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泰伯第八(计章,言)

泰伯第八(计章,言)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泰伯第八_论语通解泰伯第八8·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于是,泰伯与仲雍为避让王位的继承而逃至江南。让是一种美德,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后四句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上行下效,统治者应该作出表率,社会才能情纯风正。

泰伯第八(计21章,613言)

8·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注】泰伯:又作太伯,古公亶父之长子,其弟为仲雍、季历。季历贤,又生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有圣人相,故古公欲传位于昌。于是,泰伯与仲雍为避让王位的继承而逃至江南。“三以天下让”二句:邢昺疏:“郑玄注云:‘……太王疾,太伯因适吴越采药,太王殁而不返,季历为丧主,一让也。季历赴之,不来奔丧,二让也。免丧之后,遂断发文身,三让也。三让之美,皆隐蔽不著,故人无得而称焉。’”“无得”本是不能明知其礼让之心,此处引申指无从,找不到什么方法,亦是找不到恰当词汇之意,“称”作赞颂讲。

【译】孔子说:“泰伯这个人,他的品德可以称得上是最为崇高的了。他三次把国君的位置让给他的弟弟,老百姓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言语来赞颂他了。”

【解析】孔子崇尚礼让,于此可见。

让是一种美德,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当着双方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有一方稍作让步,则气氛顿然和缓,矛盾立刻化解。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在京城做官的人收到家里的一封来信,因为建房和邻居为着一堵墙的墙基所在争得势不两立,希望他能出面打赢这场官司。他想了一想,写了回信。家人打开一看,是一首诗:“千里来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当即心凉了半截。但是又想,也有道理,于是后退三尺筑墙。邻居看到这种情况,也把自家的墙后退了三尺,中间留出六尺宽的一条便于人们行走的道路。康熙后来知道了这件事情,亲自题写了“仁义胡同”四颗大字。“让”在表面上看好像是吃了亏,实际上并不吃亏,它所换得的是团结了周边,和谐了社会,既有益于人,也有益于己。汉朝人曹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让礼令》,其中讲道“礼让一寸,得礼一尺”。俗话说“吃亏是福”,也含有此理。我们要常存于心。当然,“让”也要看是在什么问题上,也是有原则的,也必须符合礼的规定和义的要求。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注】葸:胆怯,引申作显得怯弱讲;活用作动词,前“劳”和后“乱”、“绞”皆活用作动词。绞:说话坦率急切,引申作变得生硬尖刻讲。偷:淡泊,此就人情而言;“不偷”意为世风变得淳厚,活用作动词。

【译】孔子说:“恭敬当然是好的品德,但是如果不符合礼的要求,那就会显得劳倦;谨慎当然是好的品德,但是如果不符合礼的要求,那就会显得怯弱;勇敢当然是好的品德,但是如果不符合礼的要求,那就会闯出祸乱;正直当然是好的品德,但是如果不符合礼的要求,那就会变得生硬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能够厚爱他的亲族,那么在下位的人就会出现仁爱之风;在上位的人如果不抛弃他的故人,那么整个社会风气就会变得淳厚。”

【解析】此章前四句讲的是礼的重要。“恭”、“慎”、“勇”、“直”是就为人和行事的态度而言的,虽然都是人的好的品性表现,但是也必须受到礼的约束,否则就会出错走偏。关于礼,我们必须认识到:今对古而言,既有相通又有变易,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首先是继承。继承得不好,发展则会扭曲,过去的丢掉了,新现的则会有许多怪异。后四句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上行下效,统治者应该作出表率,社会才能情纯风正。

《微子第十八》之10章有周公教导他的儿子伯禽当政期间“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的话,与本章“故旧不遗”意有相同。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注】门弟子:就是弟子,“门”于此亦是弟子之意。启:视,看看。“战战兢兢”三句:语出《诗经·小雅·小旻》,形容心怀戒惧而谨慎小心的样子;“战战”恐惧貌,“兢兢”谨慎貌。免:此就免除刑罚的伤害而言。小子:弟子,学生。

【译】曾子有了病了,叫来他的学生,说:“看看我的脚还在不在,看看我的手还在不在。《诗经》上说:‘谨慎啊要再谨慎,提心吊胆过一生,如同站在万丈深渊的边缘,如同走在结着薄冰的河面。’从今以后,我知道自己可以保全身体,免受刑罚的伤害了。同学们啊!”

【解析】这大概是曾子在病重期间,预感自己将要离世而对弟子的交代。《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与“启予足,启予手”似有渊源关系。唐明皇御注《孝经》时也说得明白,“父母全而生之已,当全而归之,故不敢毁伤”。这里的意思是说,一个孝子应该珍爱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包括一根头发和一点肌肤,都不敢有所损伤,曾子在临终之前要他的学生看看他的手、看看他的脚,表明自己身体完好无缺,说明自己一生都严守了孝道。曾子的话,也还包含着他个人毕生的经验总结,他是想要告诉我们人的一生究竟应该怎么度过?那就是一定要把《诗经》上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作为生活和工作的座右铭,一辈子都要心存畏惧,谨慎再谨慎、小心再小心。

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biān)豆之事,则有司存。”

【注】孟敬子:仲孙氏,名捷,春秋时鲁国大夫,孟武伯之子。君子:此指统治者。动:此处含有注重之意。暴慢:凶暴傲慢。正:严肃。颜色:表情,神色。出辞气:意思是说话时语气温和而又不违人情;“出”是显露,此处是表现出的意思,“辞气”是说话的语气、口气,此指温和之语气。鄙倍:粗俗背理,“倍”通“背”。《论语集注》云:“鄙,凡陋也。倍,与‘背’同,谓背理也。”笾豆:古时祭祀和宴会时盛放果脯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此处借指祭祀。有司:有具体职务和职事的官吏。存:掌管、管理,引申作负责讲。

【译】曾子有了病了,孟敬子前来问候。曾子说道:“鸟在将要死去的时候,它的叫声显得异常悲哀;人在将要死去的时候,他的言语显得异常善良。我现在想告诉您的是,作为位居统治地位的人,在品德修养上应该珍视以下三个方面:注重自己的容颜相貌,那么就可以远离他人的粗暴和无礼;严肃自己的神色表情,那么就可以取得他人的依赖和信任;态度表现温和而又不违人情,那么就可以远离他人的粗俗和背理。至于祭祀上应该注意的事情,那是有司应该去负责的。”

【解析】此章所说的三个方面虽然是对孟敬子讲的,但是适合于一切的人。

人常常是至死方悟,故其言也善。细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实是人之不幸。死时当言善,生时亦当言善,那该有多好!

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jiào)。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注】以能:意为有才能的人;“以”作“有”讲,“能”指才能。犯:顶撞,触犯。校:计较。从事于斯:意为在这些方面作出努力;“从事”作致力、竭力讲,“于”者在也,介词,“此”指上述所言。

【译】曾子说:“有才能的人向没有多少才能的人虚心请教,有很多学问的人向学问少的人虚心请教;有才能好像没有才能,满腹经纶好像一无所知,受到别人的顶撞冒犯也不在意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在这方面曾经付出了很大努力,做的就堪成楷模。”

【解析】“吾友”何谓者也?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友谓颜回。”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言人当礼下好学,“有若无,实若虚”言人当谦虚恭谨,“犯而不校”言人当大度宽容。有了这三点,何愁自己不能天天进步,何愁自己不能与他人相通,何愁自己不能完善君子的品格。

《公冶长第五》之23章“不念旧恶”与“犯而不校”有联璧之美。“犯而不校”言当时,“不念旧恶”言其后。《述而第七》之26章“亡而为有,虚而为盈”与“有若无,实若虚”恰恰相反。

8·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注】六尺之孤:未成年的孩子,一般指十五岁以下;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孩子称“孤”。百里之命:本指国君的使命,引申指国家未来的重任;“百里”本指诸侯国,古时诸侯的封地范围一般为百里见方,“命”是使命。大节:国家危难之时所表现出的节操。夺:此指用强力使之动摇、改变。

【译】曾子说:“可以将年幼孩子的未来成长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未来命运交付给他,面临生死危难也不低头屈服而改变自己的志向,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一样的人吗?这样的人是君子一样的人。”

【解析】托付孤儿于人,年龄愈小,需要他人呵护的时间愈长,非忠诚不贰、持久有恒的人不可以担当此任;托付使命于人,任务愈艰,需要他人承受的压力愈大,非忠诚不贰、持久有恒的人不能担当此任。而且,这中间又有谁能预料要经过如何沉重痛苦的磨炼,甚至是生死的考验。真真正正始终如一,矢志不移,置生死于度外,抚孤成人,完成使命,如同程婴养育赵氏孤儿一般,这样的人是极其难得的。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士:读书的人。弘毅:弘大坚毅,此指立志远大、意志坚强;“弘”者大也,“毅”是坚韧刚强。《论语集注》云:“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介词宾语前置句;“仁”于此是实现仁道之意。

【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立志远大、坚韧刚强,因为他所肩负的责任很重很重,要走的道路很远很远。他把在天下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理想,这个担子不是很重很重的吗?他要为此奋斗终生,一直到死方才罢休,这个路程不是很远很远的吗?”

【解析】人应当树立远大志向,而树立远大志向者必须同时具备坚韧刚强之毅力。这就命中注定他的一生将是如负重担、艰难行进的一生。

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兴:兴起、产生,引申作开始讲。礼:《礼经》,儒家“五经”之一,后佚。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一般说的是小戴(戴圣)的《礼记》,也有人将大戴(戴德)的《礼记》包括其中称之为“礼记全书”的。《礼记》是先秦至汉代各种礼学论文的汇编。其内容可分为一般理论和礼乐制度两大类。一般理论记述了礼的起源、性质、作用和功能,其中小戴《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檀弓》《礼运》等是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礼乐制度实际上主要反映了汉初的宗法思想。乐:《乐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本与《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为“六经”,后佚,所剩为五。

【译】孔子说:“一个成功的人,他所走过的道路应该是这样的:开始于学习《诗经》,立足于《礼经》的规范之上,成就于《乐经》的熏陶之中。”

【解析】此章讲的是人的思想修养渐次提高的一个过程,是达及君子、仁人的一个过程。《诗》导你入世,教你如何说话和表达自己的感情,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季氏第十六》之13章);《礼》导你如何行止,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同上);《乐》导你成人,教你如何善养德性,使思想纯净、人格提升,最后成为君子、仁人。今《乐经》佚,音乐尚存,高雅的乐曲同样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注】可:认可,包含有赞同、拥护之意。“使由之”:当为“使之由之”,动词宾语“之”省略,“之”代民,“使”作让讲,此处含有组织、帮助之意,“由”作从事、致力于讲,“之”指认可之事;下“使知之”结构与此同,“知”作明白、懂得讲,“之”指要求之事。

【译】孔子说:“老百姓认可、赞同、拥护的,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应该组织他们顺着他们的心意去做并且尽快完成;老百姓不认可、不赞同、不拥护的,即便是正确的,也不可强迫推行,而是首先要教育民众,让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在他们认可、赞同、拥护之后,再去组织他们行动。”

【解析】此章所言是对待人民群众应有的一种正确态度,在上位的统治者切切不可忘记。即使你是完全对的,在老百姓还没有认识、觉悟,还不愿意之时,同样不可强求,只能启发他们的认识,等待他们的觉悟,否则,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毛泽东说:“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有许多时候,群众在客观上虽然有了某种改革的需要,但在他们的主观上还没有这种觉悟,群众还没有决心,还不愿实行改革,我们就要耐心地等待;直到经过我们的工作,群众的多数有了觉悟,有了决心,自愿实行改革,才去实行这种改革,否则就会脱离群众。”(《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他的这些话与孔子所言有若干类同。过去,多有将此章解释为只能驱使人民去做而不必让他们知道是为了什么,他们是不会懂得为什么的,认为这是孔子愚民的思想表现。孔子办学在于普及文化,在于开发民智,何愚民之有!

8·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注】疾:怨恨。乱:邪恶,活用作动词,作导致邪恶讲。已甚:过甚、过分,此处含有发展到极点之意;“已”、“甚”义同。

【译】孔子说:“崇尚勇武而怨恨贫穷,将会导致邪恶。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总是怨恨他人,发展到极端,亦将导致邪恶。”

【解析】此章讲的是人易于产生邪恶的两个原因。凡事皆不可以导致极端,导致极端则百害丛生。

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注】如:如同,像。使:假使,连词,表假设。观:观览、观赏,引申作称道讲。也已: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表肯定语气;“也”、“已”义同。

【译】孔子说:“如同是一个人,即使具备了周公那样的才华和美貌,倘若他在言行上表现得傲慢无礼、对人刻薄,那么其他的方面也就不值得去称道了。”

【解析】人首先要有好的思想品德,要学会做人。“骄”者盛气凌人,难得有益于己;“吝”者一毛不拔,难得有益于人。

8·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穀,不易得也。”

【注】三年:此处泛指多年,“三”于此言多。穀:俸禄,此指做官;“不至于穀”意为没有产生做官的念头,“至”是招致、达到,引申作产生、生发讲,此就做官的想法言。

【译】孔子说:“在经过多年的认真学习之后,仍然没有产生做官的念头,这是很难得的。”

【解析】孔子主张学成之后应该到社会上谋求做官,但是反对学业未成而急于做官。此处所肯定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漆彫开就是这样的人,孔子要他出仕,他说:“吾斯之未能信。”(《公冶长第五》之6章)

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xiàn),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笃信:忠诚笃实的信仰,此处包含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守死善道:即“死守善道”,状语“死”后置;“善”是好、美好之意,引申作正确讲。见:“现”的古字,此处作显现、显露讲。

【译】孔子说:“一个人应该做到这样:既有忠诚笃实的信仰,又有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并且拼死守卫正确的思想学说。不到危机四伏的国家去谋求官位,不到动乱丛生的国家去寻求安居。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则显现于社会之上,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则隐居于乡野之中。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依然贫穷和卑贱,则应该感到羞耻;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却是富有和显贵,则也应该感到羞耻。”

【解析】此章为孔子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些基本思想观点,《论语》中多处讲到,这里含有综合总说之意。

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注】政:政事、政务,此指职位之事。

【译】孔子说:“一个人应该首先用心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不在那个位子之上,就不去考虑那个位子上应该去做的事情。”

【解析】孔子所言并非是绝对不能去思考职分之外的事情,而是批评那些想入非非、不能专心于自己本职工作的人。不要荒废了自己的业务而对他人指手画脚。人各有其职其责,首先的和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情做好。

8·15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注】师:太师,官名,于此指乐官之长。挚:人名,鲁国人。乱:乐曲之末章,“始”、“乱”是说从演奏开始一直到演奏结束。洋洋:优美的样子。

【译】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开始,一直到用《关雎》作为演奏的尾声,整个演奏的过程中,耳朵所充满的,都是音乐的美妙旋律。”

【解析】此章盛赞太师挚演奏乐曲之美妙动听。音乐的作用就是在美妙动听的旋律中使人们的情趣得以陶冶,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使人们的品格得以提升。

8·16子曰:“狂而不直,侗(tónɡ)而不愿,悾悾(kōnɡkōnɡ)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狂:放荡,狂妄。侗:无知,幼稚。愿:愿望、心愿,引申指理想。悾悾:空虚貌,无一长处。《朱子语类·论语比》云:“悾者,空也,空而又空,无一长实之谓”。

【译】孔子说:“表现狂妄而不知做人应当正派,思想无知而没有远大理想,无一长技而不能诚实守信。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

【解析】一个人怎样才能在社会上安得住身、立得住命?孔子在这里讲了必须具备三种品德:一是坦直正派,二是富有理想,三是诚信笃实,

8·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注】不及:追赶不上。犹:既含有连词则、则又之意,又含有动词如同、好像之意。

【译】孔子说:“学习就如同追赶着什么东西一样,唯恐追赶不上;追赶上了,得到了它,则又好像是唯恐失掉它似的,紧紧抓住不放。”

【解析】此章为孔子对自己学习的画像,也是教人对学习应持之态度。倘若我们在学习上能有这样一种急切与渴望的心劲、激情,那么再艰涩、再深奥的学问,也不愁不能融会贯通。

8·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yǔ)焉!”

【注】禹:又作大禹、夏禹等。鲧之子。姒(sì)姓,名禹,又名文命,号高密。原为夏后氏部落的首领,奉舜命治水,其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至成功。后继舜位,建都有阳(今河南登封),又有阳翟(今河南禹县)、安邑(今山西夏县)、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之说。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之后中国进入私有制奴隶社会。禹的克己奉公、孝敬父祖,极受孔子心崇。有:拥有。与:用,享用,亦可引申指视为己有。

【译】孔子说:“崇高啊,伟大啊!舜和禹这两位帝王,他们权倾天下却从不贪图个人享用。”

【解析】此章为孔子对舜和禹的称颂。拥有天下而不以为私,富有四海而不思去享,如此的国家最高统治者是何等的崇高、伟大!舜、禹,还有下章中所说的尧是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最为崇拜的上古帝王。

8·19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注】“大哉”二句:主谓倒装句;下“巍巍乎”二句、“荡荡乎”二句、“焕乎”二句从语法结构上讲亦是如此,但具体翻译时则不一定要作机械颠倒。巍巍:崇高,伟大。则:效法,“则之”引申指比得上它。名:称说,引申作称颂讲。其有成功也:他所取得的既成功业;“有”作取得讲,“成功”是既成之功业。焕:放射光挥,焕发光彩。

【译】孔子说:“尧作为一代国君,真是伟大啊!世上只有天大,它是那样的崇高无比,只有尧能够比得上它。尧对百姓的恩惠如大河之水,浩浩荡荡,百姓已经找不出恰当的词语对他进行称颂。他所取得的既成功业,实在是太伟大了;他为国家所制定的文化典章,将永放光辉!”

【解析】此章为孔子对虞舜的称颂。

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

【注】武王:又作周武王。姬姓,名发。文王之子,周王朝的建立者。他率军伐纣,推翻了商朝的统治。乱臣:治国之臣,“乱”作治讲。唐虞之际:意为从唐尧、虞舜交接之时算起;“唐虞”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际”指先后交接的时期。

【译】舜在位的时候,他手下的得力大臣只有五人,天下就治理得井井有条。

周武王说:“我的手下有十位善于治理国家的大臣。”

孔子说:“有才干的栋梁之臣真是难得啊,难道说不是这样的吗?唐尧、虞舜以来,到了周朝,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十人中还有一位妇女,男子有九人。占据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可是仍然向殷商俯首称臣。周朝的品德,可以说是最崇高的了。”

【解析】人才难得,自古而然。文王、武王时人才济济,栋梁之才达至十人,而且占据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却是并不因此而要挟于商,相反对商安于称臣的身份,这是“至德”的表现。倘若不是纣王荒淫无道、残杀大臣,弄得危机四伏、民不聊生,武王也不会反叛于商。周替天行道,推翻纣王的统治,这也是“至德”的表现。

8·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fú)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xù)。禹,吾无间然矣!”

【注】间:离间,此处是挑剔的意思。菲:薄也,此指生活上的粗疏。鬼神:此指父祖天神。黻冕:古代祭服。《论语集注》云:“黻,蔽膝也,以韦为之;冕,冠也。皆祭服也。”卑:低,引申作低矮、简陋讲。

【译】孔子说:“大禹这位国君,我实在是没有一点点可以挑剔的了。他自己的饮食非常简单粗疏,可是对于父祖和天神祭祀的食品却是制作得非常精致,表现得至孝至敬;他自己的衣服非常破旧,可是对于父祖和天神祭祀时穿的服装却是制作得极其华美,表现得至诚至真;他居住的房屋非常简陋,可是却忘我地领导人民群众不遗余力地去修建农田水渠,表现得至忠至勤。对于禹这位国家的君王,我真的是没有一点点可以挑剔的了!”

【解析】此章可视为承本篇之18章,对大禹崇敬的具体说明。“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反映了大禹对于自己生活的苛求和对于父祖、天神的虔诚孝敬,对于人民的忘我付出。在上位者,能够做到卑宫菲食的,大多为开国之君主,后继者则难之。因为前者生于忧患,深知民众之苦、日月之艰;而后者于父祖的荫庇之下,安于享乐,不知世艰,最后则断送了祖宗的基业。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的一条规律,而不能持久地汲取教训。由此言之,创业难,守业更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