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植根传统文化的设计

植根传统文化的设计

时间:2022-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佳作频出的赖军,以及他带领的卓越团队,区别于其他优秀建筑师的不只是作品,还在于他们特有的创作作品的思想和理念。赖军认为,数千年辉煌璀璨的人类文化和传统就像地球上不断灭绝的野生动植物,而对技术的过度追求就像人们盲目征服世界的不断膨胀的欲望,文化和传统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设计形式的苍白和内容的空洞。赖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执著追求,也暗合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潮流。

佳作频出的赖军,以及他带领的卓越团队,区别于其他优秀建筑师的不只是作品,还在于他们特有的创作作品的思想和理念。赖军说,他是用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表现着中华传统文化。他不认为建筑设计是在表达设计者的思想,而是在表达某种文化。

以这样的尺度衡量,当前流行的以高技术为特征的极简主义设计形式,就像稻草人一样没文化,没思想,更没有品位。特别是极简主义带来的形式趋同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甚至当代建筑大师们的作品也越来越雷同了。

赖军认为,数千年辉煌璀璨的人类文化和传统就像地球上不断灭绝的野生动植物,而对技术的过度追求就像人们盲目征服世界的不断膨胀的欲望,文化和传统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设计形式的苍白和内容的空洞。因此,重新确立对文化和传统的认知是避免设计多样性遭受灭顶之灾的根本前提。

对于文化和传统的再认知,绝不能因循固有的形式而存在,需要符合当代的和未来的美学特征。这就需要彻底的创造性思维,赖军说,扎根于传统又超然于传统,重焕文化与传统的生机,如同由茧化蝶的过程。

墨臣项目——重庆渝开发首座企业花园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于本土建筑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其实以20世纪80年代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建成为标志,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广受认可。

香山饭店开创了采用现代抽象提取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设计的先河。符号化一度被本土建筑师看作是解决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设计融合的捷径,于是马头墙、菱形窗、宫灯等传统文化符号流行了多年,但建筑中的文化符号就真能向世界充分反映中华传统文化吗?

反思中,很多优秀的本土建筑师不认同符号化。赖军深以为然,他说,中国风格不应该局限于形式。“符号化实际上表现的是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的形式,而不是传统文化。就像变形虫永不重复地变化着自己的表面特征和形态,变形虫的基因没有变。隐在不断改变‘化身’之后的‘佛’才是我们找寻的目标。”

其实,无论有多么重大的政治、经济气候的变化,只要中华哲学和思维方式不改变,文化和传统就会不断传承下去,就像前世、今生、未来的佛一样,在不同的世界,变换着不同的化身。

墨臣项目——天津“茧”零能耗会所

那么,“佛”的根在哪里?赖军说:“中国的哲学基础是天、地、人、物之间的共生共存的辩证关系。”

从建筑设计上来说,天、地、人之于建筑,天地是环境,人是使用者,建筑在中间,这三者共生共存,甚至人更应该对自然有一份敬畏之心。

但现实是,中国现代社会将“自然”和“人”放在了对立面。赖军说:“现代人贪婪地向自然索取,天空、河流、地下没有一处净土,共生关系遭到破坏。建筑师也是如此,强调表达自我,这样的建筑可能比较独特,但对环境同样是破坏而不是共生。”

源自中国与中国建筑同宗的日本建筑却为本土建筑师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日本建筑师通过对材料工艺的独到理解,成功地创造出符合当代美学原则的形式,将日本的文化特征发挥到了极致。赖军说:“这对尚处在混沌中,还没有找到方法的中国建筑师而言,无疑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中国建筑师应该走出对传统形式一味的模仿和解构的迷局,重新思考体现建筑文化内涵的方法。”

当前流行的绿色建筑,其实是来自西方对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追求。不过,这种绿色建筑是以高科技手段实现绿色,而高科技手段依然是向自然索取,这似乎是一个悖论。赖军认为,绿色概念值得赞扬,但应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

因此,赖军认为,建筑一方面要以人为本,满足人类的宜居需求;另一方面,对环境包括城市文脉的延续不能起到破坏作用。这是建筑师们应该把握的原点。

其实,绿色建筑中国早已有之。传统的四合院窑洞建筑、覆土建筑等都有很好的生态性能,理应成为本土建筑师学习借鉴的范例,前人的智慧值得继承和发扬。

赖军说:“我们这一代建筑师更应该做的是什么呢?就是真正扎牢在自己的文化土壤里去汲取营养。”

要在文化和传统中总结升华,就要激活建筑师血液里的艺术基因。艺术家们靠采风捕捉灵感,那么中国建筑师们做到了吗?显然,千篇一律的作品体现的不是采风的灵感,而是抄袭。灵感和抄袭,一步之差相去甚远。

“找寻‘佛’的过程,需要一双能透过形式的表象看到深刻内涵的火眼金睛。”赖军说。墨臣办公楼里手工制作的楼梯扶手,让到访的西班牙建筑师惊奇不已:手工制作代表了传统,也代表了时尚与高雅。

赖军说:“中国建筑师最应该反思的是,如果不复制能不能做出自己的作品?”为了让公司建筑师们保有一份创作的灵感,赖军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作为员工考察费用,从国内到国外,考察形式多样。赖军相信,无论古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只要用专业的视角去理解,就会有触动、有灵感。

赖军自言从不追潮流,“模仿不难,难的是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方向,不断地登攀与超越。”他说:“国际化不是形式的国际化,而是一种思考方法。对传统文化的汲取,并不妨碍吸收借鉴西方新理念。另外,时代审美一定要把握,这是当代人的一种要求。”

聚焦到一个作品上,赖军以现代主义手法让他笔下的作品与当地文化相通、相融。他说,在设计一个作品之前,他关注的是建筑所处的地域文化,包括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历史传统以及居住方式和地方材料等。从中找出建筑特质,最终落于纸面。

墨臣在天津老城厢的作品TOWN·中堂,同样也反映了建筑师对天津老城历史文脉的尊重。作品结合天津的地域特性重新诠释了传统元素与现代居住文化的结合。深灰色的砖墙不仅因袭了北方民居色调的沉稳,同时也传递出传统天津居住文化厚重质朴的特性。

赖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执著追求,也暗合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潮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起了世界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关注。赖军说:“这也应该成为我们自己对自身文化和传统的认同与回归。在深入探究的前提下才能自知,推陈出新,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才是真正的自觉。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真正具有价值的创意。不止有一种声音,而这种声音会更加响亮。”

人总会老去,自然却会千秋永在。竭力追寻创造符合时代表征又充满东方传统设计的赖军,在人与自然辩证哲学中找寻属于现在和未来的答案。也许很快,赖军就会为世界带来一份惊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