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强认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认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郝 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校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个主题,召开了2014年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从国家层面来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能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郝 翔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学校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个主题,召开了2014年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时间长、规模大,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加了分组讨论,会议主题明确,大家认真思考和积极探讨了新形势下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会议初步达到了预期目的,在各个环节都充分体现出大家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这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的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进人才培养举措,探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一、会议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增进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关注和了解

在国家着力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之际,大家认为这次会议聚焦创新创业教育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抓住了主题,抓准了问题,而且抓住了时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大家有一些不同看法,存在意见分歧,但是这样一些讨论交流、这样一种思想碰撞,对于我们深化认识、找准问题、做好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分歧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因为创新创业教育相对来说,是一个新名词、一项新工作,国家正在推进,大家关注了解得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有的认识还很简单,停留在活动的层面;另一方面,教育永远是一个创新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教育体验会形成不同的理念和认识。但这都表现出大家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心和关注,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社会竞争力、落实好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多老师在分组讨论环节,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及建议。

新形势下,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着眼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目标,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中央、教育部、省里和市里也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它是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学和实训实践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它是一种教育。从国家层面来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能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从学校层面来看,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倒逼学校教学内容、教育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管理制度的根本转变,进一步营造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培养一批科学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二)深化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创新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是大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工作。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教师最懂教育,最知晓人才培养的规律。

在参加分组讨论的过程中,综合老师们的发言,还是在一些基本的理念上形成了一致: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永远在路上,学校要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规律,做好因材施教工作。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突出专业导向和学科特色,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事实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要求我们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点是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改进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和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

(三)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主题,进一步查明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在分组交流讨论中,一些师生也谈到了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不足:教育教学观念相对落后,教授上讲堂还需加强,青年教师助教助课制度需要落实,野外实习实践工作有待改进,课堂教学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待改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改革进展缓慢等。可见,我们的有些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制度安排确实是明显落后了。事实上这些问题都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密切相关,都是一些非常关键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另外,2014年校团委、学工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对学校大学生的科创活动、创业活动进行了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还有一部分师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仅仅注重学生参加的“挑战杯”等创新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的成绩,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游离于高校专业教育之外的业余产物。近几年,学生科创活动的参与人数按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减,申报各级创业扶持基金资助的创业项目数量占在校全日制普通学生总数的比例还不足1‰。不少学生反映的创新创业活动物理空间不足的问题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现有的奖惩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问题依然存在。与省内“985”“211”兄弟院校相比,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学校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创业的重要论述,学习上级部门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关政策,进一步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

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我们培养手脑并用、知行统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袁贵仁部长的讲话)。这迫切需要我们主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积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人才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我们要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理念,也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重任以及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期待与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个新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要置于素质教育及专业教育的大视野下,要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我们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创新人才培养一直是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追求的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我们要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程中,进一步自适应、自调整、自强化,探索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创业和创新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创业的前提与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学生在走出大学校园的时候就去创业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是他们人人都要就业,而且一定会有人去创业。因此,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形成一种理念,浓厚一种氛围,既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引导、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创业、立业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在就业中创业、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创业,也要为少部分有创业要求的同学提供相应的指导、服务与保障。

(二)深化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工作

创新创业教育要落实到我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实践能力作为基本定位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内涵发展,充分利用自身所处区域优势、行业优势,根据学校办学地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进一步拓宽专业培养口径,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加强提高学生信息化技能,并注重学生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素质的培养。

同时,要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修订为契机,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的体制与机制。如研究怎样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标准;探索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改革管理机制,给予学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多的选择权;改革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与方式,探索教育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等,这都是创新创业教育也即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议题。要构建开放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围绕专业应用能力设置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在教学计划中给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广泛涉猎,使其不局限于学校所开课程的学习。

要把理论与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把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增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训练。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网络实践模拟教学和创业素质拓展训练等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变单向式教学为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和操作的参与性更强的教学方式,以科研训练项目为载体,开展以学生自主性为主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要依托各类实验平台,以国家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为载体,推进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要进一步强化我校重实践的特色与优势,围绕创新创业要求,加强校外教学基地建设,巩固已有较为稳定的各地矿单位的校外实践(实验)基地,积极与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形式多样的课程,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

(三)改革评价,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高校全体教师承担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需要一批专业素质高、教育手段新、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发挥高校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是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学校要以创新创业教育科研工作为重点,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将修订《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业绩与岗位聘任高聘条件、基本岗位职责和聘期期满考核挂钩,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以鼓励教师提升自身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中青年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

在新一轮《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整体修订工作中,努力构建教师多元分类评价体系。对学校从事基础研究人员的评价,以有利于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为重点,准备出台《专职科研系列岗位设置及聘用实施办法(试行)》。对应用研究人员的评价,以聚焦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为重点,在工科教师岗位职责和高聘条件中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情况的条款。对从事技术转移转化、科研支撑和服务人员的评价,以服务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等实际效果为重点,准备适时出台《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系列岗位聘用实施细则(试行)》。对创新创业教育成绩突出的教师,将加大奖励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创新创业。

同时,我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采取各项措施,着力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首先,传达和树立教师全面创业、创新教育理念。全面的创业教育包括学业、就业、职业、创业和事业,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的学业教育,关注就业走向,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事业的目标,找准职业方向,塑造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其次,各类培养、培训中注重加强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岗前培训和入职教育中注重提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教学能力培训中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组织实践教学观摩,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培训中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组织科研成果转化专题培训,提高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和技能,以带动学生创新创业。最后,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制度。通过“博士服务团”服务基层计划、支持武警黄金部队公益地质工作、援疆工作等,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既为地方社会经济做出了贡献,又锻炼了老师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能力。还应探索从校外聘请一些既有创业实践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的创业者、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作为“创新创业导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课堂授课、技术指导、学术讲座、论文(设计)指导等形式,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等得到加强;通过他们进行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使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得到提升。

(四)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外实践内容

从普及创新创业知识、丰富创新创业体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三个层级,层层递进,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外实践活动。依托“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逢单数年举办校园创业大赛,遴选、培育优秀学生创业团队;依托“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逢双数年举办科技竞赛,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自主创业遴选优秀项目。积极组织学生创业团队申报各级政府和组织设立的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参与“青桐计划”创业先锋评比等创新创业竞赛和扶持项目,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实践平台,争取各类支持。

(五)完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

打造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训体系;建立涵盖开放实验室、特色创业园、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的四级链接物理空间支撑平台;建立创业工作服务站,建立完善“创业联络员+创业辅导员+创业导师”的创业服务体系,对自主创业大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和“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通过开发建设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在线提供各种创业咨询和服务;广泛收集创业项目、创业政策、创业实训等信息,建立相关数据库;建立以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创新创业资金扶持体系。

三、几点认识和要求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一体化、体系化、规范化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形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在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推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推进创业型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要正确把握知识与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以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关系,要防止创新、创业、教育三要素之间的割裂与孤立。

学校领导班子每年将至少专题研究一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着力实现这项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这次会议还是很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对广大老师也进行了广泛的思想动员。分管校领导要牵头,召集相关部门和各学院的有关同志,组织进一步的学习、研讨,对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学习,认真梳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深入的研讨和系统的谋划。要注重顶层设计、强化育人特色、规划课程体系、制订长效机制、完善制度保障,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和前瞻性,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体现在课程建设、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具体工作中。待形成系统、完整的思路和举措后,向常委会或校务会议做一次专题汇报,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这项工作,切实巩固好会议成果。

学校各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会议的要求和部署,加强研究,认真落实会议要求,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把更大的自主权下放到各个学院,而且在对学院的考核和评价中,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形成支持创新创业工作、鼓励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

人才培养的重心在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主体是教师。各学院(课部)要根据上级精神,结合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不断探索基于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要教育引导教师积极了解和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带来的变革,主动改进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前面的会议表彰了国家级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湖北省教学名师、“创青春”创业大赛奖、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奖等,事实上,这些老师在这方面都是先行者,深受学生喜爱,得到师生的认可。我们广大教师必须尽早、尽快适应这种变革。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保障机制。包括探索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保障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场地等;还包括完善竞赛组织模式,注重创新创业的实践,打造创新创业系列讲座与培训,加强创业典型的培育和引领等,形成良好的支持保障机制。

——[节选自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教学工作会议讲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