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模型引申出的几点讨论

从模型引申出的几点讨论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2.1 关于经验、信息与知识概念的辨析Politis的模型是将经验、信息与知识概念区分开的。这些具有创租潜力的知识成为吸引和聚集其他专业知识和实物资源的“磁铁”。不过应该明确指出的是,对“租”概念的认识实际上直到目前还存在着不统一。该派理论指出,国家干预将带来“寻租”现象,而寻租不仅是不能创造价值的,而且还是要付出成本的。

1.2.1 关于经验、信息与知识概念的辨析

Politis的模型是将经验、信息与知识概念区分开的。经验概念是指人类个体在一定时空中与外界互动的既定事实。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广泛接触自然或人类社会,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了相对于日后同类场景下的经验。因此,讨论经验概念时,更多地是将人和事件发生的背景放在一起来讨论。而当谈到信息的时候,此概念往往是指人的实践活动中的一种输入。一般将信息作为一种客观的外界输入。信息可以是来自自然界的物理刺激,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符号刺激。总之,信息可以以概念、数量和逻辑关系的形式表达出来,能作用于人脑的客观外界输入。

这里最重要的是区分信息与知识之间的差异。关于这两个概念,知识管理已经有很多论述。我们对众多文献中出现的知识概念定义和知识类别的分类作了汇总(详见附录2)。总体来讲,人们普遍接受柏拉图(1953)提出的知识概念,即“知识是判断为真的信念”。

柏拉图的这种定义与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认识论(Chapman & Michael,1999),或者自动生成认识论(von Krogh et al,1995)是一致的。这种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对先前事实的忠实表征,而是创造性的产物,它基于观察时的判别;知识并非是绝对客观和普适性的,知识总具有历史依存性和背景敏感性;知识不能直接转移。这种认识论当前在西方理论界和学术界占据了绝对的优势(Nonaka & Takeuchi,1995)。在东方国家,很多学者持有类似的认识论。比如中国道家的思想(Low & Sui Pheng,1995)、日本的思想家Nishida的观点和一些印度思想家的观点(Stuart Hannabuss,2001)。

根据文献中对知识的定义和分类可以看出,有些知识是与人类的特定主观目的相联系的。比如,Woolf(1990)认为知识是组织过的信息,并能用于解决问题。再比如,Xia Huosong等(2003)将知识划分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的四类,其中一类就是所谓的“know-how”类知识,这种知识是关于技能、技术和能力,关于如何实现目标的。“know-how”类知识与know-why知识(关于客观规则和目标模式)、know-what知识(关于事实)以及know-who知识(关于特殊的社会关系,社会部门和特定技能层次,涉及经历和判断类别)都不相同。

以下希望通过以“know-how”类知识作为例子区分知识概念与信息概念的差异。如下一些命题可以抽象为一个普遍的形式,即“手段目标”。

(1)如果在某个时间囤积某种资源并在一定时间后再交易出去,将有利可图。

(2)只要具有某种能力再配合一定的资源,企业将形成稳固的竞争优势。

(3)选择此类商业模式并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将带来企业的成功。

类似以上的条件句,都可以形式化为“手段目标”,或者“B-A”的关系形式(其中B为手段,A表示目标)。那么人们的记忆中存在着很多此类命题,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形成或接收(比如通过阅读)这样的命题。相对于人类个体,命题存在真假问题。并不是所有命题都被其接收者判断为真,或者说人们对很多命题是不相信的,而相信其他类的命题。当然,人们更多地是对不同命题保持一种倾向(不能完全判断命题的正误)。于是,对于任意一个“B-A”,就对应一个认识主体(人)赋予的信心值(PA-B)。我们可以用如下式(1)中的矩阵C来表示人们关于某个命题矩阵P的信心矩阵。

式(2)的命题矩阵可以用自然语言的形式表述为式(3)。式(3)中A和B分别代表目的和手段的集合,其中an和bj表示某个具体的目的和手段。

至此,我们提出,所谓知识,是由命题矩阵和信心矩阵共同组成的,可以将知识矩阵表达为式(4)。式(4)中的符号不表示集合相乘的意思,而是表示目标矩阵A和手段B矩阵之间的对应关系。那么,信息是什么呢?信息就是命题的外显化,命题可以通过言语传达,也可以通过文字方式记录在实物载体上。总之,信息具有客观性和可转移的性质。知识当中能够客观外化的部分是不包括信心矩阵的,因此能外化的知识只能是信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信息并非命题这一种形式。显然,信息和命题之间的关系超出本研究的探讨范围。

1.2.2 关于创业知识特征的思考

以上段落的论述区分了知识与信息概念,并尝试给出了“know-how”知识的一般表达形式。然而,并非所有像式(4)那样的知识都属于创业知识。那么具有什么特征的知识才是创业知识?如果广义地将与建立组织或者形成企业有关的知识称作是创业知识,那么什么样的知识与建立层峰结构(区别于市场)直接有关?

其实这个问题在基于知识的公司理论中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回答。这里首先介绍Alvarez(2004)的公司理论。在该理论中,获得经济租是公司的原动力。而某些具有创租潜力的知识成为了经济租的原动力。这些具有创租潜力的知识成为吸引和聚集其他专业知识和实物资源的“磁铁”。

在Alvarez的理论中,经济租是指所获得的收益超过公司所雇佣资源机会成本的部分。而现在所用“租”(rent)这个术语是指任何非补充性的支付。不过应该明确指出的是,对“租”概念的认识实际上直到目前还存在着不统一。1967年,美国经济学家、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戈登、图格尔发表《关税、垄断和盗窃的福利成本》一文,该文初步涉及了“租金”及“寻租”的基本原理。该派理论指出,国家干预将带来“寻租”现象,而寻租不仅是不能创造价值的,而且还是要付出成本的。从此,“寻租”被人们普遍看作是一个贬义的词汇。不过,布坎南(1980)把竞争性经济的寻租活动称作“寻利(Profit Seeking)”活动。而把非竞争性经济中的寻租活动称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寻租活动。

创业公司理论多数属于公司理论中的租金演化说。租金演化说将获取经济租看作是创业的动机之一。而知识是被作为实现寻租动机的手段而出现的。不过,值得重视的是,并非所有的知识都能够导致新组织的产生。而Alvarez的理论采用如下的逻辑来描述这类特殊的知识与层峰组织产生之间的关系(见图1-2)。

图1-2 管理经济租的产生和瓜分(Alvarez,2004)

图1-2表明,Alvarez将商业活动看作是一个产生和分割经济租的过程。他的理论致力于回答,是什么条件决定了具有创租潜力的知识必须通过组建层级结构(开办公司)才能获得经济租。我们知道,经济租的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存在不均衡或不完全竞争。那么,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讲,其获得经济租的起点是他首先拥有了某种具有创租潜力的知识。并不是每一个拥有这类知识的人都必须组建一个公司来获取经济租。某些创业者拥有必要的资源来实现创租知识的价值,因此,他们可能通过直接套利来获取租金。如果创业者没有掌握必要的资源,还要看创租知识是显性的还是内隐的。如果是内隐的知识,则必须组建一个层级结构来帮助创业者获得经济租。而如果创租知识是显性的,则要看这种显性知识是否存在有效的隔离机制(比如知识产权是否能够得到保护),如果不存在有效的隔离机制,则创业者必须组建公司以获利,否则就要通过其他交易方式(非层级结构)获利,比如通过申请专利或技术转让等来获利。

从Alvarez(2004)的理论可以推知:①创业知识首先应该具有创租潜力,或者说这类知识也是一类“Know-How”的知识;创业知识的目的成分是“获取经济租”;②内隐的关于如何创租的知识一般可以成为创业知识;③外显的关于如何创租的知识不一定能够成为创业知识,其成为创业知识的前提是此类知识不能形成有效的隔离机制,或者说这种知识具有较低的排他性;④当创业知识被竞争对手掌握,则其创租潜力将会消弱。总之,Alvarez(2004)的理论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公司如何产生的问题的理解,也深化了我们对创业知识特征的理解。

除此之外,创业知识还具有什么特性?Reuber,Dyke和Fischer(2005)将创业知识定义为,从经验中获得的一种知识。Kirzner(1979)提出创业知识是一种关于在哪里获取知识的知识。Minniti(2001)认为创业知识是区别于专业知识的一般性知识。这些定义都说明创业知识类似“元”知识的特征,或者说创业知识所关系到的决策问题都是最基本性的决策。

1.2.3 关于创业知识二元分类的质疑

Politis(2005)将创业活动分为两类,因此,将相关的知识也分为两类,即机会识别知识和避免新手式错误的知识。我们对其二元分类的全面性表示怀疑。首先,创业是一个过程(Ardichvili,Cardozo & Ray,2003)。有很多研究者提出创业者学习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商业模式知识(Randy Holcombe,2005;Harper,1996;Scott Browne & Rich Harms,2004;Hermann Hauser,2006)。尽管先前的研究者都非常关注创业者的机会识别问题(以及相关的冒险性等问题),但是现在还是有一部分研究者比较关注机会识别之后的商业模式的建构过程。实际上,除了机会的识别,公司的建立最终要形成一个适宜的商业模式。市场机会的识别仅仅是新公司诞生或创业的前提之一。即使是关于一个好项目的识别,其本身也并非是一个一次性决策,而是一个系列过程。创业机会的实现通常经历一个如图1-3所示的过程。

图1-3 创业机会实现过程(Ardichvili,Cardozo & Ray,2003)

有关机会识别的任务在Politis的创业学习模型中得到了明确的论述,并且该模型对另外一类创业任务也进行了描述,即关于应对因“新”而带来困难的任务(以下简称“避错知识”)。因此,这里想强调创业模式建立是另外一类创业任务。应该说商业模式的建立同机会识别是不同的。现实世界中往往发生如下情形:尽管发现了市场机会,也形成了新异的商业概念(business ideas),并且拥有适当的资源以及有才干的创业者,但有些萌业(venture)仍然会失败。其中的原因可能被归结为驱动企业的底层模式出了问题。而这里的底层模式就是所谓的“商业模式”。尽管商业模式并非创业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商业模式的基础层并不决定公司的成败,但适宜的商业模式基础层只是创业成功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以上论述可见,建立商业模式是机会识别和避免犯新手式错误之外的另外一项任务。因此,我们提出假设,“关于如何建立合适商业模式的知识也属于一类创业知识”。至于商业模式知识是否属于创业知识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