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海龙
工业过去的好时光
许多年之后,面对眼前各种创意无穷的设计公司,心情复杂历经变革的叶文先生将会回想起,1982年2月他走进杭州纺织机械厂(以下简称杭州纺机厂)那个遥远的上午。
那一年,23岁的叶文刚刚从浙江丝绸工学院毕业,身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堪称当年的“天之骄子”。时间上推26年,杭州纺织机械厂于1956年正式建厂,规划中是两万工人规模的大工厂。彼时的杭州半山地区,重工业集中,有“三只机”的繁荣场面,即杭州纺织机械厂、杭州汽轮机厂、杭州重机厂在此扎堆。
翻看杭州城市规划史可见,“大跃进”时期至“文化大革命”时期,杭州开始新中国成立后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杭州提出“奋斗三五年”,把杭州建设成“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用今天的科学发展眼光来看,这个定位根本上与杭州的山水人文城市特点背道而驰。所以,在那个年代“出生”的杭州纺机厂,始终没实现两万工人的庞大规模,最鼎盛时也不过1700多人,从来都不是什么大工厂。
饶是如此,杭州纺机厂也曾有过如日中天的“好时光”。该厂最主要的产品是自动缫丝机,因为性价比非常高,一度占据了全球近70%的市场份额。
风云际会,叶文刚工作就赶上了好时候。1982年进厂后,他一直做设计工作。1988年,他开始转到管理岗位。1991年,他被公派日本留学进修一年。1995年,他接任厂长,时年37岁,据说是当时杭州市大中型国有企业中最年轻的一把手。
叶文性格沉稳,从来不敢年少轻狂。在这个“技术男”看来,杭州纺机厂赖以生存的根本便是技术进步。一直以来,杭州纺机厂每年的研发投入都占到了销售收入的6%以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发自动缫丝机开始,质量就是杭州纺机厂获得市场认可的最大优势。
“我们就是靠着自动缫丝机的质量保证,获得了累计销售过3000组的成绩,使自动缫丝机的普及率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足15%上升到现在的95%以上,改变了中国制丝工业落后面貌的现实。完善的服务也是我们市场占有率的有力保证。哪怕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行业的客户,也可以放心踏实地用好我们的设备。”说起过往,叶文仍然心存骄傲。他说,杭州纺机厂的自动缫丝机早就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这是中国为数不多能够依靠技术优势而不是价格优势出口的制造企业。
企业拦路虎,不是变就是死
做企业,要随时准备拥抱变化,因为不变就是死。
叶文37岁当上厂长,却完全笑不出来,因为当时企业已经处于严重亏损状态,他这样回忆当年的窘迫:“我是1995年12月25日接任厂长的,年关难过,我那时候才对这句话有深刻体会。看起来那么大的一个工厂,账面上的钱却连支付下个月的工资都不够。纺机厂当时面临的问题不是一点两点,产品单一、观念老化、负担沉重,所有这些都阻碍了企业的下一步发展。我这厂长当不下去还是小事,如果企业真的经营不下去,1000多名员工的生计就会有问题。当时一心想摆脱这种局面,每天晚上都难以入睡,却又感觉根本无法依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现状。”
压力都落在他的头上,同时成了穷极思变的动力。
他四处奔走寻机突围。所幸叶文在绍兴接下一个订单,拿到了首期50万元订金,才把年前工资问题解决了。也就在履新杭州纺机厂厂长的同时,叶文意识到了企业必须“随机应变”——作为传统制造业,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如果没有改革思路和创新意识,被淘汰掉必不可免。
壮士断腕,他做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调整产品结构。
“原先,我们只有一个产品——自动缫丝机,虽然这个产品已经做到了世界领先份额第一,但品种单一、风险太大,我们不能困死在吃老本上。”于是,叶文大刀阔斧地进行结构调整,在进一步提升主导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了新产品开发力度,先后开发了高、中档剑杆织机等多个品种,并把经营范围拓展到包装机械、烘干设备等领域。
叶文说,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过程非常艰苦,但总算推进了。可是,当市场有了转机以后,又出现了新问题。
“我们已经习惯了做单一产品,生产是按照工艺进行布局的,但产品品种丰富了之后,管理就完全跟不上了。无论是生产组织还是市场应对,各个环节都开始出现问题,疲于奔命、穷于应付成了当时的常态。”叶文说,为了突破管理瓶颈,他对生产组织系统施行了“大手术”,以产品为对象重新布局,把车间制变成了分厂制,让每一种产品都建立起面向市场的渠道。为了解决营销力量不足的矛盾,叶文把科技人员推上销售一线,充分发挥他们对自己产品熟悉的优势,让他们明白无误地掌握市场的需求和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1997年开始,杭州纺机厂营业额以每年增长1000多万元的速度开始提升。到2000年,企业终于扭亏为盈,从绝境中重生。
也是在2000年,企业又开始迎来新的转折——转制,从国有企业转变成民营企业。这对叶文来说,意味着“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也意味着转型的脚步可以迈得更大了。
寻找突破口,跳出工厂看工厂
市场风云变幻,永远让人始料不及。
和其他破产重组的传统企业不同,杭州纺机厂经营情况一直都还不错。
又过了几年好日子之后,转折发生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了,中国纺织业首当其冲。其中影响最甚的,就是纺织机械业。2009年,杭州纺机厂有过整整一个月主机销售额为零的可怕记录。更令人纠结的是——经过20多年发展,工资涨了,材料涨了,水电煤全都涨了,设备售价却降低了。特别在杭州这样寸土寸金的都市,成本高企的矛盾尤为突出。
“当时,我们一个月‘敲白板’,没有卖出一台机器。不转型不行了,没饭吃了!”
叶文在回忆时,用“受了很大刺激”这几个字,来描写当时的震撼与无奈。
怎么转型?厂长干了13年,一直没轻松过的叶文再一次感到很困惑。曾有人建议他拆了厂房卖土地,搞全杭州人都热衷的地产开发,好好赚一笔大钱。这个提议被叶文直接否决——“我可不想把前辈们留下来的工业遗存都卖光了,我还是有工厂情结的。卖地搞开发,相当于杀鸡取蛋,钱收进就完了。可我还想让这只鸡继续下蛋呢。”
偶然间,叶文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新闻:2010年1月,胡锦涛到上海视察,来到依托原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一片闲置厂房开发的“8号桥”创意园区。其后,胡锦涛还去了广州T.I.T纺织服装创意园,其前身是广州纺机厂,那更是一个现成样板,直接为杭州纺机厂转型提供了参考。总书记在讲话时说,创意产业在中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叶文看来,这是一个巨大信号,表明国家也在大力支持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可是,到底什么叫文化创意?叶文为此查了很多资料。
“中国创意产业之父”厉无畏认为:在金融危机中,创意产业能够找到自身发展的机会,并且,将会是带领经济走出危机的先导产业,能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彼时,杭州也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把它列入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
创意产业真有这么神奇吗?叶文有点不相信,专门去宁波、深圳等地的创意产业园考察了一圈。
“深圳一个文化创意园,5万平方米,一年销售50个亿。而杭州纺机厂最好的时候,销售额也才1亿多元。我当时很惊讶,有一下被洗脑的感觉。”
跳出工厂看工厂,换个观念天地宽。考察回来之后,叶文立下决心,要把杭州纺机厂打造成一个“以工业设计为主的创意园”,并取意“纺织的经线纬线”,将其命名为“杭州经纬国际创意产业园”。
叶文又赶上了好时机:随着杭州主城区不断扩大,杭州纺机厂所在石桥路区域也从原来的城郊接合部直接变成了主城区的一部分,不仅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停车位也很多,地缘优势十分明显。种种元素优势结合,叶文认为,杭州纺机厂转型时机已到,条件准备已经成熟,他希望在杭州纺机厂老厂房的基础上,赋予企业新的内涵。
老厂变形计,把文创融入生活
叶文四处看、四处想,品味出文创的很多好处来,也把园区定位在工业设计上。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英国可以没有政府,但不可以没有工业设计。据统计,工业设计在增加商品价值上,平均可产生2500倍的撬力。也就是说,本来1元钱的东西,经过工业设计,可能变成2500元钱。
2010年,叶文专门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来推动杭州经纬国际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从“技术男”的立场出发,他分析问题很实在——“城市用地紧张,杭州很多企业外迁。大势如此,外迁不可避免,大家肯定面临交通、生活不便的问题。我当时考虑的是,生产基地外迁没问题,但设计这种‘智慧经济’是不是应该留在城市里?杭州纺机厂地处杭州重工业核心区块,原本就是从事纺机研发和经营的;我自己也是搞设计出身,有这个情结。于是,我们就把经纬国际创意产业园核心业态定位在工业设计上。”
在创意园第一期,叶文腾挪出5万平方米LOFT空间。原来主业也并不放弃,而是把纺织机械制造车间直接压缩到厂区后面的一个车间里。其他如仓库、装备车间,甚至餐厅等,统统腾出来对外出租。然后,他广发宣传册,告诉每一个意向客户自己的优势。
一个微雨的傍晚,两个年轻人找上门来。他们是杭州剑道设计公司的创始人,这是一家专做商业空间布置的设计公司,在杭州女装卖场设计方面数一数二。创意园工作人员陪着他们看了一圈,心怀忐忑:就这么个毛糙厂房,人家能看得上吗?想不到的是,这两个年轻的创业者,一眼就看中了这块地方。理由很简单:空间够大、交通够方便、租金够低。
截至2014年年底,共有218家企业入驻园区,注册资本金过4亿元,销售过10亿元,利税过1亿元。一切都按照叶文的构想在良性发展,一个工业设计群落的集聚效应已经形成。上周五,叶文带我去园区内实地看了看:位列杭州工业设计前茅的杭州源骏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体现大学生成功创业浪潮杭州腾赢工业设计有限公司、代表园林设计旗舰水平的浙江普天园林建筑发展有限公司、杭州目前最大的单体摄影棚杭州毛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女装设计与展厅代表菲米莉女装、著名女作家俞宸亭主创的杭州桐荫堂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等等全都入驻经纬园区。以前那些高大的厂房,被这些公司装修出别出心裁的空间,叶文一路走一路对其赞不绝口。
叶文说,创意公司负责内部空间,自己负责外部空间。他专门抽调人员,给创意园区搞外部服务,先后投入数千万元,整修了林荫大道、中心花园、员工食堂以及停车场,让整个厂区变得大气整洁漂亮。日复一日,经纬国际创意产业园名气渐响。叶文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从事了30多年纺机业,他接待过的最高领导是纺织部副部长。做了十年园区,各级领导已经来过很多。因为符合国家转型升级大势,所以受关注度相当高,仅仅2013年就接待了20多批各省市考察团。
目前,叶文已经启动了园区二期改造工程,其中计划拿出2万平方米厂房做展会及品牌发布空间,形成园区互动参与的公共空间。为了园区二期建设,杭州纺机厂原有生产线正准备外迁至萧山,延续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的品牌与骄傲。
走过很多地方,经历许多变革,叶文深知,对一家传统制造企业来说,一定要用两条腿走路。既要考虑现在,又要着眼将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能力。此外,文创一定要融入生活,做企业千万不能唯GDP是从,那是另外一种“冒进”。其实,创新也需要坚持。他说:“我们这个行业里,很多聪明人都提前走掉了,像我这种保守的人一直扎根在工厂,剩下的全部机会就都留给我们了。”
企业名片
杭州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创建于1956年,主营纺织机械,以丝绸机械为特色产品,是集科研开发和生产经营于一体,国内配套最全、规模最大的丝绸机械专营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自动缫丝机生产经营基地。公司业务涉及投资、置业、文创、科技孵化器和外贸等领域。曾被评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省专利示范企业、省文明单位、省级技术中心、省创新型试点企业。2014年,成为浙江省技术创新能力百强企业、浙江省重点产业技术联盟和杭州市重点产业技术联盟。
杭州经纬国际创意产业园,成立于2010年4月,由杭州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控股的杭州经纬天地创意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经纬产业园占地面积150余亩,现有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将分三期进行建设和改造,目前,一期已基本完成建设和招商,二期、三期已陆续进入招商环节。园区以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为核心业态,体现工业传承特色和区域经济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