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穷愁寥落也不可轻易自我废弛

穷愁寥落也不可轻易自我废弛

时间:2022-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原文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原宪仍可端坐弹琴,诵读诗书。听完原宪的话,子贡面露愧色,逃之夭夭。子贡自以为是地认为原宪因病而潦倒,却不知真正有智慧才学的人不会因贫穷而身心俱疲的。一个人物质上贫穷并不可怕,但一定不要使自己的心理贫穷,心理贫穷才是真正的可悲。

原文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

意译

贫穷的人家要经常把地扫得干干净净,穷人的女儿要把头梳得整整齐齐,虽然没有艳丽奢华的陈设和美丽的装饰,却有一种自然朴实的风雅。有才之君子,怎能一遇穷困忧愁或者际遇不佳、受到冷落,就自暴自弃呢!

清心智慧

贫与富只是一种不同的外界因素,不管受到怎样的环境影响,家贫家富都应保持精神上的超越,人的气质品性不完全是外界物质条件所能决定的。贫穷人家虽然身居茅屋草舍,但是如果能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也会使精神愉快,培养出清雅气象。一个人生长在贫穷人家,所穿的虽然都是粗布衣裳,但是如果衣冠整洁仪态大方,精神充实,举止有度,自然也能增加高雅气质。

可是却有一些修养不够的人,认为自己的不如意皆因家贫所致,所以就怨天尤人,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委靡不振。毫无疑问,如此牢骚满腹,失去包容奋进的心态,终将一事无成。

孔子有一个叫原宪的弟子。他出身贫寒,但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就连老师孔子要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都推辞不要。

原宪在孔子死后,隐居卫国,生活极为清苦。他的居所是一间一丈见方的房子,虽说是房子,但却极为简陋:茅草做房顶,桑枝为门框,蓬草遮蔽即为门,破瓮竖立即是窗,破布张挂就将狭小的空间一分为二。而且只要天下雨,此屋便滴水成河。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原宪仍可端坐弹琴,诵读诗书。

有一天,子贡骑着大马,穿着白衣紫衫前来拜访原宪,但是原宪家住的地方巷子实在太小太窄,以至于容不下子贡的马车,于是子贡只得徒步来到原宪家门前。只见原宪戴顶破帽子,穿着破鞋,倚着藜杖在门口应答。

子贡不由惊呼:“先生得了什么病吗?为何如此狼狈?”

原宪不以为然地说:“我听说,没有钱叫作贫,有学识却不会实践叫作病,现在我是贫,不是病。”

听完原宪的话,子贡面露愧色,逃之夭夭。而原宪则拄着藜杖唱起了歌,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其实,真正的穷困不在外物,而在于内心。子贡自以为是地认为原宪因病而潦倒,却不知真正有智慧才学的人不会因贫穷而身心俱疲的。一个德业和事业失衡的人,既不能从高层次看待贫困的问题,也忍受不了贫困的生活,当然也就不能理解那些善于忍受贫困、操守不改的人。

不同的人对于贫穷的看法不同,标准不同,忍受贫穷的能力也不同。根据人们对于贫穷的态度和看法,世间的贫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有些人是不得不居于贫困,苦熬贫困,所以觉得贫困是可怕的,这是着眼于物质生活的贫困。其二,有些人是甘居贫困,是借贫困的环境来磨炼自己的意志,这是自觉地忍受贫困。其三,有些人不仅注重自己的物质享受,还看重自己的精神修养,认为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因而面对物质贫困时,能够做到积极地忍受。

其实,古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智慧蕴含着对当下世人的忠告:人贫而心不穷,便不是真正的贫穷。一个人物质上贫穷并不可怕,但一定不要使自己的心理贫穷,心理贫穷才是真正的可悲。安贫乐道的人也并非不思进取,而是深谙快乐生活之道,这样的人往往脱离生活的羁绊,活出人生的豁达,贫穷便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富有。

即便没有谁愿意甘受贫穷,但贫穷这个瘟神,并不会因为怜惜辛苦劳作者而远离。面对这样强劲的对手,如果被打败,或者为了脱贫不择手段都不是明智的做法,都不过是变相地贪恋富贵的表现。因为,如果一个人精神上贫穷,说明他的生活已失去了意义和动力。这样的人即使家财万贯,也不会有快乐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