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我认知之心理分析

自我认知之心理分析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大学生自我认知心理就自我认知而言,许多大学生在择业中存在以下几种心理:1.盲目自信的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在择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此,“了解自己的能力取向”“了解各项工作或职业所需具备的能力”以及 “根据自己的能力寻找适合的职业”,往往是 “适才适所”的生涯抉择。

(一)大学生自我认知心理

就自我认知而言,许多大学生在择业中存在以下几种心理:

1.盲目自信的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在择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自己的不足和困难估计不够而在择业中受挫。

2.自卑畏怯的心理

有的同学大学三年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自卑心理使其缺乏竞争的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必须认真加以克服。

3.急功近利的心理

有些同学在择业时过分看重地位,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这种心理可能会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看并非明智的选择。

4.患得患失的心理

有些同学在择业时顾虑太多,当断不断、患得患失,这山望着那山高,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这也是导致许多同学陷入择业误区的一种心理障碍。

5.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在求职择业中又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凑热闹;另一种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倾向,不是主动选择,积极竞争,而是觉得反正国家要兜底,反正有 “优生优分”的政策,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

(二)分析

上面所说的这些心理现象,其实都折射出一个事实,即很多学生缺乏对自己的准确认识,不知道自己的长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他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和大家探讨这个问题:

1.记住 “我”是谁

在谈到认识自我的问题时,日本动画片 《千与千寻》的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

一个叫千寻的小女孩和父母在森林里迷了路,之后他们来到了一个小镇——神灵之镇。父母告诉她要永远记住自己的名字,要知道自己是谁。后来,千寻知道,这个神灵之镇,只接待各路的妖怪神仙,人类是不能进来的,如果不幸进来的话,唯一能生存的办法就是为魔女 “汤婆婆”工作。汤婆婆会用魔法剥夺一些人的名字,让他们去做坏事,而千寻始终坚持记住自己是谁,就没有受到魔女的控制。最后,她不仅自己获得了自由,还想办法解救了所有的人。

有一个大学生,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决定回学校读研究生,原因是他在广告公司做业务要和一些外企打交道,需要提高英语水平。他的工作有多需要英语呢?其实,他只和外企的中国人打交道,也只是一些偶尔出现的英文词汇他看不懂。

认识自己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个在广告公司做业务的大学生实际上做得也很成功了。但是他在外企的环境中迷失了自己,而产生了要去学英语的想法。这实际上是一种逃避的行为,真正的原因是工作压力比较大。其实,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都差不多,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定要首先弄清自己是谁。

2.“我”的能力取向

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般能力包括:①自学能力,如阅读、使用工具书、利用文献信息资料、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②表达能力,主要有口头的、书面的、图表和数字的表达能力;③环境适应能力,如独立生活、人际交往、应付挫折、独立工作等能力;④创造能力,如从事科研活动、提出新见解、创造新发明等;⑤自我教育能力,如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等能力;⑥管理能力,即人的管理和技术的管理等;⑦动手能力,如具体的操作能力。专业能力因专业的不同,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但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大学生,都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成就相当有关系的就是 “能力”。我们说的是,和工作有关系,和人生幸不幸福、快不快乐,可能有关系、可能没关系。如果,你相信工作是你生涯的全部,就有关系;如果不是,关系就未必那么大。担任公关工作,需要良好的协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如果你具备这样的能力,又从事这样的工作,可能很容易获得赏识,得到晋升机会,但这样的能力对于从事IC设计工作的人而言,未必派得上用场。

因此,“了解自己的能力取向”“了解各项工作或职业所需具备的能力”以及 “根据自己的能力寻找适合的职业”,往往是 “适才适所”的生涯抉择。然而,从事自己有能力做的工作,就会比较乐在工作吗?这却不见得,因为乐在工作往往与个人兴趣、特质或人生目标有关。我们看到很多人具备某些职业的特长,却宁可舍弃,即是如此。

3.成功的工作还是适合的工作

在中国,大家都想找一份成功的工作;而国外,人们更倾向于找一份适合的工作,做适合的工作是令人愉快的。做自己感兴趣的、适合的工作,就会感到愉快。如果只想找成功的工作,那么附加条件很多,就限制了人们的职业选择。

比如,某人目前的月工作收入是一万多元,但他不喜欢;如果换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收入可能只有两三千元。他愿意不愿意承受更换专业和工作环境而带来的风险和压力,这是做出选择的一个前提。当然,这和大家自己的分析和希望有很大的关系。

4.“我”的人格特质价值观

“我”具有什么样的特质?“我”的特质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过去一直有学者专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可是很少得到一致的结果。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不同职业会因为所从事的特定工作内容,而特别适合具备某些人格特质的人。例如:社会福利或服务人群的工作,由具有同情心的人来担任应较为得心应手;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者,需长期投入实验,势必需要具备情绪稳定的特质;作家、剧作家要有丰富的创意;而金融工作者,必须对数字敏感且细心,否则处在 “锱铢必较”的工作环境中,恐怕也会紧张不安。因此,了解自己的性格及人格特质,在生涯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生涯选择。

或许有人会说:我可以训练自己,让我更外向,这样我会不会比较容易成功?当然,这是可能的。比如某位同学的父亲开了一家服饰店,有客人进门时,他很容易就和客人打成一片,不认识他的人以为他是很外向的人,也很容易交心;但是,事实上,在家里的时候,他几乎不苟言笑,对孩子也甚为严厉。你认识这样的人吗?你对这样的人感觉如何呢?如果是你,你会做这样的选择吗?

其他如价值观、人际关系等,也是影响生涯选择的重要因素。若身为律师,理论上应为当事人提供辩护,但若是他发现无法认同当事人的行为处事,或对当事人的对错有不同的看法,而无法执行其律师的职责,这样的价值观的混淆,可能对其律师生涯有重要影响。这样的例证在相关法律案例里随处可见。科技公司有美好的前景、优厚的待遇,但若重视个人生活品位或希望多些时间陪家人者,可能就会面临相当的冲突。价值观的冲突,往往是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因素。

因此,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行完整的自我认知不仅仅是对个人职业选择起到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个人整个生涯发展都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