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找出最适合的学习模式

找出最适合的学习模式

时间:2023-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不只是阅读教材、上课听讲,更可以是抄写、实做与口说,厘清自己是视觉、听觉还是动觉型学习者,找出自身最适合的信息接收管道,让学习事半功倍。延伸阅读3种信息接收方式,拟定成效最高的学习方法一、视觉式以视觉理解信息,对影像、画面记忆较强,思考时涌现“景象”。

学习不只是阅读教材、上课听讲,更可以是抄写、实做与口说,厘清自己是视觉、听觉还是动觉型学习者,找出自身最适合的信息接收管道,让学习事半功倍。

回想自己在求学阶段时,是怎么背英文单词的?是通过反复抄写、一再复诵,还是在脑中描绘单词的意义与情境,通过联想来帮助记忆?

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人各有偏好,也造就了不同的学习方式;而唯有了解自己的学习偏好,才能让学习事半功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在一篇名为《自我管理》(Managing Oneself)的文章中建议, “根据自己擅长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正是一个人日后有所表现的关键。不能这样学习的人,注定成绩平庸。”

德鲁克举例,乐圣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留下了大量手稿,却说自己作曲从来不看手稿。有人问他写手稿的目的何在?他说,“如果不立即写下灵感,我马上就会忘记;一旦把它写在笔记本里面,我再也不会忘记,也永远不必再看一遍。”

而一名著作等身的知名大学教授则曾向德鲁克表示,“我之所以教书,就是因为我必须听我自己说话,唯有如此我才有办法将这些东西写出来”,通过自言自语,这位大学教授协助自己理解知识,并将其组织成更完整的架构,进而消化吸收。

如何知道自己适合哪种学习模式?美国语言学博士约翰·葛林德(John Grinder)与心理学家理查德·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在1997年提出“VAK”理论,结合行为科学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指出,人脑主要采用“眼见”、“耳听”、“做动作”这3种方式来接收信息,因此学习模式也可分为“视觉式”(Visual)、“听觉式”(Auditory)及“动觉式”(Kinesthetic)这三大类。

根据统计,约有40~50%的人是以视觉作为主要学习方式;采用动觉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人则占30~40%;听觉式学习者人数较少,约为15~20%。不过,两人提醒,这3种区分并非互斥,多数人可能是混合型的学习者,只不过在某种知觉项目上更为凸显。因此,人们必须深入探讨、了解自己脑袋中所经历的学习过程,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更游刃有余地学习。

延伸阅读

3种信息接收方式,拟定成效最高的学习方法

一、视觉式

以视觉理解信息,对影像、画面记忆较强,思考时涌现“景象”。喜欢借由阅读文字或图表获取信息,对写笔记不会感到厌烦;厘清思绪时,采用书写或绘图;回忆时,先想到在书籍上的位置、表现形式,甚至是自己加注的标记。

如何强化学习技巧

1.选看图文并茂的书籍或教学录像带、节目等影像出版物:丰富的图片影像,能增加学习乐趣与信息理解,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将重点以多色笔标记,或绘制成图表:鲜艳缤纷的画面和活泼的图表,能刺激视觉感官,强化对信息的印象与记忆。

3.书房、书桌维持整洁,避免视觉干扰:视觉型学习者对于“景象”的敏感度极高,环境中若有过多不必要的物品或装饰,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尽可能移除书房中和书桌上与学习无关的物品,让空间完全为学习所用。

二、听觉式

对声音传播极度敏感,擅长接收语音信息,听老师讲课或他人讲述知识,往往比自己阅读资料更容易吸收。偏好互动型的讨论活动,遇到问题时,以“说”的方式厘清思绪;回忆时,先想起该段信息的声音与旋律。

如何强化学习技巧:

1.善用录音器材:学习过程中遇到艰涩或不懂之处,可请求对方口头解说,或聆听教学录音带(若没有教学录音带,可自行录制重要资料)。

2.朗诵阅读:以朗读方式完整复诵,有助于吸收信息;温习资料时,可大声朗读,以增进理解力与记忆力。经常找人讨论,也可厘清思绪。

3.保持环境安静,打造无噪音空间:对声音与节奏接受度极高,阅读时最好保持环境安静,远离噪音干扰。如果习惯边听音乐边读书,也必须确定音乐类型及音量不会分散注意力。

三、动觉式

偏好以触觉和动作学习知识,平日说话习惯搭配手势。喜欢生动活泼、需要自己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例如做实验、画图表或写笔记,有机会便会跃跃欲试。

如何强化学习技巧:

1.避免久坐,适时活动筋骨:长时间坐在椅子上,是件苦差事,所以用功一段时间后,最好起身活动,例如播放轻音乐,边随节奏摆动,边回想刚才学到的知识,以调整学习步调,不致于造成思绪中断。

2. 自行设计道具、小游戏:自制教学工具(例如绘制重点图卡、把重点内容设计成填空猜谜游戏等),不仅能帮助学习,也能增加记忆。

3. 模拟情境、角色扮演:借由想象与表演过程,让自己对信息产生感情和记忆上的链接。背诵时加入手势或动作,也能增强记忆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