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概念的特征

概念的特征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概念的特征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中论及了概念的普遍性、抽象性、同一性特征。)普遍性特征是指概念毫无二致地适用于其外延所涵盖的一切客体。概念的独立性从另一方面看体现为主观性,因为概念的独立性只能存在于主体的理性思维中。概念的不确定性源于事物和现象的不确定性。

1.概念的特征

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中论及了概念的普遍性、抽象性、同一性特征。(参见黑格尔:《逻辑学》下卷,第256—25S页,商务印书馆,19S2年版。)普遍性特征是指概念毫无二致地适用于其外延所涵盖的一切客体。普遍性也就是共性,例如,“文章”、“论文”这两个概念,都带有“文”字,说明为文要有文化学养、人文气息,这是“文章”、“论文”必须含有的共性,只有在这个共性基础上,才谈得上“文无定法”、“文如其人”之类的个性;抽象性特征是指概念作为抽象元素完全脱离了客体可感的具体形象,例如哲学本体X这一概念,虽然其外延涵盖了宇宙万物,但却无从被感知,没有任何具象物体的影子;同一性特征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指的是矛盾对立双方有差别的等同,以及相互联结、吸引、渗透的倾向。

除了以上特征,概念还具有独立性或主观性特征。概念仅存在于认知主体的思维中,与客体相隔离,就这一点来说,概念是独立的,所以概念又具有独立性的特征。概念一旦被创造出来,便同时产生了与其所指称对象的隔离性,概念越是抽象、内涵越小,这种隔离性就越是明显,就越具有独立性。抽象程度很高的数学概念,其所指称的对象已经隐约模糊、难觅踪影;而抽象程度最高的哲学概念,则似乎把万事万物乃至整个宇宙全部抛却了。

概念的独立性从另一方面看体现为主观性,因为概念的独立性只能存在于主体的理性思维中。概念既离不开客体,又离不开主体;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是主体借助客体所进行的抽象理性创造的结果。概念所指称的对象是与主体相对应的客体,其内容是客观的;概念是主体撇开客体的感性表象在思维中对于客体的内在联系、本质属性、规律趋势等的抽象概括,其形式是主观的。

概念通过理性抽象再现客体的特性,表面上看起来,这在感性上放弃和远离了客体,但却在理性上更深刻地认识了客体。当然,这种认识是间接的,是具有主观色彩的。列宁认为:“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隔离性来说是主观的”,“当逻辑的概念还是‘抽象的’,还具有抽象形式的时候,它们是主观的,但同时它们也反映着自在之物。自然界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想象又是本质,既是瞬间又是关系”。(列宁:《哲学笔记》,第223页,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当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它不是离开——真理,而是接近真理。……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同上,第1S1页。)

另外,概念还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即使是具有很大普遍性的概念也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既有确定性的一面又有不确定性的一面。概念的不确定性源于事物和现象的不确定性。

宇观上宇宙天体的起源具有不确定性,数千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观察到的每个天体都具有不确定性,都是它们过去的而不是现在的存在状态,离我们越远的天体越具有不确定性。目前人类能够观察到140多亿光年远的天体,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看到的仅是这些天体140多亿年前的模样,而现在它们是什么模样则要等到140多亿年以后才能知道。

在微观上有关基本粒子的不确定性则有著名的“测不准原理”,即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著名科学家霍金认为:“不确定性原理(即“测不准原理”——引者注)对我们的世界观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如果人们甚至不能准确地测量宇宙的现在的态,那么就肯定不能准确地预言将来的事件了!”(霍金:《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第54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的也是这种不确定性。强调运动变化辩证法的赫拉克利特并没有否定静止,而是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人踏入河流的一瞬间,人和河流是相对静止的,所以自然也就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而第二次踏入,河水和人之间已经产生了运动变化,时空条件已完全不同,此“水”已非彼“水”,所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科学技术也有不确定性,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好。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用的各类物品都是科学技术的成果,而各种危害人身和自然的化学物品也是科学技术的成果,可以毁灭人类的各种武器尤其是可以大规模快速毁灭人类的核子武器也是科学技术的成果,可谓成也科学技术,败也科学技术。

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股票走势是牛市冲天还是熊市衰萎;人生是吉星高照还是命途多舛;“塞翁失马”(抑或“塞翁得马”,这在生活中也不乏其例)之后有关祸福的故事发展如何曲里拐弯、跌宕起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语),尝遍千种辛苦、万般磨难,最后果真能担当从天而降的大任吗;“西伯(周文王——引者注)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语),九死一生之人都会有惊世之作吗;人的年寿能否臻于耄耋期颐;宇宙到底隐藏多少秘密;何时真正发现天外高等智能生物;等等。所有这一切,人们事先都不能确切知道,只可巧遇,不可强求。人们概括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算三分天算七分”、“人算不如天算”等成语,说的都是这种不确定性。

事物和现象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概念的不确定性,而概念的不确定性则决定了概念所由构成的判断、推理和各门学科知识中的不确定性乃至真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

相对于自然科学来说社会科学(文、史、哲)不是严谨的科学,具有不确定性。其中“文”的不确定性表现为“虚”,不“虚”不文学,一切的文学都在编造吸引眼球、赢取市场的“虚”的人类生活,都在杜撰“虚”的诉诸感性、赚取利润的情节故事;“史”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假”,不“假”不历史,历史不会也不能完全照事实记载,一部历史(在中国是24史)基本都是假的,甚至可以说,所谓“实录”的历史也基本是假的,因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之说是有道理的;“哲”的不确定性表现为“空”,不“空”不哲学,尤其是极端抽象的本体论哲学,更是远离实际的纯粹概念,无形无影、空空如也。

相对于逻辑全称判断真理来说自然科学也具有不确定性。如数学中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为特色的欧氏几何学,其推论结果的正确依赖推论前提的正确,但欧氏几何中至少有关平行线的公设却是不确定的,以不证自明的理由将其作为大前提实际上隐含了推论结果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催生非欧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和黎曼几何)的重要原因。物理(化学研究微观物质运动,实际上也可归入物理)则有基本粒子的“测不准原理”。

一切真理本身都具有不确定性的一面,作为真理应该是逻辑全称判断,但任何真理都达不到完全归纳的全称判断要求,因而都是相对的。上述一切不确定性的总根源在于宇宙起源的不确定性,在于哲学本体X的不确定性。

形式逻辑把概念看作属性的总和,主要从概念所包括的属性的数量方面来看问题。所以,它把外延和内涵的关系确定为反比关系定律,认为概念所概括的事物的数量越多,其外延就越大,而事物的共同属性就越少,内涵就越贫乏;反之,概念所概括的事物的数量越少,其外延就越小,而事物的共同属性就越多,内涵就越丰富。例如,哲学上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外延最大的概念,也是内涵最贫乏的概念,其内涵只有一个,即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这个最小最少的内涵,决定了“物质”概念最大最多的无所不包的外延。

范畴也是概念,是概念的概念,是一个概念体系中层次更高、更为抽象、并且处于这一概念体系核心地位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本体X概念亦可称做哲学本体X范畴。各门科学都有自己的基本范畴,如化合、分解等,是化学的基本范畴;商品价值、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等,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必然性和偶然性等,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