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听上去矫情,但我做农业就是为了报恩

听上去矫情,但我做农业就是为了报恩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秦亚良, 1994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 获得硕士学位。同年创立北京中恒兴业科技集团。中关村的第二代创业者如果把时间再回溯到更早一点的1993年, 彼时的秦亚良正在北京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这也是秦亚良最初创业的项目。这种做农业的决心, 后来被秦亚良自己认定为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

秦亚良, 1994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 获得硕士学位。 同年创立北京中恒兴业科技集团。 公司致力于数码技术、 能源开发、 高科技农业、 城市基础建设等人本科技应用, 提高大众生活品质。 现任北京中恒兴业科技集团董事长。

中关村的第二代创业者

如果把时间再回溯到更早一点的1993年, 彼时的秦亚良正在北京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 那时他经常联合同学开发一些图形图像软件赚钱。按他自己的说法, 在那一年他卖软件、 倒腾硬件就赚了1000多万元。第二年毕业的时候, 秦亚良注册了公司, 算是真正从大学里直接跳到中关村下了海。

1994年的中关村是DIY机的天下, 秦亚良跟着这股潮流倒腾显示器、 主板、 显卡等器材。 秦亚良把联想的柳传志划为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 把自己和七喜的易贤忠、 神舟的吴海军和八亿时空的赵雷划为第二代创业者。 那时秦亚良也算中关村里名头响当当的大人物之一。

到了1997年, 这些DIY机的大佬们受到了品牌机的冲击, 不得不思考如何转型的问题。 七喜、 神舟和八亿这些企业纷纷开始建设生产线,布局自己的电脑整机品牌。 秦亚良冷眼旁观了一阵, 下定决心, 不跟这股风。 “门槛太低了, 当时上一条组装电脑的生产线很简单, 投资也低,中关村但凡是个做DIY的, 都扎堆进去了。” 秦亚良认为自己再跟进没有任何优势, 于是选择放弃整机战略, 将精力集中来做数码产品的代理和渠道。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超过九成的品牌机企业覆灭,行业在大乱之后迎来了寡头时代。 秦亚良后来庆幸自己的理科生理智挽救了一场失败。

渠道为王

DIY机的潮流过去之后, 秦亚良在国外考察, 认定数码产品一定是下一波科技潮流, 他决意投身其中。 但当时中恒并不具备开发数码产品的技术实力, 他便设法引进了国外一流公司的产品。 早在1995年, 中恒就成为柯达数码相机、 LG光驱在国内的代理; 1997年与富士公司建立国内首家数码影像中心, 担当富士数码相机的中国总代理; 2000年又成为佳能数码相机的中国总代理。

代理产品的市场份额均取得突破。 一年内, 曾默默无闻的LG光驱冲到市场第二的位置; 富士的市场份额达到14%以上, 仅次于索尼; 佳能也获得了类似的成功。

中恒以北京为起点, 慢慢将渠道铺展到华北, 再逐渐延伸到全国。现在, 中恒的渠道中自营零售终端超过700家, 光是线下的年销售额就达到了300亿元左右, 而在几年前做一些产品的独家代理时, 这个数字曾经达到了500亿元。

软件为体, 硬件为用

尽管数码渠道板块贡献了企业中最大的一块现金流, 但秦亚良并不希望旁人将他仅仅看作一个数码销售商, 他在介绍中恒兴业集团的业务板块时, 会郑重地把IT软件研发板块放在第一位来介绍。 这也是秦亚良最初创业的项目。

作为图形图像软件系统集成商, 中恒在电视台这个细分市场已经做到了全国的老大, 属于隐性行业冠军,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信号转播支持就是中恒做的。

秦亚良把自己在数码硬件产品销售上取得的成功, 归因于自己在软件领域的苦心经营。 他说, 做这些图形图像的软件集成, 最终要落到硬件应用之上, 国内没有这样的硬件研发制造基础, 只能从国外引进。 秦亚良的企业不仅成为最早一批引进硬件产品的企业, 还因为软件集成的市场销售, 顺带开发出了体量庞大的数码硬件市场。

从最初的批发分销到后来的自建渠道直营, 秦亚良所有的产品布局都源自其软件开发应用, 中恒也因此搭建了 “软件研发+硬件渠道” 两条腿走路的模式。

除了代理国外的数码品牌, 中恒自己还在生产智能手机、 数码相机、MP3、 笔记本电脑、 录音笔、 导航仪等 “DEC” 自有品牌产品, 这些自营品牌产品多销往拉美国家, 年营业额约2亿美元。

尽管渠道销售带来了庞大的现金流, 但秦亚良说渠道只能养活这家企业, 由于分销利润薄, 必须要开拓属于自己的高技术含量产品。

为此,2003年秦亚良投资5000万元组建了集科技、 开发、 试制、生产于一体的中恒深圳科研中心。

世界看中国, 中国看农业

2000年, 转入数码渠道销售的中恒因为没有新的固定资产投入, 有了大量的资金积累, 秦亚良开始为自己的钱找出路。

投资研发用了一部分资金, 剩下的投向什么领域? 秦亚良自然而然地把目光对准了中国的稀缺供应品——土地。 秦亚良说, 从2000年开始, 他就在北京和全国一些城市投资囤积了一些土地, 开始介入房地产行业。

但做房地产并不是秦亚良的兴趣所在, 他从来没有参与管理过具体的房地产项目, 都是让职业经理人去做。 他还是想做些有技术含量的行业。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秦亚良深感没有核心技术的中国科技行业终将走到夕阳之路。 他出国考察投资机会, 最后发现其实最好的机会还是在中国, 而中国各个行业里他又选中了农业。

2009年, 秦亚良回到家乡重庆丰都成立了恒都农业, 投资4.7亿元在当地启动肉牛产业链建设。

农业总要有中国人做

周围所有的人都反对秦亚良进入这个项目, 他则回应说, 农业总要有中国人来做吧, 不能什么产业都是国外资本在投。

这种做农业的决心, 后来被秦亚良自己认定为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他说自己来自农村, 吃过苦, 而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之后, 又碰上了学术和思想氛围都属黄金年代的20世纪80年代。 那个时候身边所有的人都满怀激情, 有改变这个世界的强烈愿望。

秦亚良说, 当时他考上大学之后, 国家每个月有22.7元的补贴, 这对于当时的他来说算是巨款, 因为在农村的秦家一个月也没有这么多收入。 秦亚良盯着记者说: “你知道这些钱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我还可以省下来补贴家里。 很多人没有我这样的经历, 也不明白我对国家的一种感情。” 秦亚良说, 他经常说记住该记住的, 回报该回报的。 国家当年对他的恩情如同生长的奶水, 他现在做一些能够回报社会的产业, 也是一种报恩。 这种报恩心态的最初两年是交学费, 秦亚良说自己因为没经验至少亏损了上亿元, “但什么事情没有交学费的过程?” 秦亚良说正是因为交了学费, 才有了过去三年快速复制的基础。 现在恒都农业总部在重庆, 在河南和内蒙古都有养殖基地。

当话题转移到农业上的时候, 秦亚良像是被人推了一把, 在沙发上端坐起来, 开始回忆自己从重庆丰都农村考学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他说那个时候国家给他的一个月生活补助实际上比当时家里一个月的收入还多。 “也许我现在这个身份说起这个显得矫情, 但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就是这么回事, 没有国家的奶水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应该报恩。”

这种报恩行动在五年前变成了总部设在家乡、 投资巨大的农业项目。秦亚良说自己骨子里的书生气极浓, 毕竟从高校里直接跨入中关村下海,这两个地方都是格外单纯的环境, 这种单纯也演变成生意决策上的一种坚持。 在农业项目上连续两年交了 “高额学费” 之后, 秦亚良坚持把这个项目做到了全产业链产值37亿元、 养殖规模亚洲第一, 且将三年后的目标锁定为100亿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