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创业教育的六大误区与困境

中国创业教育的六大误区与困境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 中国创业教育的六大误区与困境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都会有它的合理以及不足,同样,目前阶段的创业教育,存在着不少的误区乃至困境。中国四千万个线下经营主体,另外四千万个线上经营主体,上市的公司不到四千。误区一、创业教育靠讲座当今的大学校园创业类的讲座层出不穷。

第三章 中国创业教育的六大误区与困境

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都会有它的合理以及不足,同样,目前阶段的创业教育,存在着不少的误区乃至困境。产生误区最重要的原因是许许多多的人对创业的理解有所偏差,绝大多数人的概念依旧停留在过去当老板的概念中。创业涉及的内容实在太多了,它是一个综合过程,创业教育更是难以通过一个完全固定的模式去复制出成功的创业者。在总结创业教育的误区和困境之前,笔者想引用一段袁岳先生对创业、创业教育的看法:

创业现在被大家弄的乱七八糟的、似是而非的、虚头巴脑的、势利巴拉的、真假难辨的,我觉得今天有些对于创业的误解足以让一大堆年轻人在那浪费时间,所以特以其中一些我看到的与大家分享,期待更多人提出自己的见解。

——很多人以为老板就是挣钱多的人,其实不是,老板首先是公司干活最多的人、干活最不计较代价的人、干活累死大家觉得活该的人,而且用五年一周期来看,老板中95%的公司弄关门了,不只没挣到钱还贴钱了。没认清这一点,就不明白创业其实最适合一种人:爱折腾、想弄钱、劳碌命、累死倒闭也能认的人。只想钱而不能折腾,也不能劳碌的人,其实不合适创业。创业是倒闭最快那一号人,创业本质上是创业型人格者的选择。

——创业就是要上市的。中国四千万个线下经营主体,另外四千万个线上经营主体,上市的公司不到四千。现在一些学校老师说创业,不说创业准备(社会见识、社会人脉、活动锻炼、团队协作等等)而直接说创业,要说创业必说上市,如同对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大谈奥运会举重比赛,空论无益。

——创业可以上课,甚至还专门去整个创业学院。创业是种实践智慧,是在行动中的总结与提升,基本不用上课,尤其不用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里面弄出来的课,这个大概是全世界的通例,世界其他国家偶尔也有创业学院,但那也没有证明他们与创业真正有多大的关系,我们现在的大学要啥专业都有,但是基本上啥像样的师资都没有,像样的学生更没有,盲人领盲人,一起掉进坑。

——创业就是智慧作业。创业在本质上是拼身体、拼心理、拼耐力与拼人脉。身体要明显好于平均水平,锻炼要明显多于一般人;心理明显要强,要能经事,要勇于面对不确定性;要坚持,要在老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有解决的耐心,在老犯同样的错误的时候把它当成经验的积累;而且有人多少拿点资源帮助你,而不是样样要拿出现金处理。在所有这些前提下,智慧才有作用的空间。

——有人是创业的专家。创业者绝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适合创业,很多人创业成功了也是被人提醒才想到成功这个词,自己创业不错的人不知道其他人创业行不行,自己创业的经验不知道是不是适合其他人,其实绝大部分说不清楚自己是怎么闯出来的,说得清楚的人说的与他实际做的差别也很大。因此创业需要你自己去尝试,不尝试而老听人家说的其实没啥大用。

(资料来源:袁岳先生的新浪博客)

从袁岳先生博客上的观点来看,我们不难看出现在创业教育误区的端倪。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实践教育,非理论层面能产生质的影响。

一、创业教育机构的误区

绝大多数创业教育机构较普遍存在以下一些误区。

误区一、创业教育靠讲座

当今的大学校园创业类的讲座层出不穷。全国教育部规定的具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资格的本科高校有792所,其他的如专科、民办院校1万4千多所,每年的讲座至少在4万场,而职业规划类占了20%,创业类的讲座至少在2千场,各大高校的学生会、创业类的社团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纷纷向社会要资源。校园是一个大金矿,各大商家也很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宣传他们的理念。

很多高校都在开展创业教育工作,设置选修课,成立创业实训基地。宁波大学将邀请企业家来校给大学生作讲座交流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邀请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贝发集团总裁等一系列创业家来校专题讲演;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邀请柳传志、李彦宏、江南春等创业名人来校分享。如今的创业教育探索者们越来越把办创业讲座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不仅要请的创业者多,而且要名气大。于是,各创业者只要稍有成绩就会收到高校创业讲座的邀请函。

讲座,形式可以多样,但我们传统的形式是一个人在台上讲,很多人在下面听。由于是针对大众,话题往往是大众化的,难以求全,这也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讲座效果有时难以保证,有一个调查称李彦宏在某一高校里的讲座,80%的同学是冲着主讲者的名气去的,而不是讲的主题,名气胜过主题的讲座在中国比比皆是。还有,讲座一般在两个小时左右,两个小时只能讲个梗概,显得太轻描淡写了,创业过程的艰辛很难用一两句话让听者体会得到的。而且创业讲座很少请那些创业失败的人去讲,成功者各有各的成功之路,失败者却只有那些原因,大学生对于那些活生生的失败的教训知之甚少。讲座可以搞,因为他能够让学生开阔眼界,拓宽视野。大牌也要请,因为他代表了我们所倡导的创业精神,在学生中有号召力,对宣传创业文化大有裨益。讲座可以作为创业的辅助教学方式,但如果简单的追星,对创业教育的开展意义并不大。

如果讲座能使创业者创业成功,那世界上此时此刻一定到处都是创业者。许许多多的创业培训机构都喜欢请大牌,尤其当下响当当的创业明星来给尚未出茅庐的学生讲创业。无数的年轻人把他们的成功案例天天挂在嘴边,满腹经纶地谈着自己的创业偶像那些成功且辉煌的历史。其实这也没有错,只是主办者和这些尚未出茅庐的学生们都只看到了明星们光鲜亮丽的外表,而忽略了他们如何从第一步开始的过程。我们不能否认创业明星的影响力,更不能忽视他们个人品牌的震撼力于是乎,但明星的作用是短暂的,当这些号称要创业的人碰壁了,他们便会质疑这条路的可行性,便会成为创业路上的逃兵。

创业成功者的经验分享确实需要,但是听众应该更多地去深思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位创业达人如何从当年的一穷二白起家,如何迈过一道道艰难的坎,如何实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如何打造初期的团队等方面的问题,而非一味地崇拜他们成功后的种种条件。因此,这样的讲座只能对大众起到一种宣传的作用,对于真正的创业者,他们只能从中汲取他们需要的营养,这样的教育效率性太低。因此,讲座是创业教育的充分但非必要条件,讲座有一定的效果,但未必产生真正的作用。

误区二 创业教育靠学校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模拟

有人说,创业教育让创业企业家来讲,大有正规军打仗请游击队来指导训练一样荒唐。这些人认为现在许多创业者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是草根,是计划经济转轨背景下的幸运儿,让他们走进教室讲讲故事,说说经历就可以了,让他们来上课及传授经验会误人子弟。高校搞创业教育是正规军打仗,应该有严谨的教学培养计划,理论课不能少,需要实践实训可以在实验室搞模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创业本身对实践性要求非常高,所以单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完成。再者,课本上的关于财务,营销,市场等知识都是死的,并非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如果仅仅靠课堂教学来指导创业,很难对当下复杂的市场环境做出判断。我们并不反对传统课堂教学,而是强调创业的实战性。在传统教学中应注重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鲜活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了解他人创业经验和教训,提高对创业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在选择案例时,既要有创业成功的案例,也要有创业失败的案例,既要有国外的案例,也要有本土的案例。在教学方式上应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多安排实践性与操作性课程,包括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者论坛、参观和考察成功企业以及企业实习等,让学生能够在非课堂的环境中开阔视野,了解社会。

目前高校教师很少自己亲自创过业,有的甚至对创业并不了解,也不懂创业,但是却被安排教授创业,也算是强人所难。这确实反映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创业教育其实不是高校独自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企业、政府、社会来共同参与。在此也呼吁社会各界能够给予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实践机会。

误区三 创业教育是大众教育

创业教育如果理解为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方式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大众需求,但是如果我们把通常所理解的要培养自主创业老板的创业教育——狭义创业教育——定位为大众教育,那本身就是一个极端错误的定位。狭义创业教育是小众教育,是针对一部分有着强烈意愿且经历过考验的潜在创业者实施的一系列帮助或者协助的教育活动。在国家大力鼓励创业的同时,涌现了一批批伪创业者。这些创业者在走上创业路的时候是被某些政策、资源所诱惑,在没有任何创业准备和实践经历的前提下草率创业,于是经过了一年左右的摸索期最终以失败告终,从而沦为找工作大潮的一员。这样对社会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因此,鼓励创业的同时,更需要鼓励的是创业教育,如果没有创业教育作为前提,学生走向创业道路,这种过程只是延缓他的就业时间罢了。因此,在通过创业教育的通识教育铺垫之后,应该对创业的人群或者准创业者进行多方面的实战训练,进行较好的创业教育,这样便能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毕竟,创业成功者是小众人群,只有通过小众人群的成功才能带动大众的就业。

作者观点:创业教育应是分层次的,定位为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提高素质的应该是覆盖大学生乃至初、高中学生的大众教育或称为创业的通识教育;而针对要想真实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就是一个精英教育、小众教育,以解决学生中的狭义创业需求,这也是创业教育中的专业培养。

误区四、创业实训演练拼硬件

创业演练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凸显其实践性的一个环节。因此创业演练的过程乃至结果,对于创业者而言,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历练。但是,正因为其重要性,许许多多的创业教育组织过分强调演练的硬件配套,最好的实践基地、最好的咨询顾问、最好的帮扶政策、最好的配套设施,可惜的是,一系列的“最好”未必能演练出合格的创业者。回忆“艰苦创业”这句口号,为何创业需要艰苦作为前提,因为创业最重要的是训练创业者在艰苦环境中的坚持及生存能力。在好的环境下,只要抓住机遇即可,但是创业的环境往往是恶劣的,因此太好的硬件条件只是温床,会让无数的创业者对创业的难度产生了错误的评估,乃至未来在创业路上交付巨额的学费。创业的演练,更多的是软件方面的准备,在创业者自身的精神层面的准备尤为重要,一个创业者如果在精神和心态上都没有准备好,那么这条路无疑是非常难走的。创业演练在讲究实战基础的同时,更要历练的是创业者在这个实战过程中心态的调整、心理的承受力以及毅力,这些精神层面的软件往往是创业成功的基础,而硬件,只是创业者在这条路上的工具罢了。当拥有了良好的软件时,更好的硬件就能成为创业成功的助推器。有人说,在校园里起步的创业有更长的缓冲期,能够让年轻的创业者做好充分准备去面对社会。也有人说,在校园里待久了,会让创业者变得安逸,不能及时了解真实的社会。

我们要反思硬件设施到底做什么用。建成沙盘模拟实验室等非常有必要,能够让学生充分模拟企业经营管理。高校在兴建硬件设施时,需要清晰各自本身的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各种设施的必要性,避免盲目,尽量减少创业中心办公用房的空置率,对实验室的建设最好能临近共享,减少浪费。

误区五、创业能力求全面

很多人都说,20世纪80年代创业靠胆子大,有勇气就能成功;90年代创业靠人脉,有关系就能成功,21世纪初创业靠智慧,有脑子有模式就能成功,来到了2010年,创业成功需要练就的能力实在太多,既要胆子大,更要人脉关系,前提是有脑子、有良好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种种的言论让无数的创业者望而却步了,究竟创业能力是否要求全面?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如此信息爆炸的时代,创业成功已经不是一个人能力所致,而是一个团队的成功。所以,创业能力是基于创业团队的能力互补而言。对于创业者个体而言,过分追求全面的创业能力只会导致创业者样样都通,样样疏松。创业者有一些通用能力,这是每位创业者需要具备的,但是创业者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有各的本事。有的领导能力较强,有的公关能力较强,有的市场能力较强,有的文书能力较强,如果全面要求创业者都兼备这些能力,那无疑是一种奢侈的要求。尤其在讲究创业团队的时代,创业的个体能力互补及创业的效率往往决定了创业者需要在创业过程中往自身专长的方向发展,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创业者只有在自己专长的能力上多下苦功修炼,方能在创业这条路上修成正果。

现在普遍认为,创业成功的条件为资本、团队、人脉、渠道、行业资源等,其中团队是根基,没有团队,即使有钱,即使有技术也很难抓住市场机会并实现创业梦想。有了团队,需要明确每个人创业者的职责:CEO做什么,CFO做什么,COO又做什么?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共同协作,打造黄金团队。每个人做自己最擅长的一块,将所负责的版块做到极致,再加上完美的配合就会更好。每个人都是创业团队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对能力的要求各有侧重。

上海创业投资管理公司执行总裁王恩强认为,一个创业团队是否有优秀的领军人物对企业将来发展成败至关重要。作为企业的领袖人物,需要他对企业整体发展有战略眼光,对市场、团队管理及商业运作有成熟的看法和设想,要有很强的执行能力和协调能力,否则,整个创业团队缺少灵魂。此外,领军人要有很强的协调矛盾、化解冲突的能力,在整个创业过程中,能够团聚大家齐心协力。

创业者能力不一定要全,但一定要核心竞争力,一定要将自己擅长的能力充分发挥,同时能够取长补短,虚心求教,不断进步。

误区六、创业项目重高新技术

依靠高新技术创业无疑是一种美好的追求。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下,学生在读书阶段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本来就是寥寥无几的事情,技术创业、科技创业对于绝大多数的创业者而言,这是一个奢侈的命题。校园产、学、研的对接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再者,技术要有市场需求,符合未来的趋势,对技术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创业项目如果过分注重高新技术创业,很可能在项目未进入市场就提前夭折。因此笔者认为,创业项目注重高新技术是一个奢侈的误区。

二、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误区

除了上述创业教育的误区之外,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也存在很多误区,同时也需要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同时及时纠正。

(一)观念误区

1.创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

实践证明凡是以赚钱为目的的创业企业都不会走太远。这种想法其实很现实,但是创业要想真的取得成功,应该是以理想或是满足某种社会需求为前提。仅以赚钱为目的选择创业风险太大了,因为创业十有八九是失败的。创业者需要明确不赚钱才是一种常态。创业初期肯定是不赚钱的,赚钱了那么谁都出来创业了,创业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要客观自信的接受这种观点,这是正常现象,很多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人必须经历这样一种状态。人要坦然的接受这种情况,那就是自信。

2.创业者就是企业家

李肖鸣博士说“和尚不等于佛,创业者不等于企业家的根本区别在于精神境界的区别,一个创业者只有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提高自己,自身具有了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之后,你才会事业成功!”可见创业者与企业家还是有很大差别。

3.学创业一定要创办企业

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业课堂,不论是选修课还是社团讲座,不论是创业专业还是第二专业,所有的大学生如果条件允许都可以去听去学习。不是学创业一定要创业,也不是等你准备好了再去学。

假如将来创业,提前学到的东西肯定会对今后你的创业实践有所帮助;假如将来不创业,那么很多创业的套路,当老板的思路和思考方式以及全局观,对你的职业生涯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不要轻易拒绝学习的机会,要充分利用大学的各种机会充实自己,武装自己。

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我们相信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即使将来不创业,他的就业竞争力也要明显优于没有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希望共同倡导的创业教育能够为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就业技能助一臂之力。

4.就业难了,创业去吧

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许多大学生一毕业便失业,不少人因此提出“就业难了,创业去吧”的口号,这其实是盲目创业。

创业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是一种考验,其难度远远大于一般的就业,不是读书成绩好就能胜任创业的,更不是读不好书就一定是创业的主力军。创业需要大学生具备优秀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要能够面对市场的挑战,要有勇气战胜创业征途中的种种困难。只有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才能应对创业的艰难,并能够不屈不饶地坚持奋斗。

(二)心态误区

1.急功近利

不愿做锲而不舍的潜心创造。这是学生中常有的一种错误倾向,也是目前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一个误区。从目前来看,学生参加创业活动的人数从整体上出现逐年增加的良好趋势,在挑战杯大赛中,省级以上获奖的也不少,但是真正能取得实际效果,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也不多,且大多数学生仅是靠短时间的经营来完成的,长期坚持的学生非常少。平时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总结,这是没有重大突破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创业不是攻坚战而是持久战,要充分认识到创业的艰辛与困难才有可能战胜急功近利的想法。创业如此,做任何事都是如此,选择创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强大的承压能力,一定要在所谓的创业浪潮中清醒地认识自己。

2.好高骛远

大学生朋友往往在选择创业项目的时候会面临高科技做不了,低门槛但有市场的项目不屑于做的情形,关键是一定要立足现实,找准优劣势,扬长避短。凭借团队的力量度过难关,对风险要有充分的预估,切勿好高骛远。

3.合作与竞争

现代企业与企业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单一,而变成了合作与竞争的融合体。这种情况下创业者需要有更加开放的心态来面对新的趋势。尤其是在团队内部要容许别人比自己强,因为这样你才有动力去赶超。合作分利润不可怕,可怕的是用狭窄的心态去合作。时刻以开放的心态来做事、来合作,这样就能更快做大。

(三)行动误区

1.读完大学再尝试创业

四年大学时光美好而短暂。所有读过大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当时在校园里把课余时间利用好了,多学点知识和技能,也许现在会过得更好。我们鼓励在大学期间就尝试创业,小规模的最合适。为什么强调在大学期间开始尝试创业?原因有三:一是事务单一,干扰少;二是风险小,机会成本低;三是学生身份有很多优势。

2.盲目参加各类创业比赛

曾经看到一篇报道,一个大学生创业者用一份创业计划书参加了多个创业比赛并得到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最终并没有创业。其实,人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是有动机的,只是不习惯把所有的动机摆在桌面上谈而已,参加各类创业比赛也是如此。

有人确实有好的创业计划,想通过这个比赛的平台获得投资,也有人只是有一个好的idea,实际并不可行或者说根本没有想过是否可行就不断参加各类比赛,也有人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而参加比赛,等等。不论何种原因,对于创业者而言,真正的比赛是顺应市场需求,提供某种产品或者服务,而非做秀。所以在参加创业比赛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自己要得到什么,否则就会盲目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3.临时拼凑创业团队

在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案例中,有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或是利益纷争或是理念不一致而瓦解。所以创业团队的选择非常关键,切忌临时拼凑。

我们倡导大学生在校园里多参与社团活动,可以通过这些实践性的活动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即使将来不创业,就业也是一把好手。同时,在社团活动中涉及到的如何与人沟通、如何管理、如何策划、如何进行活动推广和宣传,其实与创业做企业大同小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与合作伙伴的磨合其实就是创业团队的雏形,而往往在校园结识的这些伙伴更容易成为将来的合作者,这正是为什么鼓励大家就读期间多参与社团的原因。

三、中国创业教育的困境

困境一 传统课程设置的障碍

重理论、轻实践是我国高校课程的共同弊病,这种弊病造成我国的教材比较晦涩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理论脱离实际,特定教学内容滞后于形势的发展,过时和陈旧的现象严重。在教学中,对许多反映现实变化和面貌的新理论、新观点,没有及时、普遍地采纳,对新兴、交叉、边缘、横断等学科的知识,没有合理、充分地运用。创业教育则是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自立和个人的主动性,涉及到的知识更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一系列的知识内容,而目前的“创业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系统性与层次性的课程设置,也缺少指导学生正确面对逆境、如何摆脱逆境的教育,这必然会使创业教育大打折扣,影响其实际效果。

创业是实践,创业教育应该更倾向于实践,普通高校设置的工商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白领”,而不是“老板”,全部的体系是按照“白领”的培养要求来设置的,这对于创业班学生的目标是有出入的。具体建议为:学校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目的,增强对外交流,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或国内创业教育研究者和践行者的经验和做法,课程设置以实践为重,应该多安排实践课程。

困境二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度不强

经过一个学年的创业教学,我们意识到对于创业班的培养成功与否,高校师资的强弱、是否专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教师必须有过创业实践,没有创业实践的教师只能从理论的角度教授创业,但创业毕竟是实践。现在的大学教师专业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经验是缺乏的。现在的创业班的各课程的教师虽是在课程的课堂教学上是一流的,但几乎都没有自己进行过创业实践。

具体而言,学校一方面可以出资送骨干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创业培训,使老师通过培训知道怎样进行创业,从而能在创业教育教学中懂得如何去传道;另一方面,学校应制定一些新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在保证教学科研的情况下到创业一线去兼职.甚至可以有计划地每一至两年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培养他们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经验,从而使他们在创业教育教学中明白如何真正地有针对性地解惑。二是高校对外可以请一些企业、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做创业基地的兼职教师,或者按合适的比例引进或聘任工程技术和科研类人员、经营类人员、法律类人员、企业类人员、社会学类人员,形成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困境三 缺乏有效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创业教育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创业教育的发展时间不长,对教学质量没有合适的评估体系。譬如,教授学生的企业家应该交给学生哪些技能、哪些知识?但是有些实践性的内容是没有办法用校园里通用的学分制度来评估,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效果无法量化,老师的工作量计算也无法按照常规来。其实,创业更多的是交流和辅导,而交流和辅导恰恰是最费时间的,一般企业家很难有这样的耐心和时间,非常幸运的是我校创业班学生遇到了像张俊明先生这样无私奉献的企业家。

对于创立的企业,我们也很少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比如到底是生存型企业有竞争力呢还是科技型企业有竞争力?有人说能赚钱的都是好企业,也有人说有新的创造才是我们要培养的人才。与农民工抢活还是与白领共舞的矛盾与困惑一直是关注创业者的人争论的话题。到底我们应该怎样评估创业?怎样评估创业教育的成果?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和探路。

困境四 创业类人才的选拔

近年来,我们普遍意识到创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和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创业人才应该如何选拔?应该从大学生入校前就确定好呢,还是说上一年,两年之后再进行定向培养?通过什么方式来测试创业潜质?如何甄别创业者?对我国的创业教育而言,搞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次创业,也许目前都没有更好的方式,相信在不断的摸索中会走出一条不错的路。

虽然我国的创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少误区和困境,但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尝试及各高校之间的密切交流,加上各界的大力推动定会在将来有很大进步和发展。创业者并不孤独,因为我们都在一起创业。创业者做项目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也需要创新,打破传统教育的框框,即使前行路上满布荆棘,我们都将不懈奋斗。

四、创业教育与创业企业生存环境

创业教育的结果是促成更多创业企业,因此创业企业的生存环境直接影响着创业的成功率,创业成功率而又影响着创业教育的评价。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左右,这当中的虽然缘由不一,但是创业环境自身的问题是根源之一,因此,创业教育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创业环境的相关表现如下所列:

(1)创业环境相对浮躁;国人传统的观念是创业就是当老板,于是乎在国人的眼里,创业的人都是老板。在许许多多人的概念里,创业成功是判断创业者价值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如此浮躁的创业环境下,创业教育面临的难度越来越高,因为从创业成功率的角度来看,创业教育只能起到师傅领进门的作用,至于修行的结果,由诸多因素决定,因此在浮躁的创业环境里,创业教育步履艰难。

(2)创业实际支持环境较差。国内创业,实际遇到的困难比想象中得要多,首先,第一关是注册关,无数公司的资源会在注册资本上面卡壳;其次,便是在繁杂的工商及税务、财务流程;再次便是税赋,多种税种及较大比例的税率使得创业环境更为艰难。

(3)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融资的问题,当企业再生产、扩大规模的时候,面临的问题就是融资,但是对于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已经成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

(4)人才环境恶劣。绝大多数的初创企业寻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跟绝大多数人才的思想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是个讲究面子的国度,所谓人才宁愿选择2000元月薪的世界五百强的螺丝钉工作,也不愿意加入风险和收益并存的创业团队。初创企业天天打着旗号招人,无数的人才天天拿着简历到处求职,这当中没有互通的桥梁。

创业教育更需要直接面对的困境便是创业者的困境。创业者要在创业成功这条路上奠定基础,需要经历多种困难和磨练。首先,创业者在选择走上这条路的时候就充满困难,尤其在项目的选择上。绝大多数人都拥有把100变1000的能力,但是大部分都缺乏从0到1的本事。所以创业者首要面对的困难就是选择何种项目,科技创业对自己而言是一种奢侈,服务创业又会落下跟农民工抢饭碗这样难听的名号,于是,很多创业者就在这样的评价口水声中结束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创业教育的困境就是如何能通过教育使得创业者怎样从0到1?这是最现实也是最困难的事情;当然,创业者所面临的困境仍有太多,绝大多数都是共性的,诸如如何从一个人到一支团队,生存期的团队管理、发展期的团队管理、队伍的股权结构问题、公司的发展方向问题、公司的执行问题、创业者的“学费”问题……这是创业教育难以去教导的,更是不能替代的,因为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