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创新活动过程模型

企业创新活动过程模型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企业创新活动过程模型创新活动过程模型说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发展过程。图1-1 熊彼特的创新模型两种模型之间的一个区别在于:创新模型Ⅰ中依赖的是外生的科学和发明;创新模型Ⅱ中则包含了企业内部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二是市场拉动型创新模式。传统创新活动中,这两种创新模式是对立的,现代创新管理则认为它们是创新活动的两个方面,相互关联,只不过在不同的时候突出的重点不同罢了。

一、企业创新活动过程模型

创新活动过程模型说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发展过程。最早系统提出这种模型的是熊彼特,他先后提出了两种创新模型(图1-1)。

img2

图1-1 熊彼特的创新模型

两种模型之间的一个区别在于:创新模型Ⅰ中依赖的是外生的科学和发明;创新模型Ⅱ中则包含了企业内部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他的模型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强调企业家在创新中的责任,也即是企业家推动了创新;另一个特点是创新过程是线性的,即从科学研究一步步逐渐发展到商业应用,创新知识源、生产者和用户的区分明显。

概括来讲,以往的创新模型基本上可分成两大类型:

一是技术推动型创新模式,即先有科学研究成果,再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基本程序是:

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研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

在技术史上,特别是技术史的早期阶段,技术推动型创新是主要模式。现代的一个明显例子是激光技术,它的发展和应用典型地按照上述过程发展。

二是市场拉动型创新模式。20世纪中期以后,市场拉动型模式开始突出,其表现是首先有市场需求,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才开始了技术的创新,如通讯产业、化学工业、汽车产业中的许多创新。

一般认为,技术推动型模式有助于产生重大突破,而市场拉动型模式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效益。传统创新活动中,这两种创新模式是对立的,现代创新管理则认为它们是创新活动的两个方面,相互关联,只不过在不同的时候突出的重点不同罢了。

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和市场之间相互作用的增强和深化,企业创新活动也不断复杂化,由此也形成了更为深入系统的创新模式观点和模型。例如,Rothwell就描述了五代创新模型[2]

第一代技术推动模型。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是直线顺序的技术推动创新模型。

第二代需求推动模型。20世纪70年代,以直线顺序的需求推动创新模型为主。

第三代配对模型。20世纪70年代晚期,由于强调R&D和市场的联系,将技术推动和市场推动相结合而产生了配对创新模型。

第四代集成模型。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认为创新是多学科、多过程的集成与综合,其特征是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和外部合作者的跨功能的集成和并行开发。

第五代系统和集成的网络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创新被理解成一种多机构的合作网络过程,其中包括与先进用户的密切联系、主要供应商的战略联盟以及密切的横向联系。这一模型的特征是,通过利用功能关联的CAD/CAM系统和集成的供应商/制造商CAD系统,创新过程本身逐渐倾向“电子化”,在物理原型、专家系统和数据库基础上,模拟建模的作用日益突出。

总的来看,以往的创新模式都是线性的,即创新者开展创新,应用者应用创新,这是一个互相分离但前后联系的顺序过程。现代创新突破了这样的观点,尤其是现代创新理论强调的是创新系统中各主体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非线性关系,创新中的知识流动是多方向的,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可能是创新源,其间存在着复杂的知识交换和反馈,而正是这种复杂的交换和反馈才推动了广泛的创新及扩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