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脩之身其德乃真脩之家

脩之身其德乃真脩之家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_老子新論脩之身,其德乃真;脩之家,其德有餘;脩之鄕,其德乃長;脩之於國,其德乃豐;脩之於天下,其德乃普。《老子》千餘年來各本流傳遞嬗之痕跡,其錯綜複雜之關係,於此可以概見。

脩之身,其德乃真;脩之家,其德有餘;脩之鄕,其德乃長;脩之於國,其德乃豐;脩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嚴可均曰:“脩之身”,河上、王弼“脩之”下有“於”字,下“脩之家”“脩之鄕”亦然。御《注》、高翿五句皆無“於”字。

易順鼎曰:《周易集解》虞氏《注》引《老子》云:“修之身,德乃真。”《詩序》正義曰:“《老子》云: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邦,其德乃豐。”皆無“於”字。

案:帛書乙本五“脩之”下,皆無“於”字;“修之於家,其德乃餘”,《韓非子·解老》引同,此古本《老子》也。《文子·微明》用此數句,《淮南子·道應》引首句,亦皆無“於”字。河上本、王本、傅、范本皆有五“於”字,乃後人所增。《周易集解》虞氏《注》及《詩序》正義引皆無“於”字,存古本之真。

* * * *

古棣曰:“於”字爲介詞,按語法求之,“於”字不能缺;且皆四字一句,按詩的節奏和整齊美求之,“於”字也不能没有。《韓非子·解老》所引“乃餘”作“有餘”,帛書乙本亦作“有餘”,成本亦作“有餘”。蓋在先秦即有兩本傳本,一本作“乃餘”,一本作“有餘”。“乃餘”和“有餘”於義無殊。但是,老子作詩在不妨礙内容表達的原則下力求整齊美,據此應作“乃餘”。没有必要不顧整齊美而單把此句改作“有餘”。

案:此文各本頗有差異,雖不傷經義,然,亦可見千餘年來《老子》流傳之嬗變也。

img6

除“普”作“博”之外,帛書與《韓非子》所引者全合;可知降至漢初之時,此文尚未分化。

img7

從《文子》及《淮南子》引文來觀察,西漢初年已有一傳本於“有餘”上添“乃”字,以與上、下文諸“乃”字相配合,此乃分化之開始。漢中葉以後,此種分化愈演愈烈;嚴本於諸“修之”下增“於”字,作:

img8

此乃第一種分化;想爾本直承西漢早期傳本,無諸“於”字,然而,却將諸“乃”字易爲“能”,作:

img9

此爲第二種分化;而河上公本則承繼嚴本,於諸“修之”下皆添“於”字,惟“有餘”删省作“餘”;别出另一傳本,作:

img10

此乃第三種分化也。《老子》傳本分化之激烈,兩漢時期爲第一階段,此即其例矣。兩漢以後,諸本此文均不出上述三種類型;王本出自河上公本,傅、范本遠承西漢早期傳本,無數“於”字,而又受河上本無“有”字之影響;玄宗本則又來自傅本耳。《老子》千餘年來各本流傳遞嬗之痕跡,其錯綜複雜之關係,於此可以概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