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业教育与职业指导衔接的策略

创业教育与职业指导衔接的策略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创业教育与职业指导衔接的策略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更是一项事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影响国家安定,甚至决定民族存亡的现实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第三节 创业教育与职业指导衔接的策略

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更是一项事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影响国家安定,甚至决定民族存亡的现实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把它当作一件头等大事来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近几年,高校对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也给予了足够重视,甚至把创业教育视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狠下功夫,努力抓紧抓好。但由于这一事业的复杂性、系统性,仍然有不少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制约了高校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效果。

一、制约高校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效果的因素

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高校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不足之处,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当属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效果不佳。

(一)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职业指导体制中,高校进行的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往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而比较成熟的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体制,应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其起点是在小学甚至幼儿园,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指导的缺失,使高校仓促上阵,难以保障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高质量。

(二)发展有压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面临着市场、资金、环境、政策等外部压力,制约了高校上规模、上档次的发展速度,间接影响着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工作的正常发展。“重招生、轻就业”,导致部分高校存在着生源质量低,教育、管理难度大等难题,也给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三)认识有误区

一是对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工作的理解简单化,认为职业指导只是单纯为了提高就业率,尽快把学生推上社会就完成任务了;二是未能深刻体会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职业定位的关系,未注重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层就业、艰苦创业、职业道德等方面素质的培养;三是内部人员对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还不一致,导致有关工作难以协调和控制。

二、强化衔接,提升教育效果

(一)完善职业指导与创业服务体系

毕业生就业问题既是社会人力资源充分有效利用的问题,也是社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当有一个完善、高效、权威的社会服务体系及一系列运转协调的社会服务机构。最近几年,每到学生毕业前就会由中央政府各部委联合提出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或通知等,这一方面表明了国家对这一工作的重视和对毕业生的关心,但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一种“政出多门”倾向,大家都关心、都负责,往往会导致大家关心程度都不够,责任落实不到位。

(二)加强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师资是办好一切教育的基本要素,一流的师资才能带出一流的队伍。现在我国职业教育院校从事职业指导的师资十分匮乏,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原来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有的是行政干部,也有的是班主任、辅导员兼职,真正通晓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及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多。近几年,随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举办过一些职业指导师培训,但这种培训是以通过鉴定考试为目标的,时间短,内容多,系统性不强,且仅仅侧重于职业指导,并不涉及创业教育,数量与质量的矛盾也很明显。因此,形成规范、系统的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师资培养方式和渠道,是真正解决高校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师资问题的关键。

(三)形成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

高校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在最近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实践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于实践工作的需要,高校也开展了一些理论研究工作,但是,由于我国整个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衔接还处在探索阶段,理论探索还远远跟不上工作实践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高校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现状缺乏深度的调查研究,使就业指导政策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不强;二是对当代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发展状况缺乏系统的研究,使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三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人才的要求、学生就业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学生就业原则和政策保障等方面缺乏理论研究,使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得不到系统的理论指导。

三、创业教育与职业指导衔接策略

(一)创新理念推动衔接

实现由就业导向模式向创业导向模式的转变是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前提。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要树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创业导向模式,把创业教育作为应尽的社会责任,将其纳入正规化、常规化教育教学体系。教师要树立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并把这种意识与精神渗透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要把培养和造就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教学职责和目标,鼓励、支持、教育、引导学生勇于创新、创业。

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和就业观念。要树立自主型、创造型的学习观,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知识,并通过知识的重组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转变就业观,改变“终生一次就业”“学而优则仕”“重就业、轻创业”“铁饭碗”“唯城市论”“唯专业论”等就业观念上的误区,把自主创业作为“择业”的一条新途径。

(二)创新机制保障衔接

坚持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灵魂。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创新创业精神发现、实践和养成的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综合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下策略。

1.学科渗透机制

根据学科的知识内容与创业教育内容的有机联系,科学、恰当地融入创业思想、创业知识和创业技巧等。

2.模拟训练机制

通过游戏、综合实践课、劳动技术课、创业教育课等形式,模拟创业情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案例教学机制

讲述具有典型意义的成功创业实例,揭示创业活动的本质、规律和要领,进行创业启蒙教育和示范教育。

4.评价引导机制

对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实践活动和实例,给予正确点评,引导大学生树立勇于创业、科学创业、开拓创新的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创业意识。

5.环境熏陶机制

把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校内外的新闻媒体营造创业光荣的舆论环境,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创业教育,为增强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创业文化生态环境,使学生受到创业文化的熏陶。

(三)创新模式构建衔接

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基础。高校要从目标、管理、课程三个维度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整合目标,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是实施人才培养的路线图。要把创业人才素质目标、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目标和学校教育管理目标相结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一是要实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品质的创业教育目标;二是要实现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三是要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四是要实现理论课程按单元知识进行模块化构造,实践课程按技能要求进行模块化组合,“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目标

构建多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是创业教育的核心部分。创业教育课程要突出针对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全程性。创业教育课程的制定,既要按照创业教育的目标,又要结合各专业课教学的内容和特点,还要借鉴国内外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经验。完善学科课程体系是构建多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围绕创业教育设置相关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可学习战略与商业机会、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主体课程,而选修课可开设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流程与操作、商业法律、风险投资、技术与创业等课程。必修课、选修课相辅相成,让学生掌握成功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逐渐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建立实践课程体系也是构建多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容忽视的环节。一是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普及创业知识,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知识竞赛、SYB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论坛、企业家创业报告会和座谈会等课外活动,进一步普及创业知识,营造校园创业氛围。二是搭建创业平台。大学生创业中心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桥梁,是学校与企业的纽带,是创业与成功的摇篮,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带着创业项目入驻大学生创业中心,按照公司的运行方式组织、管理其团队的运营。三是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创业型企业开展创业实践调研,听取企业家讲述创业发展过程;帮助企业开展品牌战略和企业营销方案策划;参与企业产品的促销活动;邀请创业型企业到校招聘实习生,选派学生到创业型中小企业相关部门兼职锻炼。

优化管理,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在管理上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单一学校办学向校企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转变;二是由重形式、轻特色向重内涵、重特色转变;三是由单一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四是由一级集权管理模式向二级分权管理模式转变。要建立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落实人员、经费、措施,抓好常规管理,完善规章制度,适应创业教育办学目标。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关键。选拔与培养从事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是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重点,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是要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制订培训计划,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选派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二是要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聘请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三是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交流活动。加强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和科学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