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舌尖的诱惑,才会有舌尖的回报

有舌尖的诱惑,才会有舌尖的回报

时间:2022-08-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几年,有一部电视纪录片一经问世,迅速火遍了全中国,即《舌尖上的中国》。气味难闻,不吃。火候不当,不吃。不到时间,不吃。刀法不好,不吃。没有好的调料酱,不吃。酒不限量,但不能喝醉。买来的肉和鱼干,不吃。此时,陶华碧已经50岁了,从三十几岁爱人去世,不得已沿街摆摊,到今天已经过去十多个年头。

这几年,有一部电视纪录片一经问世,迅速火遍了全中国,即《舌尖上的中国》。在一百多个电视台竞争激烈的今天,在美食节目风起云涌的今天,《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脱颖而出,让人眼前一亮,不外乎一个字:真。它真心关注消费者的口腹,真心为消费者办事儿,真正的接地气、不浮夸。

试看《舌尖上的中国》,里面不论是香喷喷的山东煎饼卷大葱,还是陕西八大怪之一的“蓝田裤带面”,抑或是白嫩细滑、入口即化、麻辣鲜香的乐山豆花,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即消费者能够经常接触到的、经常吃到的食物。它不是宫廷盛宴、满汉全席,也并非奇花异草,天山雪莲。它是接地气的、自己在家就能做成的美食,而做工的精良,五千年传承下来的妙方,又让你恍然一悟:啊,面条还能这样做啊!

正因为《舌尖上的中国》拍摄的大部分是百姓爱吃也能吃到的食物,它能够勾起人们浓浓的回忆,思乡的情怀……所以它能够火遍全国。“老干妈”的火,也是如此。

吃馒头,可以蘸上些“老干妈风味豆豉油制辣椒”;就大饼,可以卷上些“老干妈干煸肉丝油辣椒”;拌米饭,可以和上点儿“老干妈风味鸡油辣椒”;吃面条,可以调上些“老干妈香辣酱”;卷面包土司,可以夹上些“老干妈精致牛肉末油辣椒”;做寿司料理,可以抹上点“老干妈风味水豆豉”;炒素菜荤菜,可以放上些“老干妈香辣脆油辣椒”;煲汤,可以放上些“老干妈风味糟辣椒”;蒸排骨、炖肉,煲汤可以用“老干妈辣三丁油辣椒”;就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火锅,也有“老干妈”牌的火锅底料……不管你吃什么,采用哪种食材,都可以用上“老干妈”的相应产品。“老干妈”和我们如此息息相关,它不是高贵得不可触及,它是我们身边的一点一滴,往小了说,它关系到我们唇齿的满足,往大了说,它的存在,丰富了我们刻板的生活,给了我们火辣辣的感受和活力。

陶华碧就是一个深谙消费者口腹的女人,她平凡得就像我们身边一个慈祥的阿姨,她亲切得就像我们的干妈,她善良得就像她调制的辣椒油:油油的,代表她的实在;辣辣的,代表她的一颗火烫的心。她关心我们每一个人的舌尖,她愿意让我们每个人吃好吃饱,她就是我们的“老干妈”。

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就是一位美食家,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他不吝篇幅洋洋洒洒说了一段话: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息恶,不食。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孔子在齐国学琴曾“三月不知肉味”,不知肉味并不代表孔子的正餐就可以随随便便了。你看他:

过节或斋戒,不能因循守旧,还吃老一套,要变变饭食。
食物做精细些,肉丝切得细一些,这才好吃。
东西变馊了,变臭了,鱼肉腐烂了,不吃。
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
火候不当,不吃。不到时间,不吃。
刀法不好,不吃。
没有好的调料酱,不吃。
肉吃多些,但不能超过主食。
酒不限量,但不能喝醉。
买来的肉和鱼干,不吃。
姜可以吃点,但不能多吃。

看看,孔子当年可真够挑剔的。当年周游列国,还是不愿意委屈自己的胃。他爱吃肉,可是他告诫自己,不能超过主食,否则会伤身体。他还说,不得其酱,不食。没有好的调味料,他建议大家都不要吃。有没有调料,在他看来很重要。

华夏民族,泱泱五千年的文明,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大教育家,对美食如此地看重,对味蕾如此地厚爱,只能说明一件事,即:不管时光如何流逝,不管岁月如何延绵,美食的热爱,味蕾的享受,口腹的满足,是第一重要的。我想,孔子他老人家如果生在现在,品尝过“老干妈”辣酱,一定会写上这么一句:“不得‘老干妈’,不食。”

陶华碧太了解人类这一最基本的愿望了。她没别的愿望,就想把人们的肚子管饱,让人品尝美味的时候忘了所有的痛苦和烦恼,让人吃了永远忘不了——这世间还有一个“老干妈”关心着你。

随着人们对“老干妈”辣酱的认可,“老干妈”辣椒酱销量递增,陶华碧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于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此时,陶华碧已经50岁了,从三十几岁爱人去世,不得已沿街摆摊,到今天已经过去十多个年头。她终于从一个晚上自己做辣酱、白天沿街叫卖的个体户发展成为拥有200多人的大公司。她的销售方式是简单的,口口相传是众人的借花献佛,走街串巷是她冒着冷眼的委屈隐忍,说到底,还是她的辣椒酱好吃,好吃是最大的宣传。

据说有一家科研单位,曾经研究了“老干妈”的风味特色,觉得也没什么稀奇的,于是,他们准备制作出一种超过“老干妈”的调味品。研制了几个月,采用各种据他们认为有营养可美容养颜的食材,可是研制出来后,简直难吃得要命。他们的研究课题“超越老干妈”的计划也泡汤了。

如果不好吃,任何食物都不会有发展前景。如果为了美容养颜,可以用天然植物的化妆品;如果为了身体更有营养,可以去医院输高蛋白。是什么材料就是做什么用途的,“老干妈”的主要原料就是辣椒和豆豉,辣椒可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豆豉是豆类发酵而成,极富营养和药用价值。这两种生长在田野地旷、最简单最原始的食材,在人类初期就已经让我们的祖先受益。

关于食材,在远古的黄帝轩辕时期就有记载。汉司马迁编的《史记》第一篇《五帝本记》中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东汉经学家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这其中的“菽”即豆类的总称。中国当代著名农科专家卜慕华指出:“以中国而言,公元前1000年前殷商时代就有了甲骨文,当然记载的十分有限。在农作物方面,辨别出有黍、稷、豆、麦、稻、桑等,是当时人民主要依以为生的作物。”

而“老干妈”的另一主打原料辣椒,也是不可小觑的食材。虽然它不高大,也没有美丽的花冠,可是它的历史同样是源远流长。据悉,辣椒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比较公认的中国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是明代高濂撰写的《遵生八笺》,曰:“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的描述。通过这个记载,辣椒是明朝末年传入到中国。当时,辣椒只是作为观赏植物来到中国。

古今往来,描写各种花卉、菜蔬的诗词数不胜数,唯有对辣椒的描绘极少,今人却有一首:“青枝绿叶果儿长,辛辣甘甜任人尝。红妆虽艳性刚直,亭亭玉立斗艳阳。”写的直白朴素,也算得上形象生动。可见,在古代,辣椒作为观赏品,是很难得到诗人们的青睐的。辣椒本就不是放在花圃园林的金枝玉叶,它是长在田野山间的,它是性格刚烈的,它用它的“辣”说明了自己,它不需要更多的修饰和装扮。

陶华碧就是靠着这两种最原始古老的原料,打败了调味行业里所有的竞争者,正因心系大众的味蕾,她得到了她应该得到的一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