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观光生态农业探究

观光生态农业探究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观光生态农业模式是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在交通发达的城市郊区或旅游区附近,进行观光生态农业建设,是目前城郊和旅游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所以,建立具有普遍实践意义、可持续发展的观光生态农业模式是我国生态农业研究的重点之一。观光生态农业模式选择的基础是自然生态系统。

观光生态农业探究

黄国东

(江西省高安农业局 江西,高安330805)

[摘 要]随着我国观光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的旅游观光功能得以发挥,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对观光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的研究,阐述了发展观光生态农业的必要性,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提出了发展观光生态农业的构想和举措。

[关键词]观光;生态农业;探究

2002年,农业部推出了包括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在内的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并将其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观光生态农业模式是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主要包括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观光生态村和生态农庄4种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不仅包含农业生物资源与环境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且是一个以旅游观光为主体,集文化娱乐、产品供给、物质和精神服务为一体的社会系统,也是以商品生产、经营管理、销售与购买为主的经济系统。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观光生态农业模式被认为是继城市游乐园、主题公园之后我国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它的出现,是人们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后,追求更高生活层次的必然趋势。与观光生态农业概念相联系的还有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等多种概念,它们之间在某些方面或有各自的特点,但其本质的含义具有共通性。

1观光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观光农业萌发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迅猛,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在于观光生态农业不仅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一种新尝试,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传统农业只会向土地要粮食、要产量的单一经营思想。观光生态农业作为现代旅游业的一个新产品,具有成本低、参与性强、体验性强、自然朴实等特点。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又极大地满足了都市人求新、求异、参与、实惠等方面的需求。在交通发达的城市郊区或旅游区附近,进行观光生态农业建设,是目前城郊和旅游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它既符合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又满足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观光生态农业有广阔的市场潜力。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度假机会增加,生态农业景观正以其多样性、自然性与优美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前往农村地区进行旅游观光活动。近年我国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郊区和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观光生态农业正蓬勃兴起,如广东省东莞市年丰山庄、山东省泰安市家庭旅游和江苏省无锡市生态旅游农业园等,均表现出良好的多重效益和发展前景。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不少旅游地想加入观光生态农业经营的行列,他们需要就其现有的资源加以利用或设置全新的观光设施,但由于对服务行业一知半解,以致服务项目、内容及品质良莠不齐;有些地方则忽略了观光生态农业是结合生活、农业生产、生态为一体的目标,而趋向于商业化的游乐场所;还有些地方对资源特色和地方优势评估不当,简单借用他人模式或盲目一哄而上或重点建设人工景点,并未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观光生态农业经营过程中,有些旅游地因游客不断而得以成功经营,有些则在经营不良后不得不结束其观光农业的经营服务。所以,建立具有普遍实践意义、可持续发展的观光生态农业模式是我国生态农业研究的重点之一。

2发展观光生态农业的措施

事实证明,并非任何地区的观光生态农业开发都能获得成功。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投资,必然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在开发项目之前,应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综合分析生态农业旅游资源条件、交通区位条件、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和市场需求。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为依据,根据观光农业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条件,在充分利用原有生产状况、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来指导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并协调生态农业生产和休闲观光的关系,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体现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有机结合,长短兼顾,促进观光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观光生态农业模式选择

观光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是模式建设,但目前对观光生态农业模式还缺乏系统研究,而且研究的模式多为简单概括性描述,全面抽象上升困难,多停留在单个案例技术模式分析与评价阶段,缺乏普遍指导意义和模型化研究,在区域适应性机制方面也缺少系统评价。因此,结合我国巨大的农业资源优势和区域特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建立具有普遍实践意义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光生态农业模式是我国生态农业研究的重点之一。

观光生态农业模式选择的基础是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中农业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环境资源多样性、农业景观特色及质量决定着社会、经济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规模,而游客心理、旅游强度、经营管理方式、市场需求动态、服务性质与规模等社会系统的功能运转又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不合理的开发,甚至掠夺式的经营会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直至崩溃;缺乏生态伦理规范和社会道德制约的旅游业也必然降低旅游产品质量及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充分认识和研究观光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制定观光生态农业资源开发规划,遵循自然、社会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建立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观光生态农业系统,应该成为我国观光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步骤。

2.2政府宏观调控与整体规划

当前,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是我国观光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按国际通例,农业旅游区半径大于9.5公里的区域(面积)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而我国大多小于这个数字,由此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此外,由于观光生态农业所依托的旅游资源是非稀缺性资源,其吸引力及辐射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故观光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具备便捷的交通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在空间定位时不能超越游客的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满足节假日的体闲、娱乐的“一日游”需要。因此,观光农业必然在空间上定位于可进入性强,而且城乡自然、文化景观差异明显的大城市郊区。政府应加强宏观指导,统一规划,整体开发,使观光生态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观光生态农业的开发涉及农业、旅游业、交通、娱乐、金融、电信、医疗及房地产等行业或部门,各行业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而需要地方政府部门的统一协调,综合管理。农业与旅游等行业部门要互相沟通,统一认识,按照观光生态农业资源开发规划,合理布设旅游景点,逐步形成集自然特色和地方风情于一体的农业旅游资源网络格局。

2.3观光生态农业的复合化和特色经营

所谓观光生态农业的复合化开发模式,就是根据观光生态农业本身的产品多功能复合型特点,结合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在不改变旅游地总体地域环境和田园氛围的前提下,进行旅游产品的多功能开发活动。复合型观光生态农业的复合性质,不仅仅表现为农作物品种或者农业景观类型的多样性,而主要是观光项目和设施的建设、旅游产品的开发等呈现多样化特征,能广泛吸引不同层次、不同旅游动机的人们,一般兼有观光、示范、教育、娱乐、度假会议等多项功能。以传统乡村农业的基本特征,如自然休闲、乡土文化、农事生产、乡村景观为基础,通过改进发展初期一些旅游地普遍存在的开发深度不够、人造景点粗糙、吸引力不强、客源层次欠丰富以及安全状况不佳卫生条件差等问题,采取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策略,以求适应多个客源层次,是市场导向开发思想在观光生态农业开发中的进一步体现。同时,为避免观光生态农业中普遍存在的农园功能雷同,地域功能划分不清楚,特色不鲜明的弊端,发展中应结合各地丰富的景观资源、旅游资源,通过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建设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游憩地,实现农业资源的特色经营。观光生态农业的定位应体现旅游与生态农业之间的协调,并体现出地域特色,塑造一些符合自然生态环境的农业景观,提炼出具有独特乡村民俗文化的地域文化。通过复合化和特色经营,以增加市场机会,留住游客,发挥高效综合效益和持久效益。

2.4加大资金投入和市场开发力度

观光生态农业是一种集中高投入、综合高产出的产业,必须加大投入,以创造美好的观光生态环境。资金的投向一方面应该配合农村居住体系的规划,引导村庄有秩序的发展;另一方面应进行观光旅游区以及村落的重建,使它富有乡土气息与风貌,从而改善观光旅游区的农村生活环境,提供旅游者整洁而舒适的游憩观光场所。在开发中应采取国家、集体、个人等联营方式,努力争取国家农业开发项目及各级政府支农资金,广泛地进行横向联系和协作,大力实施股份制,吸纳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进行管理机制创新,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观光生态农业,在平等互利、“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综合经营管理,使资金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对观光生态农业旅游区进行CI(Corporate Identity)设计也是促进观光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客源市场的公众识别、旅游形象的定位、市场行销渠道、社会攻关活动等途径,为观光农业旅游导入CI战略,建立具有知名度、美誉度、信任度、重游期望值高及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观光生态旅游区。同时可策划设计各种时令促销节、传统节日、农事活动等,营造出明确而又迎合公众心理要求的形象、气氛,使用一定的传播程序,把观光生态旅游区推向社会,形成轰动的、持续的效应。

3结论

观光生态农业的发展既有传统农业模式与生态环境冲突所提供的推力,又有来自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合理性所提供的生长空间。这是对地区观光生态农业在社会经济系统中进行定位的依据所在,也是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层面的条件所在。发展观光生态农业符合国家“五个统筹”的方针政策,通过河流、农田林网等将城市与周围的农业自然景观连为一体,实现城市和乡村互相融合;可以避免在城市中建设大型开放绿地需要占用额外的土地,将城市建设成为高效紧凑的可持续生态城市形态。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各级地方政府应依照各地的特点及特殊景观与风格的不同,规划某些地理环境特殊、自然条件优美的乡村,以提供都市及工业人口假日游憩观光的场所。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对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龙明秀,杜世平.杨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对策与建议[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53-55.

[2]李永文,王淑华.旅游地理学[M].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90-91.

[3]张树夫,唐继刚.旅游观光农业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1(6):18-19.

[4]肖光明.观光农业的复合型开发模式初探—以肇庆广新农业生态园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5):679-682.

[5]邱云美.东部欠发达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04(2):5-6.

[6]郭彩玲.区域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4,23(4):188-191.

[7]杨彦明,董锁成.甘肃酒泉市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4,27(1):84-8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