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高校人才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环节。

东北师范大学 孔洁珺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作用,是当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一种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旨在为培育新时期大学生的“事业心与开拓技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体系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思想引导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更是理想信念的教育,对于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于人才需要有新的要求,大学生自身也具备新时代的特点和个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继续发挥育人功能,就需要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以适应国家、社会和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探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是有效推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同时,它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革新,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适应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人才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拥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时代大学生,这是确保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和人才保障。只有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进一步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实现社会的发展进步,推动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此外,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持续严峻,有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待业”的尴尬境遇,这不仅是对社会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容易造成“读书无用论”的泛滥,危及国家长久发展。究其原因,“结构性就业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就业观念问题又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国务院先后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111号)等相关文件中都明确提出了要加强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教育是改善当前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一方面通过“以创促就”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更多新创企业的产生,进一步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从大学生的思想层面和实践能力层面共同发挥作用,先改变毕业生就业创业观念,提升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实现“以创促就”,实现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双赢,这也是新时期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改进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内在需要。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2010年,温家宝同志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只有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党和国家对于高校人才培养问题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出具备国家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高素质大学生,是将国家的发展目标与个人的成长成才目标相统一的过程,即通过个人实现自身全面自由发展,也就实现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的引导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必然随之产生新的变化,即人才培养目标必然要符合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大环境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内容、模式、载体、途径、手段、方法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够确保其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而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大学生掌握实实在在的生存本领与创造经济价值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是将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改进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内在需要。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高校人才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思想、创造性能力的人才。这不仅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目标,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就是以高校人才培养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符合社会和个人成长成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定出更加符合高校人才培养、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方案。马克思在关于人学研究理论中曾揭示了人之为人的根本,强调了人的本质属性具有社会性。高校教育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要将教育回归人的本质,即通过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逐渐使学生形成发展人际关系的社会生存意识,这不仅是促进就业的成功率,同时也为创业活动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这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是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的教育和培养,是立足人的本质属性进行的教育和培养,这是实现高校教育促进人才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着时代发展的社会要求而逐渐被提出的,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发展的必然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间还具有紧密的联系和相关性。

教育对象与教育目标相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对象都是在校大学生,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案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方案所实施的对象都是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方面的引导和能力方面的提升。其次,在教育目标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理想信念的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始终拥护国家和民族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则是以转变创业观念、激发创业意识、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使大学生能够自力更生,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这两者都是通过教育实现大学生在思想层面和实际技能方面的提升,共同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即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既实现了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又实现了高校教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这样的“双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方面的一致性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教育途径与教育模式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途径和教育模式方面具有统一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途径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通过第一课堂的知识灌输实现创业观念的转变、创业意识的萌发以及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通过第二课堂开展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途径上相统一,具有可行性。此外,在教育模式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提倡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可以理解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更加提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融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模式上可以视为全校范围内开展的教育模式。目前,全世界高校的创业教育可分为聚焦模式(focused programs)、磁石模式(magnet model)和辐射模式(radiant model)三种。其中,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被统称为“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鉴于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多以“全校性”模式为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相统一,是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的“全校性”教育模式,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相近、形式相同、教育手段和方法具有统一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可行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学术基础

国外对创业教育课程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中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几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学界从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关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仍不多见,多数研究集中在课程内容设计、课程设置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学界的研究包括关于国外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研究,如有学者以美国百森学院为例指出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应该包括: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新创企业的快速成长五部分,其必修课程有:新生管理体验、新企业创立、成长型企业管理和创业企业融资,选修课程有:连锁经营、授权和分销途径、组织内部的创业、家庭企业管理学、经营和税务、管理收购(MBO和MBI)等。也有学者以哈佛大学为例,提出创业教育课程应该包括创业财务、创业管理、创业经销、专业服务公司、开创新企业等必修课。也有学者设计了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创业启动、风险投资、商业计划书撰写、创业营销、机会识别、创新评价和创业研究等。同时,也有学者选取国内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个案进行了研究。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的创业管理入门、商务沟通与交流(基础篇)、创业实务等必修课;科技创业、团队训练、拓展训练、创业市场调查、公司法与合同法、创业财务基础等选修课。清华大学将由联合国劳工组织开发、共青团中央引入中国的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系统课程、技术创新管理和高新技术公司创业与成长探析作为全校通识课等。

在课程设置安排方面。学界普遍认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兼顾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学者认为,理论课程是指根据创业教育的需要,面向不同层次大学生,结合不同专业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进程表,贯穿大学整个教学环节的课程;实践课程是指根据创业教育的需要,在校内校外开展行之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切入点不同,学者论述课程体系所包含的内容不尽相同。也有学者认为,理论课程包括创业能力、创业基础知识;实践课程包括创业实践。也有学者认为,理论课程包括创业意识类课程、创业知识类课程、创业能力类课程;实践课程包括创业竞赛类实践、创业体验类实践、企业岗位类实践、实体创业类实践。另外,有学者提出,理论课程包含系统化的综合课程、创业仿真实训课程;实践课程包括创业实践课程、创业实战项目指导。

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有学者提出集体讨论式教学法、案例讨论式教学法、拓展训练法和操作式教学法。集体讨论式教学法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讨论的形式进行多向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讨论式教学法通过阅读案例或介绍案例、提出问题和进行归纳。拓展训练法通过设计独特的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和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操作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动手进行具体操作,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和动手能力。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富有特色的引导文教学法,借助引导文等教学文件,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等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学习设计。

四、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理想设计

目标定位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前期性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对于创业教育课程的定位倾向:一是关注课程对创业行为的影响,重点强调对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率的提升作用;二是关注课程对培养“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影响,重点强调对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然而,这两种倾向在创业课程的实践中都遇到了瓶颈,前者过于窄化,将大部分学生挡在了创业教育课程门外,致使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热情有余、作为不足”,限制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全面推广;后者过于泛化,过分夸大了创业教育的责任使命,致使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无所不能却很难落地”,限制了高校创业教育的纵深发展。本文认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旨在通过梳理中西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目标定位的演进历程,澄清当前我国在课程定位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定位,设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阈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共包括创业启蒙课程、创业专业课程、创业精英课程、创业支持课程四类核心课程。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启蒙课程”。目前对于创业启蒙课程有两种误解:一是把创业通识课程等同于创业启蒙课程;二是将商学院的创业课程面向全校开放等效于创业启蒙。本文认为,启蒙课程是指向观念的教育,重在创业意识的唤醒,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理念是本课程的核心任务。基于此,这类课程的设计不能局限于一门或几门孤立的理论课程,而应该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将创业大赛、企业家论坛等校园活动进行科学的课程化改建,以活动课程的形式纳入创业启蒙课程群,可以有效地将启蒙课程建设成触及学生心灵的课程,实现学生创业生涯的发展。二是融合学科教学的“创业专业课程”。创业就是整合资源、识别机会、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区别于一般劳动者,拥有的最好资源就是通过学科教学获得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因此,创业课程能否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是大学生能否获得最为有效的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专业课程是指向能力的教育,重在创业能力的培养,如何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发现机会,用开拓性思维方式学习,用创新型思维方式去汇聚整合现有资源,从而拥有将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的能力是本课程的核心任务。基于此,这类课程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嫁接式与嵌入式的融合(例如开设一些创业与学科教学相关的专业课程),而且要重视融合后对于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式的改革,遵循库伯(Kolb)学习循环理论,在专业学习中反复实践“整合资源—识别机会—创造价值”的能力训练,将专业实践与创业实践有机融合,纳入创业专业课程群,逐步帮助学生将创业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与行动指南。三是针对有创业兴趣学生的“创业精英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的此类课程主要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是以创业实务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创业培训。随着创业启蒙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不断深入,此种形式已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本文认为,创业精英课程是指向实务的教育,既面向对创业实践有兴趣的学生,又面向对创业研究有兴趣的学生,如何通过参与体验的方式分层次地对创业精英实施创业模拟实践的训练是这类课程的核心任务。基于此,这类课程的设计不应该局限于短期集训的形式,而应该将观察学习课程、项目体验课程、模拟实训课程等有机地融入精英课程群,以辅修专业或参与项目等形式,启发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发现机会,在自我努力中发现问题,在自我学习中克服困难,在自我实现中找到价值。四是服务初创企业者的“创业支持课程”。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是孤立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活动,即便再完善的教育体系也无法回避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各种不可预知困难的可能,而这恰恰反映了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结构缺失。为初创企业者提供创业后续支持课程既是大学生创业者本人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提升服务社会的贡献度的内在需求。基于此,创业支持课程是指向实战的教育,如何帮助初创企业者解决企业创立初期的现实问题是这类课程的核心任务。这类课程的设计重在问题导向,依托专题课程与互动教学等形式,从社会系统与资源整合的视角,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智库”优势,帮助初创企业者增加“资本”存量,真正助力他们实现成功创业。同时,这类课程设计可以有效地引导创业者参与教学,提供创业实战中的真实案例,有效地促进了创业缄默知识显性化,对于创业课程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高教出版社,2007。

[2]卢新文.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实施[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4):50-51。

[3]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94。

项目信息

本文系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2013B78)、吉林省教育厅项目(2015-5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孔洁珺,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在读博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