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母亲卑微到何地步

母亲卑微到何地步

时间:2023-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毛说:“童年,只有在回忆中显现时,才成就了那份完美。”曹德旺的父亲曹河仁是一名商人,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大华侨的女儿,可以说是大家闺秀。所以,当曹德旺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时,便开始考虑怎样才能养家糊口。他还与当地的一名公社干部“合作”,一起贩卖。而此时,他的“合作伙伴”却落井下石,拒绝了曹德旺的请求。

三毛说:“童年,只有在回忆中显现时,才成就了那份完美。”可是对于许多人来说,即便在回忆中,童年也不是那么完美,曹德旺就是其中之一。

1946年,刚刚经历了八年抗战的中国又陷入了解放战争之中,而曹德旺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曹德旺的父亲曹河仁是一名商人,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大华侨的女儿,可以说是大家闺秀。一家人原本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可是由于战局紧张,他们不得不在1947年搬回福建老家。

回到老家后,父母在高山买了一块地盖房子。可是没承想,撤退的国民党军队把工地上所有的泥水工全都抓走了。那些工人的家属天天跑到曹家来要人,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父亲只好撇下妻子和孩子,一个人外逃。在曹德旺的童年生活中,很少出现父亲的影子,父亲在外经商贴补家用,母亲一个人在家劳作、教子,他们的日子可想而知。

由于是战时,物资匮乏,因此饥饿对曹德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事情。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家里是没有粮食的,只能靠野菜和凉茶度日。曹德旺的兄弟姐妹多,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只靠母亲一人操劳,吃不饱、穿不暖,小小的他饱尝了穷日子的滋味。由于家庭负担太重,父母只好把最小的弟弟送人,这在那个年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虽然家境贫寒,可是富有教养的母亲却并没有放松对儿女们的教育。对于母亲来说,受穷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因为贫穷而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母亲从不让曹德旺和他的兄弟姐妹们跟别人讲自己家里靠吃凉茶来充饥的事情,每次吃凉茶,母亲都要把门关起来。正因为母亲如此严厉的教育,曹德旺自小便懂得了尊严的重要性,对于他们全家人而言,即使物质上再匮乏,精神上也要保持自己的风度,维护自己的尊严。这也是为什么曹德旺在经商的过程中从不行贿,从不靠依附权贵来获取利益的原因所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只要涉及人格和尊严,便没有丝毫可以商量的余地。

转眼间,曹德旺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也是在这一年,9岁的他才有了“曹德旺”这个名字。当时上学的费用虽不高,可是对于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家庭来说,无疑又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也知道读书对于这个家庭和孩子自身意味着什么,即便再苦再难,她也要自己的儿子上学。于是,她东挪西借,千方百计凑够了注册用的几毛钱,帮曹德旺在学校报了名。初入学堂,曹德旺乖得很,再加上比较聪明,很快便成了班里的尖子生。可是第二年,他调皮的本性就显现出来了,并且还成了班里调皮捣蛋“小团伙”的头儿,整天以捉弄女生、在课上做鬼脸、跟其他小伙伴打架为乐。

有一次,由于调皮,曹德旺被体育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揪耳朵。当老师放开手准备训话时,却被曹德旺冷不丁地打了一巴掌,老师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曹德旺便没命地逃回了家。这下可不得了,小学生竟然敢打老师,整个村子都轰动了,最后还是母亲说尽了好话,曹德旺才没有被学校开除。还有一次是在曹德旺读初中时,学校明令禁止下河洗澡,曹德旺偷偷下河时,谁知偏偏被教导主任发现了,又被教导主任当着全校师生的面批评了一顿。自尊心极强的曹德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耻辱”?课后,他悄悄爬到了学校的围墙上,冲着正准备上厕所的教导主任撒了一泡尿……因为这件事,他退了学,结束了自己的学生生涯。

不难看出,母亲的教育十分成功,无论曹德旺是贫穷还是富贵,是少年时还是成年后,他始终把做人的尊严放在第一位。贫穷时,不会为了讨一口饭吃而向别人卑躬屈膝;富贵了,就竭尽全力去做善事,赢得别人的尊重;即便自己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也不允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成了国内著名的实业家之后,更不容许别人对“中国制造”妄加非议,动用数亿元应诉反倾销,维护国家的尊严……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母亲,正因为母亲的教育,曹德旺才能坚守自己做人的底线——不行贿、不犯法,才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国家的尊严。

退学之后的曹德旺无可选择地要走向社会,而这之后的几年也是他人生中最苦的阶段。刚退学时,他到林场放牛,过了没多久父亲从远方回来了,决定带他去做生意——在高山和福清之间倒卖香烟。

从福清到高山有100公里,他们第一天从高山出发,骑自行车到福清;第二天在福清采购货物;第三天再从福清骑自行车回高山。每三天,就要骑车走200公里,并且车上还装有货物,这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夏天,三四十度的高温把公路晒得滚烫,头顶烈日,同时还得忍受地面蒸腾而上的热气,骑行100公里;冬天,刺骨的寒风无孔不入,驮着沉重的货物走这么远,身上汗流浃背,被冷风一吹,简直冷到骨子里。一年365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曹德旺都奔走在福清和高山之间,并且这几乎是纯体力、透支性的工作。那几年,一向坚强而严厉的母亲,每每在叫醒曹德旺之前都会泪流满面——他还只是一个孩子,却因为家庭的原因过早地背上了这样沉重的负担。

后来由于政府严打,他们又改做水果生意,这也就意味着原来30多斤的货物变成了300多斤!由于水果有保鲜保质期,所以早晨他们必须早早地就要到福清,然后一路急赶,下午回到高山卖货,然后回家吃饭睡觉,为第二天出发做准备。这样的日子曹德旺过了4年,并且是在他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阶段“这是人生中最苦的一段时间!经过了这个阶段,以后遇到什么苦都不怕了!”如今,曹德旺已经拥有数十亿的身家,可是他依然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每天五点起床打球,之后先到工厂去转转,8点准时到办公室处理一轮一轮的请示。在员工睡梦时来,在员工睡梦时去,一直是他的工作常态。这种日复一日的体力与脑力的长期透支,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也正因为深知做企业的艰辛与不易,他才一直没办法下定决心让儿子接替自己。

农村人结婚早。所以,当曹德旺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时,便开始考虑怎样才能养家糊口。他跟父母分了家,用老婆的结婚首饰当本钱,开始种植白木耳。由于白木耳市场不错,曹德旺很快便收回了本钱。他还与当地的一名公社干部“合作”,一起贩卖。就在他感觉到市场上潜在的风险准备收手时,他的钱被工商局扣了,必须拿公社的证明才能要回那笔钱。而此时,他的“合作伙伴”却落井下石,拒绝了曹德旺的请求。这次惨痛的教训,给涉世未深的曹德旺上了一堂课,也让曹德旺一家人的生活再次陷入窘境,在以后的合作中,他总是慎而又慎,可以说都是得益于这次不成功的“合作”。

人民公社化的年代,每家每户都要加入生产大队,曹德旺也不例外。由于他四处奔走,家里欠了工地十几天的义务工,曹德旺便到工地上干起了苦活。在这个工地上,曹德旺结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王以晃。也正是这位朋友,把他带出了农场,教给了他有关推销的知识,让他有了一定的积蓄,为他日后入主玻璃厂做好了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