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九华山上仙佛殿,阳明再续空灵缘

九华山上仙佛殿,阳明再续空灵缘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九华山上仙佛殿,阳明再续空灵缘等王阳明办理完江北录囚的事情,便就近游历了青阳九华山。游历九华山,催发了王阳明成仙遁世的心境。尹继先以王阳明身体孱弱多病为由,劝说王阳明不要盲目地寻求长生之术,要用有限的生命建立万世的功业。这次来到九华山,王阳明也没有想要成仙成佛,只是缅怀自己对仙佛的痴迷。这位异人被王阳明弄醒,看到王阳明,大为吃惊。

3.九华山上仙佛殿,阳明再续空灵缘

王阳明办理完江北录囚的事情,便就近游历了青阳九华山。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分别为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这四大佛教圣地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九华山身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并非仅仅有佛教寺院,还有很多道教的道观,可谓是仙佛共处的一个圣地。

李白曾经作《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其中“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成为九华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绝唱。杜牧曾经在《郡楼望九华》中写道:“凌空瘦骨寒如削,照水清光翠且重。却忆谪仙诗格俊,解吟秀出九芙蓉。”对李白的赞美之语又加以附会,可见九华山的确钟灵毓秀。然而王阳明来到九华山,并非是为了欣赏九华山的美景,而是寻找得道的道士和成佛的和尚。

游历九华山,催发了王阳明成仙遁世的心境。比如他在《化城寺》六首之二中写道:“云里轩窗半上钩,望中千里见江流。高林日出三更晓,幽谷风多六月秋。仙骨自怜何日化,尘缘翻觉此生浮。夜深忽起蓬莱兴,飞上青天十二楼。”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曾经对成仙之术迷恋过,只可惜人有寿年,不可能违反自然规律而多活。其实求仙的行为就是一种贪念,对人生追求出现了偏差。

真正的修道之人都不会选择入世,更不会帮助别人求仙,而是一心追求自我人生的净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曾经盛极一时,究其原因在于道学的世俗化,也就是假道学的充斥。道家的修为就是隔世,讲求清静无为。在尘世间只能沾染污垢和繁杂,是绝对无法修道的。那些披着道袍却做着大官的道士,只能称为假道士。他们是以道学的神仙之术迷惑人心,来满足自己的私心。

正因为每个人都有贪欲和私心,所以神仙之术永远都不会消亡。朱熹一直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其实正表明了当时很多人心中并没有什么天理,只有越来越膨胀的人欲。这人欲就是贪欲,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欲望。至于道学是否有利于长生,这还有待商榷,但不可否认的是道家有一套养生的技巧。王阳明就是追求养生之术,想要感受成仙的灵性。

王阳明在《题四老围棋图》中写道:“世外烟霞亦许时,至今风致后人思。却怀刘项当年事,不及山中一著棋。”四老围棋乃是仙家所留,犹如《天龙八部》中的珍珑棋局,都是对一个人欲望的测试。只有放得下,才能得到,正所谓“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刘邦与项羽进行了四年多的楚汉之争,最终项羽自刎乌江。刘邦虽登帝位,却进行了数年的平叛行动。无论是项羽自刎乌江的凄美豪言,还是刘邦荣归故乡的《大风歌》,都吐露了无限的忧伤。

人生一旦被参悟,就像黄粱一梦一般。在亿万人中,可能只有少数人参悟,甚至没有。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参透不了人生,才会这样平淡无奇地过着看似美满的人生。因为在儒学的领域中王阳明找不到人生的顿悟,就想求教于仙佛,有时候会表现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思绪。

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王阳明曾经被儒学的“格物致知”弄得心灰意冷。王阳明又对仙佛之事痴迷了一段,幸好遇到了尹继先道长。尹继先道长教王阳明修炼养生之术,不是以师徒论,而以忘年之交论。王阳明有心入道,却被尹继先极力劝阻。尹继先看清王阳明并非真心入道,只是在儒学上遇到了困难。王阳明有很强的经世致用思想,绝对不会选择遁入空门,有的只是对仙佛之道的好奇。尹继先以王阳明身体孱弱多病为由,劝说王阳明不要盲目地寻求长生之术,要用有限的生命建立万世的功业。在尹继先的鼓励下,王阳明放弃了求仙的想法,对人生又充满了期待。

这次来到九华山,王阳明也没有想要成仙成佛,只是缅怀自己对仙佛的痴迷。他听说山中有个人称蔡蓬头的道士,似乎是成仙得道之人,便诚心地去拜访。当王阳明找到蔡蓬头的时候,这个道长正在堂中打坐,身上衣服不仅破烂而且敞开着,亦痴亦狂。王阳明认为蔡蓬头必定是奇人,便向他询问神仙之术。蔡蓬头只顾摇头说道:“尚未,尚未。”

王阳明不解其意,断定蔡蓬头是嫌人多不便说,待将其引入后亭,再拜问之。这个蔡蓬头还是不断地摇头说:“尚未,尚未。”王阳明心想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得诸葛亮出山,自己何必吝惜再三拜请。等王阳明再次拜请之后,蔡蓬头诚心地对他说:“君在后堂、后亭待我礼节虽然隆重,只是我看你一脸官相,还说什么神仙之术呢。”见王阳明欲言又止,蔡蓬头又有一言相告:“长寿养生之道、立地成仙之术,都是闲云野鹤、与世无争之人所为。你胸怀大志,欲济众生,便不该心有旁骛。应当力求为圣之道,何必汲汲于小技,而耽误远大前程。”

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隐居避世的修道之人竟然能将人生看得这么透,便不敢再问成仙之术。但王阳明并不甘心就此作罢,而是继续寻找修仙参佛之人。恰在彷徨之际,他又听闻地藏洞有一个异人,坐卧松毛,不食人间烟火。于是王阳明不顾山路险峻,攀缘到了地藏洞。进到洞中,他果然发现有一人睡在石板上。为了让这位异人感知到自己的到来,王阳明故意坐在一旁抚摸这个人的脚。

这位异人被王阳明弄醒,看到王阳明,大为吃惊。他问王阳明:“道路险峻,你怎么来到这里?”当王阳明问到修仙之术和养生之道时,没想到这个人却对王阳明谈及儒学,刻意避开了佛老。他说:“周濂溪、程明道,是儒者两个好秀才;朱考亭是个讲师,只未到最上一乘。”

周濂溪就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人称濂溪先生,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除了我们熟悉的《爱莲说》,他曾经著有《周子全书》,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传授自己的思想学说,对中国的哲学研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程明道就是就是二程中的程颢,人称明道先生。程颢师从于周敦颐,发展了理学思想,对后世的朱熹、王阳明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朱考亭就是南宋时期的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重新界定了理学,对后世影响巨大。

这位异人居然对这三位儒学大师进行了界定,认为周敦颐和程颢是两个好秀才,朱熹是个讲师。对于宋朝名儒,王阳明也有过一定程度的研究,与这位异人的评说似有暗合之处。其实这位异人主要是劝说王阳明要向先儒大贤学习,将来能成为一代圣贤,不要再做什么求仙的大梦。等王阳明再次拜访这位异人的时候,此人已经毫无踪迹,为此王阳明感伤地写下:

路入岩头别有天,松毛一片自安眠。

高谈已散人何处,古洞荒凉散冷烟。

王阳明探访修道修仙之人后,特别对九华山的佛寺进行了游览。他的祖母岑氏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自小对王阳明的影响比较大。对于佛教的喜爱,王阳明并非像对修仙那样痴迷,只是对佛教的某些修为表示赞赏而已。

在九华山,王阳明曾在《夜宿无相寺》中写道:“春宵卧无相,月照五溪花。掬水洗双眼,披云看九华。岩头金佛国,树杪谪仙家。仿佛闻笙鹤,青天落绛霞。”在《化城寺》六首其一写道:“化城高住万山深,楼阁凭空上界侵。天外清秋度明月,人间微雨结浮阴。 钵龙降处云生座,岩虎归时风满林。最爱山僧能好事,夜堂灯火伴孤吟。”在《化城寺》六首其四写道:“化城天上寺,石磴八星躔。云外开丹井,峰头耕石田。月明猿听偈,风静鹤参禅。今日揩双眼,幽怀二十年。”在《化城寺》六首其六写道:“突兀开穹阁,氤氲散晓钟。饭遗黄稻粒,花发五钗松。金骨藏灵塔,神光照远峰,微茫竟何是?老衲话遗踪。”

在佛教寺院中,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静谧。这种静谧远离了城市的繁杂,远离世间的功名利禄和钩心斗角。就是僧人的淡泊超脱、寺院的清静悠闲博得了王阳明的好感。他慨叹佛教的楼阁、塑像、禅房等建筑,对佛家的诸多富有哲理和人文关怀的书籍都很感兴趣。他与很多高僧参禅,讨论佛教的宗派演变。其中佛教打坐、道家的静思与以后王阳明静坐参悟儒家的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处。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原,借助于统治者的信仰,得到了迅速的传播。由于佛教也曾经被虚伪化,出现了佛寺圈占土地和房产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位帝王用国家机器强制灭佛的行为,可见佛教发展的迅速。此时此刻,王阳明还没有看透佛教的真正内涵,只是对它怀有好感而已。

在九华山的游历,让王阳明收获很多,首先是缓解了官场的疲劳。每个人的精神状态都是有高潮和低潮的,超负荷工作时间久了,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为了消除内心的烦闷,找一个僻静之地修养一段时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王阳明在江北录囚,审理陈指挥的案子,已经是心力交瘁。更何况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王阳明看到了官场上的很多弊端和为官的无奈之处。

纸上谈兵只会成为浪漫主义者,而脚踏实地只会成为愁苦的现实主义者。没有认清丑陋的真相,还能靠幻想来填补心中的缺憾。而一旦知道了丑陋的真相,内心的美好将荡然无存,难免与心中的理想发生冲撞。在这个时候,最容易迷失自己,迷失追求下去的方向。在左右摇摆之际,就要转移视线,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静下心来对以后的人生进行梳理和规划。通过在九华山的游历,王阳明很明显已经从梦境中走出来,开始勇敢地面对现实。他作的《游九华山赋》就表达了自己的那种徘徊的心境,最终还是选择了落地求生、为民请命。

这次游历还让王阳明重新确立了对儒学的信心。在与蔡蓬头、地藏洞中的异人的交谈中,王阳明重新认识了修仙之术和养生之术。他每次在探寻儒学遇到阻碍的时候,就会转向佛老,希图寻求一份安宁。他有过痴迷,有过对儒学的不解和放弃,但经过在九华山的游历,才更加明白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如果将平生所学掩盖,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侮辱。无论是求仙还是成佛都需要一种隔世的状态才能达到化境,否则就是虚伪化的道学和佛学。王阳明不甘心做一个虚伪的人,更不甘心做一个无所作为的人。在他心中有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宏愿,而只有儒学才更加符合这种心境。也难怪蔡蓬头和地藏洞中的异人劝说王阳明要潜心儒学,立志做圣贤。

这次游历让王阳明对仙佛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以后扬弃做了铺垫。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当我们不能全面了解儒释道三者的所有内涵的时候,就不能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在片面基础上的断定,也只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王阳明对佛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并没有真正参悟它们的内涵。就是对于儒家经典,王阳明也没有达到融会贯通。甚至对很多圣人之言,他都无法参透。

这样一种模糊的状态,并不适合下结论或者随意扬弃,只能再搜集更多的资料,容作商议。通过在九华山的游历,王阳明不仅对佛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试图将佛老与儒学进行对比。一种近似空灵的思维在那一瞬间植入王阳明的脑中,至于什么时候爆发,还需要假以时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