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的融合

农村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的融合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的模式构建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产业,电商助力精准扶贫更是一个新的命题,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只能不断实践和探索,这里仅以陇南市西和县的做法为例进行简单论述。

一、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的模式构建

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产业,电商助力精准扶贫更是一个新的命题,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只能不断实践和探索,这里仅以陇南市西和县的做法为例进行简单论述。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境内平均海拔1692米,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半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4℃,西和自然资源富集,曾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称为“复杂的宝贝地带”,苹果、梨、马铃薯经济林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丰富。“大红袍”花椒皮红口黄,粒大肉厚,在唐代被列为贡品,“仇池果牌”花椒和核桃在第六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名优产品。境内生长有以半夏、红芪、党参当归柴胡等为主的中药材约400多种,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半夏之乡”。

西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遗址遍及西汉水及漾水河流域,是陇南先民开拓最早的地区之一。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仇池国的故土和中国乞巧之乡。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传承了丰富的地域文化系列产品,西和麻纸、刺绣、绣花枕头、鞋垫、草编、柳编、仇池金印、织女瓷像等乞巧手工艺产品久负盛名。

由于受交通不畅、自然条件严酷、社会发育程度低等诸多因素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比较困难,先后被列为省扶、国扶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2014年以来,陇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433”发展战略,把电子商务实现集中突破作为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电商扶贫试点市,西和县立足县情实际,加大宣传推介,壮大电商队伍,扎实开展电商扶贫工作,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电子商务走上了致富道路。在电商扶贫过程中,西和县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模式,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体制机制,现介绍如下:

1.在电商扶贫服务体系上,①组建乡镇电商扶贫工作站和电子商务便民服务中心,提供产品需求信息发布、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培训孵化、代运营、农特产品代销、生产生活资料代购等服务。②加快物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流通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在贫困乡镇建立符合电商发展需要的物流配送门店,在贫困村建立快递服务点,开展集中收购、集中配送,对运送农特产品的快递物流企业予以奖补。

2.在网货供应开发上,确定特色主业、主打产品,按照规模化种植(养殖)、标准化生产、商品化销售的要求,加工适宜网络销售的优质产品。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产业化经营,带动贫困户从事网货生产加工,建立完善的供应体系。认证了一批网货供应定点企业(专业合作社),为网店提供充足的货源。加强农特产品网货监管,指导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按照标准种植、生产、加工、包装,从源头保证网货供应质量,按照网货产品的优势,突出抓好经济林果、中药材、乞巧文化旅游和劳务输转的营销推广,按照产品的不同特点,制定具体营销方案。

3.在金融支撑上,将电商扶贫贷款纳入扶贫小额信贷支持范围,对开办网店、从事网货生产的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生产销售网货产品、带动效果明显的网店和企业,给予免抵押、免担保,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小额信贷支持,政府全额贴息。

4.在电商扶贫示范网店建设上,以“六有一达到一结合”(有宽带网络、有上网设备、有20平方米以上店面、有一定数量的网货、有线上交易额、有带贫承诺机制,网店信誉等级达到一钻以上、与村级电子商务便民服务中心相结合)为标准,按照“5+1”(乡镇政府、村两委、驻村帮扶工作队、双联单位、县电商中心+农户)的帮扶建设模式,加大电商扶贫试点村示范网店建设力度,按照成熟一个、验收一个、奖补一个的原则,对达到建设标准的示范网店进行奖补。

5.在带贫机制完善上,针对贫困村实际情况,按照“实体店+网店+农户”、“协会+网店+农户”、“网店带网店”、“网店+网货供应平台”、“合作社+网店+农户”和“网店+劳务”等多种模式,着力健全完善示范网店带贫机制建设,由示范网店店主与农户签订带贫承诺书,并按照市场价优先收购和代销农户的农特产品和手工艺品,并为其代购日常用品、生活生产资料等,实现农户增收节支的目的。加强对贫困户电子商务知识的宣传培训,对贫困村有意愿或已开办网店的农户进行业务指导培训,激发广大农户依托电商网店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同时,对农户农产品销售时期的市场价格予以公示,让农户掌握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价格,保证最大限度地把利润返还给农户,让农户真正成为电商扶贫的受益者。

6.在网店提质增效上,由县电商中心设计印制具有西和县特色的包装和宣传册,鼓励全县网店使用,帮助网店进行全方位营销推广,提高全县网销产品的知名度;鼓励有条件和能力的网店转为工商注册企业,办理“三证合一”执照,实行“两条腿”走路(线上与线下结合交易),积极引导树立企业信誉,鼓励企业建立自有优秀品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合作社开办网店,招募贫困户员工,对带贫脱贫效果明显的非公有制企业网店予以表彰;定期组织星级网店评选活动,对产品质量优、客户评价好、经销能力强的网店或供货企业授予不同的信誉等级,颁发信誉等级牌照,对获得信誉等级高的网店或供货企业可给予营销推广、产品策划、运营指导等方面的免费服务。同时,加大对高信誉度网店或供货企业在税收、小额信贷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诚然,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的结合是一个新兴事物,没有固定的思路模式,西和的做法,只是电子商务助力精准扶贫的一点有益探索,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努力。我们更主张不拘泥于具体的某种模式,只要是能够符合具体实际情况、能够促农增收的电子商务模式,都是好模式。

二、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融合的政策抓手

电商扶贫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其中政府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的电商扶贫政策,应紧紧围绕加快脱贫致富的总要求,针对贫困地区农村信息化、组织化水平不高,产业分散,基础薄弱,市场混乱的现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市场化电子商务渠道的作用,整合扶贫资源,构建和不断完善线上线下互动、购买销售并重、成规模、可持续、见实效的电子商务扶贫格局。

(一)拓通道

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电商扶贫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有其特殊的着力点:产业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市场开发;本地市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广域大市场;传统对接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因此,打通、接入并保持通畅的电商市场通道,是形成交易流量,取得电商扶贫实效的前提。鉴于长期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践经验,拓展电商扶贫通道,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和贫困群众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市场化电商平台和渠道,直接对接正规供应商、采购商、服务商等合作伙伴和最终客户,不拘一格地开展网络购销活动。同时,由于目前电商交易平台呈现多元化、多样式的特点,考虑到未来移动端、微平台的发展前景,电商扶贫在通道拓展上,也需要不拘一格。只要有利于电商扶贫的前述目标实现的通道,就是可利用、应拓展的好通道。

(二)建支点

贫困县市区之所以应选择整体推进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线上的电商交易离不开线下的配合,因此,贫困地区要为电商扶贫的开展,建立通畅商流所需的强有力的本地业务支点。一是鼓励通过多元投入、支点复用的方式,在贫困村建立具有在线交易、代购代销功能,可发挥网货供应、草根物流节点作用的信息点,配有合格的信息员,形成可持续运营的良好机制;二是在县级层面上,建立健全对本地电商发展和电商扶贫提供支撑的县域公共服务中心,以降低每个网商单独“打通关”的难度和交易成本。县级支点应以实效为导向,避免“有钱任性”盲目自建,要鼓励合作共用,包括在市场化电商平台和渠道上,设立本地线上交易的地方馆或本地频道。三是乡镇一级是否设立专门的支点,可视当地经济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情况,也要本着务实、管用、可持续的原则处理。

(三)育网军

按精准扶贫的要求,以“直接到户式”和“参与产业链式”电商扶贫方式为重点,结合当地产业开发的特点,面向不同类型的贫困群众和电子商务使用者,组织和利用各类机构和各种资源,包括采取慕课(MOOC)在内的新型培训方式与资源,持续开展多类型、多层次的电商扶贫培训,提高他们通过电商创业和参与电商产业链就业的能力和素质。其中,特别要重视对“领头羊”、信息员、重点帮扶对象和培训师资的培训,注意充分发挥社会化培训机构的作用。政府应在电商扶贫培训上加大力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并注重对培训实效的考核。贫困地区在电商扶贫人才建设上,应更重视招才引智,特别是引入有经验的网商和服务商,为外来人才落户本地提供便利。

(四)强体系

一方面是加强本地电商扶贫产业和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依托从县到村的线下支点,梳理、整合本地优势产品和服务资源,特别要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组织扶贫效果明显的优势产业、产品上网销售,做好支线物流,加强品控,优化服务,不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提升用户的体验。另一方面,要加强电子商务扶贫工作体系建设。电商扶贫工作量大面广,政府扶贫部门须加强领导,推动和依托市场化和公益性的机构和组织,有效开展电商扶贫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挥当地电子商务协会、专业协会和本地电商主导运营服务商的作用。

(五)优环境

包括要不断优化软、硬两方面的发展环境。特别是要在贫困地区探索电商扶贫“弯道超车”、“另辟蹊径”的经验,就要允许试点地区在电商扶贫政策和其他“软”环境上先行先试,以更优的政策环境来弥补其他资源上的不足。优化电子商务扶贫的环境,要在社会参与、跨界合作、资源配置、政策氛围、标准体系、监管服务、质量安全、营销推广等方面下功夫,这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