修學當斷”條)

14﹒修學要有變化,不爾只成腐儒,學者勿徒事其迹。(《諸子瓊林》前集卷六“修學要有變化”條)

15﹒凡人引之而高、弘之而大、厲之而剛、矯之而直者,皆學之力也。(《諸子瓊林》前集卷六“弘大剛直皆學之力”條)

16﹒《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學者要思索如何是其人。只如陸宣公云:“吾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如何是所學?(《諸子瓊林》前集卷六“學不可以不思”條、《永樂大典》卷三千)

17﹒孟子以惰其四肢為一不孝,凡為人子孫,遊惰而不知學者,安得無愧?(《諸子瓊林》前集卷六“墮而不學者有愧於孟子一不孝之戒”條、《戒子通録》卷六録家頤《語録》。“無”,《戒子通録》作“不”)

18﹒人之言語多患無節,失其倫次,故夫子教鯉也,以“不學《詩》,無以言”,蓋使其學《詩》,則出言有章也。人内無主則舉動失中,故夫子教鯉,次及於“不學《禮》,無以立”,蓋使其學《禮》,則能中立而不倚也。(《諸子瓊林》前集卷七“學《詩》則言有章,學《禮》則立不倚”條)

19﹒或曰:風自火出,《家人》何也?曰:禮明於内,則化行於外。(《諸子瓊林》前集卷七“《家人》明内而化外”條)

20﹒學者所得愈深,則讀孔孟書愈有味。(《諸子瓊林》前集卷八“所得深則讀書愈有味”條)

21﹒凡讀一經,須是反覆熟玩,窮其義味,令入神也。(《諸子瓊林》前集卷八“讀書須令人入神”條)

22﹒得係詞所樂而玩之義,然後為善讀書。(《諸子瓊林》前集卷八“玩樂為善讀書”條)

23﹒修學有日新之功,則為文常有生氣。(《諸子瓊林》前集卷八“學有所功則文有生氣”條)

24﹒幼年學人草字,便是習他日苟且作事。(《諸子瓊林》前集卷七“幼年不可學草”條)

25﹒畔道有四:徇利忘義一也,廢禮犯分二也,輕信巫師三也,深溺佛道四也。有是四者,不足謂之士。害道有六:自矜一也,好毁二也,妄語三也,多機四也,褊中五也,護短六也。有是六者,不足謂之賢。(《諸子瓊林》前集卷九“畔道有四害道有六”條)

26﹒知道者積德行善,不求人知;出言為文,不求人合。(《諸子瓊林》前集卷七“知道者不求知不求合”條)

27﹒《記》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無其德而言知道者,皆妄也。(《諸子瓊林》前集卷十“有德而後可言道”條)

28﹒德者,貴身之具也,無德則為人所賤矣。(《諸子瓊林》前集卷十“德者貴身之具”條)

29﹒體之有病,其害小;德之有累,其害大。醫體病者以良藥,醫德累者以善言。(《諸子瓊林》前集卷十“醫德累以善言”條)

30﹒利昏人智,色昏人神。(《諸子瓊林》前集卷十“利昏人智”條)

31﹒利者役人之兇器也,人有所欲則自役。(《諸子瓊林》前集卷十“利者役人之兇器”條)

32﹒利者辱身之具。(《諸子瓊林》前集卷十“利者辱身之具”條)

33﹒衆人所常憂者,君子以為不足憂也;衆人所不憂者,君子以為深可憂。(《諸子瓊林》前集卷十三“君子憂衆人所不憂”條)

34﹒凡作事真實,人用力須省。故為文近理者,亦全不費辭。(《諸子瓊林》前集卷十四“作事真實則用力省”條)

35﹒省事可以養心,寡言可以養氣。(《諸子瓊林》前集卷十四“省事養心寡言養氣”條)

36﹒不食無妄之粟,不衣無妄之帛,皆誠身也。身者,載道之具也。士不知守則失之矣,故孟子曰:“守身為大。”(《諸子瓊林》前集卷十七“身者載道之具”條、黄震《黄氏日抄》卷五五“《子家子》”條録“不食”至“皆誠身也”句)

37﹒天德清明,而《記》曰:“清明在躬。”則知吾所存亦天德也,可不知自重哉?(《諸子瓊林》前集卷十七“天德在躬”條)

38﹒唯學所以治己也,仕所以治人也。今之士治己未至而急求治人,安知古聖賢成己、成物自有序耶?(《諸子瓊林》前集卷十九“治己未至則不足治”條)

39﹒士有百行,一行或虧,不得為全士,當何喻哉?荀子曰:“百發一失,不足為善射。”(《諸子瓊林》前集卷二十“百行不可一虧”條)

40﹒學者之於子路,唯知其勇於外,而不知勇於内。《語》云:“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此即勇於内也,當熟思之。(《諸子瓊林》前集卷二十“子路勇於外尤勇於内”條)

41﹒侈於内,以取妻妾之悦;嗇於外,以貽親知之謗:不可也。(《諸子瓊林》前集卷二十一“人不可侈於内而嗇於外”條)

42﹒凡入仕者,私室不可言公事,私事不可役公人。(《諸子瓊林》後集卷四“入仕不可以私害公”條)

43﹒夫人身列三才,至貴存焉;心涵萬善,至富存焉。(《諸子瓊林》後集卷五“又”條)

44﹒士雖顯達,勿使膏粱之味易吾黎藿之樂,方是不失節。(《諸子瓊林》後集卷五“貴而能賤”條)

45﹒凡人處富貴當如處貧賤,處貧賤當如處富貴。(富貴)貧賤分别於外,在我者唯一而已矣。(《諸子瓊林》後集卷五“處富貴貧賤當如一”條,“富貴貧賤”之“富貴”原從上文省,今補)

46﹒見危致命,《易·困》之《象》曰:“君子以致命遂志。”當危困時,君子一致之於命,而不以自累也。若以致命為奮不顧身,誤矣。(《諸子瓊林》後集卷六“見危致命非奮不顧身之謂”條)

47﹒士之賢否,於文章上未可見,而於利欲上最易見。(《諸子瓊林》後集卷九“文章不可以觀人”條)

48﹒揚子曰:“賢,為人所不能。”世間無不可能之事,堯舜之聖,人可為之,況其他乎?只是不為耳。(《諸子瓊林》後集卷十三“世間無不可能之事特患不為”條)

49﹒今人有六反,入仕者為禄而不為道,事親者養體而不養志,修學者尚文而不尚德,理家者積財而不積善,結交者貴新而不貴舊,立身者治生而不治心。(《諸子瓊林》後集卷十五“今人有六”條)

50﹒薄於修人事而厚於責天報者,舉世皆是,使造物何以厭其欲。(《自警編》卷二録家頤《語録》)

51﹒士之所行不溷流俗,一以抗節於時,一以詒訓於後。(《戒子通録》卷六録家頤《教子語》)

52﹒士人家切勤教子弟,勿令詩書味短。(《戒子通録》卷六録家頤《教子語》)

53﹒“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執厥中。”心若不精一,則流而雜矣。(《黄氏日抄》卷五五“《子家子》”條)

54﹒理義勿於傳注中求,但於性根上求。(《黄氏日抄》卷五五“《子家子》”條)

55﹒和以交物,介以立我。(《永樂大典》卷一萬五千七十五)

[作者簡介]陳志平(1976— ),男,湖北黄岡人。文學博士、博士後,現為黄岡師範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魏晉南北朝諸子學研究,已發表論文數十篇。

【注释】

(1)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專項“魏晉南北朝諸子學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2YJA751008。

(2)其全稱為《新編類意注解諸子瓊林》,元代蘇應龍輯,前有序文。《續修四庫全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元刻本影印,收於子部第1221册至1222册。

(3)晁公武撰,孫猛點校《郡齋讀書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142頁。

(4)趙善璙《自警編》。善璙,太宗七世孫,家於南海。端平中嘗知江州。

(5)欒貴明《永樂大典索引》“作者索引”“孔求”條下著《子家子》,然合孔求之言與家頤《子家子》為一。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頁。《永樂大典》卷三千録《子家子》曰:“《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學者要思索如何是其人,只如陸宣公云:‘吾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如何是所學?”陸宣公即唐中期名臣陸贄(754—805),先秦孔求如何引用大唐人語?此《子家子》顯為宋家頤撰。

(6)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史哲研究所籌備處編《點校補正經義考》以為“眉山家頤孫佖”為兩人,即“眉山家頤”和“孫佖”,參《點校補正經義考》,第四册,第839頁。此點校未必正確。朱彝尊此節按語源自《禮記集説》“名氏”,原文排列為:“四明袁氏(甫),字廣微;會稽髙氏(閌),子(文彪);眉山家氏(頤);臨卭宋氏(遠孫);四明宣氏(繒),字子平。”會稽高文彪、眉山家頤、臨卭宋遠孫俱缺字,而没有提及孫佖,且諸人前均有籍貫,何唯獨“孫佖”無?以“孫佖”為别有一人顯然有誤。

(7)北宋吕本中(1084—1145)撰。

(8)北宋程俱(1078—1144)撰。

(9)《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家子》。

(10)同上。

(11)《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自警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