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产品涨价通知

企业产品涨价通知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价格完全放开,即价格由市场决定时,承包企业能否表现出理想的行为?若竞争中的优势企业压低产品价格水平,劣势企业对投入品涨价的消化能力就更弱。在这种价格决定机制下,当投入品涨价后,劣势企业内部至多在职工利益不受明显损害的限度内加以“消化”,剩余部分则传递到产出品上。

当价格完全放开,即价格由市场决定时,承包企业能否表现出理想的行为?这个问题从一个角度看更具体的内容是:价格由市场决定后,企业能否消化投入品的涨价部分,而不通过产出品传递出去?虽然中国经济目前总体上尚不具备IM+OM类型的条件,但一些属于IM+OM类型,即“两头放开”的企业,以及双轨制下部分产品价格放开的企业的实际经验,已在一定程度上为上述问题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答案。

当投入品价格上涨后,企业消化涨价部分可有三种方式:(1)削减利税、工资等要素收入;(2)增收节支,挖掘企业潜力,提高生产效率;(3)向产出品价格传递。

对方式(1)来说,被削减的要素收入,按削减难度可有如下排序:企业留利中的生产发展基金;企业应上缴利税;企业留利中的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职工工资;企业严重亏损以至破产。正如第9章已阐明的,在推行承包制的情况下,最强的承受能力是部分削减职工工资。

方式(2)可分为“内潜”和“外潜”。所谓“内潜”,是指企业强化管理、技术改造、降低消耗、节约开支等内部措施的潜力;“外潜”是指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加强销售服务等面向市场挖掘的潜力。一般地说,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内潜”较小,管理水平低的企业则较大;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外潜”较大,相反,市场容量饱和、技术创新不足的企业“外潜”较小。

方式(3)的可能限度取决于市场供求态势和竞争程度。供不应求,低度竞争,特别是居于垄断地位,无疑有助于投入品涨价部分向产出品价格传递;反之,产品滞销,高强度竞争,则不利于这种传递。

在实际操作中,假如政府对上缴利税指标持不让步态度,工资和企业留利,特别是其中的奖励和福利基金刚性较大,挖掘内部潜力又要付出很大努力,投入品的涨价部分便会被集中导向产出品价格,即由方式(3)解决,因为采用这种方式企业付出的努力最小。只有当涨价过多,方式(3)不足以解决时,才部分地由其他方式解决。

这里有一个需要着重讨论的问题:在某种产品供求状态一定的情况下,为什么生产该种产品的企业不仅愿意、而且能够把投入品的涨价部分通过产出品传递出去?或者更简单地说,为什么产出品价格上升后还能卖出去?

显然,如果该种产品是竞争性的,企业为了把投入品的涨价额传递出去而给产出品制订较高的价格,必然面临产品滞销的困境。因此,在这种环境中,对投入品涨价部分只能用方式(1)和方式(2)解决。若涨价过多,用这两种方式都不足以“消化”,企业就可能破产。若竞争中的优势企业压低产品价格水平,劣势企业对投入品涨价的消化能力就更弱。所以产品价格水平由优势企业决定,劣势企业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以上情况的发生是以企业要素收入具有弹性,且可以破产的假定为前提的。如果我们采取另一种与目前承包制下企业体制条件相符合的假设,即职工工资和奖金弹性很小,企业上缴利税的硬度以企业不破产为限,企业可以严重亏损,但不能破产,那么,情况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第一种假设下,优势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通常采取降价策略,以淘汰或兼并处于劣势的竞争对手。但在第二假设下,当企业遇到严重的财务困难时,政府最终会减免上缴利税,以至给予补助,以维持企业运转,而不致使它破产。于是,优势企业降价,即使劣势企业亏损严重,也能接受优势企业给出的价格,而不会让出占有的市场份额。这种情况与第一种状态下的企业间价格竞争迥然不同。在实际运行中,当优势企业预期降价不能使劣势企业破产和让出市场份额时,它们就不再采取降价策略,相反,却乐意接受劣势企业给出的价格。按照这种价格,劣势企业得以维持运转(保本或微利),优势企业则取得较高的利润率。

在这种价格决定机制下,当投入品涨价后,劣势企业内部至多在职工利益不受明显损害的限度内加以“消化”,剩余部分(通常占涨价的大部分)则传递到产出品上。这意味着劣势企业给出了一个高于充分竞争条件下价格水平的价格。由于已经指出的原因,优势企业能够接受这个价格。最后,当我们把投入品涨价与产出品涨价联系起来观察时,一种特定现象——比价复归便出现了。

这个比价复归理论模型显然需要更细致的刻画,并考虑到一些不应忽略的因素,如政府对亏损企业的保护是以自身的财力为限度的,当财政紧张时,政府也会采取某些关停并转措施;在市场疲软情况下,把投入品的涨价部分向产出品传递就要受到很大限制,甚至是不可能的。然而,只要我们注意到许多规模过小、技术落后、缺少竞争力的企业,在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保护下劣而不汰,注意到许多投入品价格上升后,它们与产出品的比价关系并未发生显著改变,以至出现比价“倒挂”,即产出品价格比投入品价格上升更快,就不能不认为上面描述过的比价复归现象在相当大范围内是存在的,并且是值得重视的。因为这类现象不仅涉及比价问题,而且有助于解释现阶段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非均衡问题,如通货膨胀,加工工业扩张过快而又调整无力,资金短缺与低效使用、闲置并存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