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湿度等条件的要求

湿度等条件的要求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蜈蚣是变温动物,一切生命活动都依赖于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当温度上升至33℃以上时,蜈蚣外出活动也会减少,并有可能进入休眠状态。另外,蜈蚣某些特殊生理阶段对温度的需要也有其特殊性。湿度主要通过影响蜈蚣体内水分代谢及控制环境微生物的生长而影响蜈蚣的生长发育与健康。当湿度过低时,蜈蚣体内水分将加快向外蒸发,这也会干扰体内正常代谢,严重时会脱水而死。

蜈蚣是变温动物,一切生命活动都依赖于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长期分布于不同地区的蜈蚣对温度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药用蜈蚣,其生存温度范围为0~35℃。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5~32℃。

当温度降为11~15℃时,蜈蚣外出活动减少,觅食减少,停止交配产卵,幼蜈蚣停止生长。温度再继续下降时,蜈蚣将停止一切活动,钻入土中进行冬眠。如果让蜈蚣长期处于0℃以下,则进入休眠中的蜈蚣会被冻死。

当温度上升至33℃以上时,蜈蚣外出活动也会减少,并有可能进入休眠状态。如果温度升到36℃以上,则蜈蚣因需散热而蒸发体内的水分,时间一长,就会使其失水过多而干枯死亡。这里所说的温度并非仅指气温,而是指蜈蚣身体周边微环境的温度。例如:夏季高温时期,气温常常超过38℃,而蜈蚣此时则躲避在石板下、墙脚边、土隙中或树阴下的烂草叶中,其周边微环境温度远未达到气温,因而蜈蚣能安然无恙。同样冬季严寒时,只要保证蜈蚣栖居的土层中温度不低于0℃,则蜈蚣可安全越冬。

另外,蜈蚣某些特殊生理阶段对温度的需要也有其特殊性。有人曾研究过,雄蜈蚣在精子发育时与雌蜈蚣在卵子发育时对温度的需求就不一致,并由此造成了野生蜈蚣在不同的季节,雌雄蜈蚣所处土层的深度不一致。

湿度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空气的湿度,另一个是饲养土的湿度。空气的温度指相对湿度,可用普通温、湿度表测量。饲养土的湿度则指饲养土的含水量,可用在105℃条件下将饲养土烘干至恒重的方法测量。

蜈蚣对空气相对湿度的最适宜要求为60%~70%,对饲养土的湿度最佳要求为10%~20%,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还因季节的不同及蜈蚣生理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夏季饲养土的湿度要求为22%~25%,而冬季则为8%~15%;春秋季则20%为最好。刚孵出的幼蜈蚣饲养土要求湿度为25%,而小蜈蚣就稍干,大蜈蚣则要求偏湿。

湿度主要通过影响蜈蚣体内水分代谢及控制环境微生物的生长而影响蜈蚣的生长发育与健康。当湿度过大时,蜈蚣体内的水分代谢受阻,从而使其他物质代谢也被抑制,因而影响蜈蚣的健康与正常的生长发育。同时,湿度过大,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如真菌、寄生虫等更容易生长繁殖,而使蜈蚣更易受病害侵扰。当湿度过低时,蜈蚣体内水分将加快向外蒸发,这也会干扰体内正常代谢,严重时会脱水而死。

蜈蚣的生命活动除受温度、湿度条件的影响较大外,还与其他多种气候因子有关,其中包括:刮风、降雨及降雨量、气压、光照等。而且各种气候因子无法单独存在,因而它们对蜈蚣生命活动的影响也是各种因子互作的结果。

蜈蚣在天气闷热、白天下过雷阵雨夜晚转晴时活动量大,晴天夜晚活动量一般,天冷,气温低于20℃时活动量少,无风或有幽幽微风情况下活动正常,大风天、雨天活动量少,下雨过后则较为活跃。

蜈蚣是喜暗怕光的动物。突然的强烈光照,对蜈蚣是一个不利的刺激,往往引起蜈蚣群的骚乱不安,并引发互相争斗,互相残杀,产卵蜈蚣停止产卵,孵卵蜈蚣吞食卵团等不良现象。另外自然日照时间的交替变化可能也对蜈蚣的季节性繁殖活动起一定的调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