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打造“服务+实业”高新科技企业

打造“服务+实业”高新科技企业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陈兆平看来,政府的扶持一直都是这家高科技的中小企业发展的强大助力。

从3万元的启动资金,到3000万元以上的年销售收入;从伦敦案例零碳馆的成功运作,到零碳馆2.0版面向市场,上海零碳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历程,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带来了哪些启迪呢

对于公司四年的发展,零碳董事长陈兆平总结了四点,一是以”零碳”为根木理念的技术创新;二是抓住上海世博会机遇,积极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三是“外引内联”,争取资金支持;四是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借鸡下蛋。

“公司研发了近20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公司还以上海世博会伦敦零碳馆为基地,积极推广零碳理念和和零碳类产品。零碳公司将伦敦馆的建设和运营法人一并拿下,对伦敦馆进行了改头换面。”零碳董事长陈兆平介绍说:“零碳公司接收零碳馆的运营权之后,为筹集2600万元人民币来运营2600平方米的伦敦馆,零碳中心以上海世博会伦敦馆的名义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

陈兆平还介绍说:“在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项目和国内节能工程的市场竞争中,我们都以零碳概念和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与之竞争,获得较多项目和较大金额的订单,使零碳公司不但创造了具有较大和较好的节能项目业绩,而且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桶金。”

创业:乘世博东风靠50万无抵押贷款起家

上海零碳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月15日,注册在黄浦区科技创业中心,通常被称为“零碳中心”,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负责伦敦案例零碳馆的规划设计、设备建造、安装调试、装饰装修、募资策划与展览运营。“公司可以说是为世博而生,在创办的最初两年历程中,公司对世博会伦敦案例零碳馆的成功运作,也让‘零碳’这一理念被更多人所认知和接受。”

零碳董事长陈兆平告诉商报记者,从黄浦区科技创业中心最初的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到现在的二级地段办公室,注册资金从3万元、100万元到现在的1000万元,签订了上百万元的世博会零碳馆的设计合同以及上千万元的场馆建设合同,以及目前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年销售收入,上海零碳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在这两年中的成长可谓“光速”。

公司的核心团队源于1999年设计世界上第一个零能耗生态村——贝丁顿社区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团队,公司总裁陈硕是英国剑桥大学的高材生、零碳中心的低碳建筑师。2009年初,带着世博会伦敦案例的“总协调人”身份,零碳中心CEO陈硕和公司高层以15万元小额资金注册了“上海零碳建筑科技有限公司”。陈兆平戏称,“零碳”不是口号,而是现实。“公司创办之初的现实是我们除了技术,其他几乎一无所有,就是拖着个拉杆箱到上海来的。”

在陈兆平看来,政府的扶持一直都是这家高科技的中小企业发展的强大助力。“当初黄浦区科技创业中心首先为公司解决了办公地点问题并给予办公室3个月免租的优惠。在公司运转资金问题方面,2009年,区科委为公司提供了50万元人民币无抵押贷款,为公司创业提供了启动资金。此外,区科委还指导我们申请到了国家、市里、区里三级政府的‘创新基金’资助。”

产品与创新:零碳馆2.0版

零碳中心以“低碳规划为主的服务业+高端产品制造为主的实业”为目标开展公司业务,目前提供低碳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科技研发、碳计量、工程安装、投资咨询在内的一站式低碳解决方案。迄今为止,已经为万科、中科院、上海世博会、北京通州、海南博鳌、上海迪士尼配套等数十个项目提供过服务。

陈兆平介绍,2010年5月,作为参展方的上海零碳建筑有限公司开始了伦敦案例零碳馆184天的运营。在零碳馆开幕式及以后的展览中,其节能减排以及低碳的新理念,给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参观的各国政要和120万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世博会闭幕后,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零碳中心将世博会零碳馆升级到了2.0版木。

“它是一个智能化集成化的节能建筑,它集成了众多低碳、智能技术,能自行发电、供水,由于不需要接入电网、自来水管网,它可以被集装箱卡车运至任何一个风景点就地搭建,成为度假旅馆或私人别墅,全套设备都能用iPad遥控操作,并且可以一天内迅速组建。同时,零碳馆2.0版在其全生命周期里能实现产能总量与能耗总量相抵消,做到真正的零碳排放。”陈兆平表示,零碳馆2.0版是一栋超高强度的钢结构新能源住宅,应用当下最先进的能源与环境科技,通过超高效CIGS太阳能科技保障能源的供应,并且将能源储存在极大容量锂电池组确保能源供应,通过高效雨水收集系统确保水源的收集和净化。

困境:技术、人才、资金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的零碳中心在四年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人才引进、资金周转投入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自主开发了太阳能动力斯特灵引擎和中国建筑和城市碳计量两大核心项目,拥有风帽等多项专利产品,但是把专利移植到产品中去的时候,往往会被其他公司模仿一部分功能,这就对我们的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陈兆平介绍,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对技术人员的要求非常高,以海外归国的工程师为主,因此人力成木相对来说比较高。

同时,虽然零碳中心目前已达到千万级别的年收入,但由于一次性生产投入较高,加上贷款信用未能获得足够的资金,因此资金周转影响了公司进一步发展。“我们做产品的时候,一般只能获得30%以下的预付款,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资金流转周期将会加长,拖累了持续发展速度。”

当前,零碳馆2.0版是零碳中心主推的产品,但鉴于零碳馆目前不低的售价,陈硕认为,与房地产商的合作的确存在难度,或许它的第一批个人尝鲜者会是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并且极具环保意识的度假旅行爱好者。“最难的是打开市场,只有让大家觉得零碳房买得起,有经济效益才能赢得客户。”据介绍,目前,向度假酒店销售零碳馆2.0版是他们现在发展的重点,陈硕希望借助生态旅游这个火热发展的市场扩大公司规模。

专家评析

融合带动创新

高骞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处长、研究员

新世纪以来,随着技术进步、管制放松、管理创新以及需求拉动等原因,导致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彼此交叉,进而演化为产业和企业之间产品、服务、业务与市场的融合,造成产业边界的不断模糊化。由此,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成为了当代产业创新的一种普遍形式,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产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正日益成为企业提升竞争优势、加快向高附加值状态升级的重要因素。

过去四年,上海零碳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把握国内环保意识日益加强的机遇,快速进入了国内低碳建筑和节能工程项目市场,实现了从3万元启动资金到3000万元年销售收入的跨越,有着众多的成功因素。从外部来看,依托2010年上海世博会伦敦案例零碳馆的运营权,获得国家、市、区三级的资金与政策扶持,并通过“外引内联”的方式,从社会各界筹集伦敦馆建设资金,这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从内部来看,零碳公司基于业务融合为特征、以“工程规划为主的服务业+高端产品制造为主的实业”为目标的一系列商业创新,是将外部发展助力,转化现实优势和实际业绩的根本原因。公司创办初期,零碳公司凭借先进的理念、技术,以及参与贝丁顿社区建筑规划的实践,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聚焦规划、设计、咨询、施工、布展等服务性业务,打出了“一站式低碳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品牌。进而围绕“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加快研发各类新型实用专利,开发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零碳类产品,逐步集成低碳、智能技术,培育形成以伦敦零碳馆为模板的智能化节能建筑产品,且在全国多个城市拥有零碳建筑的推广实绩。这样,服务带动建设工程,工程引导技术创新,创新集成产品,又反过来推动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这种融合性的业务发展模式,零碳公司进一步促进了目标客户市场的融合,实现了从单纯咨询服务商到集成服务商乃至产品提供商的转变,构建了“咨询服务、施工安装、产品提供”的独特链式盈利结构。

透过零碳公司“光速成长”奇迹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关联产业在企业内部经过重新组合后,产出的基本物质形态相似,产出的规模和效益却不尽相同,融合的产出效果要明显优于这些关联产业分别运作的状态。但是,应当看到,产业融合并不完全等同于企业的多角化经营,只有综合性、渗透性、关联性比较突出的产业,与其他产业存在天然的耦后关系,才具有融合的深厚基础和广阔空间,业务、市场的融合,才能叠加发挥“1+1>2”的效应。

(2013年4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