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山前盆地分块机理研究

山前盆地分块机理研究

时间:2022-0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龙门山造山带盆山耦合分段性、山前盆地分块机理研究“盆-山”耦合是指造山带造山过程中与盆地演化间统一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相互作用过程以及相关的变形产物。盆山耦合关系分析表明:在造山作用中龙门山北端受到碧口地体、米仓山-汉南地体控制,运动方向有左旋剪切。
山前盆地分块机理研究_龙门山-米仓山褶

第五节 龙门山造山带盆山耦合分段性、山前盆地分块机理研究

“盆-山”耦合是指造山带造山过程中与盆地演化间统一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相互作用过程以及相关的变形产物。多数学者盆地演化与造山作用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李思田,1995;牛树银,1995)。

刘树根(2003)认为盆山系统具有下述几方面的内涵:① 大陆构造的基本单元是沉积盆地和造山带;②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中,盆和山在空间上相互依存、物质上相互补偿、演化上相互转化、动力上相互转换;具有盆转山、山控盆、盆定山的过程;③ 盆山系统有物质的循环系统、能量的交换系统,其媒介主要为流体;④ 盆山系统是陆块相互作用、岩石圈层圈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

“盆-山”耦合研究有以下3个趋势:① 造山带的发育客观上为邻近地区提供了一种沉降机制,在沉降区只要有物质供应即发育为盆地,最明显的实例就是前陆冲断带地区因地壳或岩石圈的构造负载形成前陆盆地。②侧重于“盆-山”耦合中的沉积作用,“盆”指盆地沉积或沉积记录。“盆-山”关系首先是物源供应与物质堆积之间的关系。山脉或山岭的发育制约了沉积作用,使盆地的沉降中心和堆积中心、相带及其分布、沉积楔状体及其分布等都发生相应的迁移,即所谓盆地沉积对邻侧造山带演化的响应(如王清晨等,1991;陈海泓等,1992;李勇等,1995;牛树银等,1995);另一方面,因为造山带已遭受较强烈改造或剥蚀,地质记录保存不全甚至记录十分残破,对邻侧盆地沉积记录的研究则可获得造山带自身的大量信息。③侧重于动态的过程研究,吴根耀(1998,2000)将“盆-山”耦合定义为造山作用与盆地演化间有着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山”即造山作用,“盆”指盆地发育或盆地演化。盆地演化的全过程应包括建造和改造两大阶段。在建造阶段,盆地的几何特征、构造背景、物源供应、热体制等取决于邻侧的洋盆演化或造山带发育;在改造阶段,盆地的分异,盆地内次构造单元的形成,盆缘与盆内断裂的活动方式等,无不与邻侧的造山带有着呼应性和相似性。把造山作用与盆地演化作为一个统一的动态过程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个新的方向,如对青藏高原隆起及与之耦合的盆地发育的过程研究(郑洪波等,2002,2003;朱筱敏等,2003),刘少峰等(1996)对鄂尔多斯西南缘前陆盆地沉积过程的研究,陈杰等(2001)对塔里木西缘新生代造山过程和盆地发育的研究等。

近年来,马宗晋(2008),曲国胜(2005,2008)等从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角度深入探讨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与周缘造山带的盆-山耦合关系,提出了盆-山构造的耦合关系模型,提出了盆山耦合及其构造分段性等概念和成果。

石油勘探过程中,很早就注意到龙门山构造带断裂带分段、山前盆地分块的特征。陈发景(2007)、宋岩(2008)、魏国齐(2008)讨论了龙门山造山带的构造分段特征。盆山耦合关系分析表明:在造山作用中龙门山北端受到碧口地体、米仓山-汉南地体控制,运动方向有左旋剪切(王二七,2001)。两个地体的碰撞在盆地内形成一系列构造雏形,这些构造雏形又控制了后期的构造演化;中段受到松潘-甘孜古陆形成的推覆带控制,其动力方向由西向东(刘树根,2003;罗志立等,2004),在其动力作用下形成龙门山主体构造,前陆盆地构造样式和中三叠统膏岩层厚度有较大关系,构造运动显然受到早期构造控制;龙门山南端更多地受到三江造山带新生代特提斯海关闭的影响。

碧口地体与米仓山-汉南地体的碰撞,对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分块性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目前山前盆地的形成、分布,可能是在这两个地体碰撞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背斜、向斜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不同的动力学背景、盆地的构造差异,是造山带分段性差异的控制性因素。

龙门山山前油气分布和构造分段有较大的关系,如北段中坝气田、南端的平落坝气田、中段大邑地区须家河组2段气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