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船王包玉刚简介、成功史

世界船王包玉刚简介、成功史

时间:2022-08-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包玉刚,浙江宁波人。包玉刚历任香港汇丰银行董事、董事会副主席,九龙仓及隆丰两大集团主席等职。由于家庭还算富裕,包玉刚的父亲决定让子女接受当地最好的教育。桑达士了解了包玉刚的长租经营方式和收入状况后,当即拍板同意向包玉刚提供数额不小的低息贷款。环球航运集团拥有的船只吨位明显超过世界其他主要船东。  1991年9月23日,73岁的包玉刚在家中逝世。  包玉刚很快在英国买下

  包玉刚(公元1918-1991年),浙江宁波人。当年世界上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12位华人富豪之一。20世纪60年代其事业迅速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已成为世界航运巨头之一,有世界船王之称。他还从事多种经营,有数十家公司。包玉刚历任香港汇丰银行董事、董事会副主席九龙仓及隆丰两大集团主席等职。他热情支持祖国建设,除捐献巨资为家乡兴建兆龙学校、中兴中学、宁波大学外,还建造北京兆龙饭店、上海交通大学包兆龙图书馆,设立包兆龙、包玉刚留学生奖学金等。

1.包玉刚的成才成功史

1918年,包玉刚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小商人家庭,他是宋代名臣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孙,父亲包兆龙是一个商人,常年在汉口经商。尽管他事务繁忙,但却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包玉刚共有三个兄弟四个姐妹,包家的三个男孩分别叫玉书、玉刚、玉星;四个女孩是爱菊、美菊、素菊、丽菊,父亲包兆龙希望子女都像白玉一样洁白无瑕,像菊花一样端庄高雄。由于家庭还算富裕,包玉刚的父亲决定让子女接受当地最好的教育。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是浙江省最大的港口城市,是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有着悠久的商业传统,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商帮——宁波帮。包玉刚家所在的村落,离海不远,但自从他跟父亲到镇海后,他就念念不忘那无边的大海和海上的商船。他上学时最喜欢的就是去看海,去看船,在这里,他度过了愉快的童年时光。

1931年,小学未毕业的包玉刚就从门前的小河坐船离开故乡,到汉口父亲包兆龙的平和鞋帽庄学做生意。

但是传统的制鞋业已经不能引起包玉刚的兴趣了,在汉口,他一边上夜校学习英语、会计和经营基础知识,一边寻找机会进入他所向往的金融业

1938年,包玉刚来到上海,在中央信托局保险部工作,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在银行里积累的经验,在短短7年的时间里,他就从普通职员升到了衡阳银行经理、重庆分行经理,直到最后的上海市银行副总经理,前面的路途可谓一帆风顺。但就在这时,他却辞职了,因为他说在这个方面没有兴趣,亲友对此都迷惑不解。

包玉刚和父亲一起放弃了在上海的事业,全家迁往香港,靠着多年积蓄下的一点钱,去另闯天下了。

开始,他与父亲合伙,做进出口生意,从国内购买干货、豆饼、鸭毛、肥料以及牲畜饲料等土产,向外销售。后来,因为中国政府决定实行国家统办土产出口,包家小公司的生意做不下去了。以后干什么呢?父亲的选择是经营房地产,他是一个老式的商人,相信“无地不富”是真理。可是包玉刚却以自己的眼光,认为当时香港的房地产业只能坐收地租,是保守的投资,是“死的”;而且他们资本不大,去炒地皮,万一被人吃掉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他看中的行业是搞航运生意,他对父亲说:“航运是世界性的业务,资产可以移动,范围涉及财物、科技、保险、经济政治、贸易,几乎无所不包!”包兆龙尽管不是十分乐意,但他很欣赏儿子的独立思考和勇气,所以最后还是同意了包玉刚的意见。

但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缺钱,就算把包家整个家当算起来,包玉刚连一艘旧船也买不起。他四处借钱,没人相信他这个没有任何经验的门外汉能做得了航运。幸运的是,在友人的介绍下,日本银行竟没有要他担保就贷款给了他。这样,包玉刚才凑足了77万美元,再次前往英国,买下了一艘以烧煤为动力的旧货船,请人将它整修油漆一番,并且取名为金安号。

金安号确实为包玉刚带来了运气,包玉刚买下济南号的第二年年底,金安号赚的钱已经够包玉刚买下7艘新船了!包玉刚凭借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经营策略和独特的眼光,使他的航运事业发展越来越壮大。尽管如此,包玉刚仍不满足,他认为单靠经营利润来买新船,这个发展速度就太慢了,一定要设法争取银行的贷款。

包玉刚找到了汇丰银行的高级职员桑达士,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更凭着他对银行业务的熟悉,很快就赢得了桑达士的信任。桑达士了解了包玉刚的长租经营方式和收入状况后,当即拍板同意向包玉刚提供数额不小的低息贷款。

1965年,包玉刚开拓石油运输市场取得了实质进展,壳牌、埃克森、英国石油公司等大量租用环球集团船只,包玉刚由此获得了亚洲航运业的控股权和国际石油海运市场中可观的份额。1966年,包玉刚创办了环球海员训练学校。1973年,环球集团签订了第150艘新造货船订购合同。第二年,他的第100艘新造油轮也交货了,环球航运集团船总吨位超过了1000万载重吨。

古诗有云:“过尽千帆皆不是。”而在身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包玉刚眼里则正好相反。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环球航运集团鼎盛的时候,船队有大小船只近300多艘,总吨位超过2000万吨。环球航运集团拥有的船只吨位明显超过世界其他主要船东。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在那时才只有区区400多万吨。所以,美国《财富》和《新闻周刊》两杂志分别称包玉刚为“海上的统治者”和“海上之王”。沸腾的事业,终于使包玉刚誉满天下,而包玉刚也终于实现了自己毕生的理想

尽管包玉刚有显赫的威望,但数十年来,他一直遵循着父亲的教诲:“脚踏实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体力行地做事。”

1991923日,73岁的包玉刚在家中逝世。

2.包玉刚从银行家到航运家

1955年,37岁的包玉刚开始了他的“船王”之梦。可是,凭他们包家当时的资金,连一艘旧船都买不起。他专门去了一趟英国,想向一个很谈得来的朋友借钱。可是那个朋友一听说他要借钱买船,就变得像个陌生人一样。不肯帮忙也罢了,他还抖了一下包玉刚的衬衣,讥刺地说:“玉刚兄,你年纪还轻,对航运一无所知,小心别连衬衣都赔进去!”这大大地刺伤了包玉刚的自尊心,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包玉刚两手空空回到香港,只好向香港汇丰银行贷款。可是汇丰银行对航运业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航运的风险太大,这些船老板不知道哪天就会被风暴刮成穷光蛋,甚至落到什么荒岛上去做“鲁滨孙”!而华人根本不懂航运,借钱给他们去买船,那风险就太大了——银行业的原则是不搞风险投资的!连碰钉子的包玉刚并不气馁,他转身就去了日本。有趣的是,日本银行竟没有要他找日本公司作担保,就同意贷款给他。

包玉刚很快在英国买下了一艘旧货船,这艘船已经使用了将近30年,排水量不足万吨。包玉刚给自己人生的第一艘船取名“金安号”,还请人将它整修油漆一新,视为珍宝。包玉刚的“金安号”象征着他经营航运业的设想和商业谋略:“金”代表财源滚滚,而“安”则希望稳中求胜。

当时,世界各国经营航运业的人,都是采用传统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个航程,就同租用船只的人结算一次。这样不但收费标准高,而且随时可以提高运价。可是包玉刚却出人意料地采取了长期出租的经营方式,就是把自己的船,通过订立合约,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给别人,租用者按月交纳租金,但租金标准却要低得多。包玉刚这样做有自己的算盘,他承认自己对于航运业务还不熟悉,不如先长租给别人,倒可以持续、稳定地获得租金收入;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就可以逐渐学会航运业务了!

包玉刚确实赶上了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他买下金安号的第二年,由于苏伊士运河因埃及战争而关闭,航运费用猛涨。当年年底,金安号赚的钱,就已经够包玉刚买下7艘新船了!到了1957年的下半年,航运业出现萧条,运价跌到最低点,那些搞短期出租的船主,每天都要赔老本,只有包玉刚却可以凭着合约稳收租金。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包玉刚在经营方式上选择长期出租的同时,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在银行干事的经验让他明白资金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要使自己的航运事业迅速发展,光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得到银行的支持。于是,包玉刚到处奔走,积极寻找门径。他找到了早年搞进出口贸易时结交的朋友——香港汇丰银行的高级职员桑达士。众所周知,香港英资汇丰银行是香港金融界的巨头,是100年来香港资金最雄厚的银行。

凭着自己流利的英语和娴熟的业务,1956年,包玉刚以一艘船向汇丰银行承做抵押借款,得到桑达士的同意,取得了一小笔贷款。过了不久,包玉刚有机会以100万美元购买一艘7200吨的新船,并把它租给一家日本航运公司,双方议定租期为5年。日本航运公司急于用船,所以愿意出面请它的银行资助包玉刚买船。包玉刚算了一下账,航运公司应该付给他的第一年的租金是75万美元,那么,由日方银行给他开一张75万美元的信用状该是没有问题的。于是,包玉刚就去找桑达士,希望汇丰银行贷款100万美元给他买船,他说他可以用75万美元的信用状做担保,汇丰银行不会有什么风险。

100万美元可不是个小数字,谨慎的桑达士毫不客气地说:“包先生,你不是在向一个小孩子说你会发财吧?”包玉刚不慌不忙地反问:“桑达士先生,如果我拿到信用状,你能不能贷款给我?”

桑达士认为包玉刚简直是开玩笑,一无资金,二无保证金,万一赔了怎么办,但是包玉刚利用租船人的迫切心情,竟然真的弄来了一张75万美元的“信用状”,桑达士对这个年轻人的毅力算是彻底折服了,他同意贷款给包玉刚。

在这场“空对空”的斗争中,包玉刚的良好信用成了最有力的武器。结果,桑达士不但实践诺言贷给包玉刚100万美元,而且还从此确定了与包玉刚的长期合作关系。1962年,桑达士升任汇丰银行总经理,不到2年,汇丰银行便开始投资包玉刚的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汇丰银行实际上成了包玉刚的后勤部,使包玉刚的资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包玉刚在汇丰银行的地位也稳步上升,后来竟然成为汇丰银行的副董事长!

3.重信誉是包玉刚成功的关键

“船王”包玉刚曾经对人这样说:“签订合同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惯例手续,纸上的合同可以撕毁,但签订在心中的合同不能撕毁。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

20世纪50年代,包玉刚还只是航运界的无名小辈,经营散装货轮,吨位小,租金低。60年代中后期,能源运输需求剧增,包玉刚看准国际航运将出现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就大举购买油轮,成立环球航运集团,积极投入石油运输。但是租船的主要客户——欧美的石油公司却对华人船只不屑一顾,包玉刚何许人也,他们听都没听说过,根本谈不上合作。

包玉刚是个看准了就决不放弃的人。他憋足了一口气,一家家地拜访各石油公司,郑重许诺如果不能保质保量地将石油运送到目的地,情愿接受加倍惩罚。费尽了百般口舌,不屈不挠的包玉刚终于说动了ESSO公司的经理戴维·纽曼,不过,这位小心谨慎的洋经理只答应租一次,而且是四只小型油轮。

“只要有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包玉刚充满信心。他把这次合同看作环球公司打人国际航运界的声誉之战,精心策划,亲自指挥。从计算运送日期到人员配置、调整,他一手操持,终于高质量地提前将石油送到了指定港口。

当心中满是怀疑的洋先生亲眼看到了东方人的表现,他拉住包玉刚,激动不已地说:“包,中国船好极了!”在戴维·纽曼在激动之余专为包玉刚举办答谢宴会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一位新的船王就要崛起了。

绝对可靠的信誉,成为包玉刚无与伦比的资本。经过短短20年的发展,包玉刚的船队已经达到了70余艘,133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独立船东,成为真正的“世界船王”。

有人说,包玉刚对三样东西最为看重。第一是信誉,第二是信誉,第三还是信誉。因为永远无可怀疑的诚信,包玉刚赢得了很多支持。

汇丰银行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极力支持包玉刚,不仅拥有包氏企业的大量股份,还吸收他进董事会,成为第一个亚洲人董事,甚至成为副董事长。日本最大的银行兴业银行,聘请包玉刚担任历来由本国人任职的高级顾问。基辛格担任主席的美国大通银行委员会,也专为包玉刚留下一席之地。

也许,最直接的支持来自“船王上岸”中的一幕。1989年,不满足现状的包玉刚果断决定投资,“弃船上岸”与著名的英资“怡和”财团争夺“九龙仓”。其实,早在两年前,包氏收购的“九龙仓”股票已经超过了怡和公司,但怡和为了夺回“九龙仓”,利用包玉刚不在香港的机会,突然高价收购,也有许多其他公司纷纷参与,股价飞涨,只升不降。这时,在香港中环文华阁,包玉刚的手和另一双巨人的手握在了一起,他就是李嘉诚。经过一番鏖战,“九龙仓”宣布,拥有20%股权的包玉刚进入董事会。这标志着包氏战胜“怡和”,收购成功。而他所购的九龙仓股票,其中1000万股,就来自于李嘉诚。

李嘉诚之所以慷然以股权相送,除了利益,也许还可归因于包玉刚重信然诺、果断豪爽而又稳健扎实的作风。

没有人会否认诚实,会轻视荣誉,但很多人却做不到真正的言出行随,言行一致,因为毕竟,诚实并不是法律所要求的。

通过严格的道德约束,把道德要求变成绝对的权威,包玉刚的做法确是世之罕见。

4.九龙仓收购战

在海洋上,包玉刚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但他并不满足,20世纪70年代,他决定逐步把重心转移到陆地上来。将赚得的部分财产投资于越来越红火的房地产行业,兼营酒店和交通运输。为了在陆地上也能取得海上那样辉煌的成就,他和香港首富李嘉诚一起,和英国资本集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这就是著名的“九龙仓”之战。

在当时,“九龙仓”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洋行”旗下的主力,也是香港最大的英资企业集团之一。可以说,谁拥有了“九龙仓”,谁就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旅游商业区。然而,“九龙仓”建楼却只租不售,造成资金回流滞缓,使集团陷入财政危机。为解决危机,“九龙仓”大量出售债券套取现金,又使得债台高筑,信誉下降,股票贬值。

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股东如果想对公司有绝对控制权,应拥有50%以上的股份,不然的话则面临反收购的危险境地。但现在,“九龙仓”股价很高,若拥有50%以上的股权,李嘉诚本身也达不到。而“九龙仓”老板开始反收购,以增强其对“九龙仓”的控股能力。“怡和集团”作为“九龙仓”的母公司实力已大减,而且由于对中国政府存太多戒心,向海外投资过长,使“怡和”的财务十分紧张,“怡和”高价增购“九龙仓”股票,也颇显实力不足,李嘉诚只好向香港第一财团——“英资汇丰银行”求救。

据说,“汇丰”总裁沈弼亲自出马从中斡旋,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李嘉诚则审时度势,认为不宜同时和“怡和”、“汇丰”两家树敌,为了日后“长江”的发展,不能驳“汇丰”的面子,以便日后可得到“汇丰”的支持,所以李嘉诚决定不再收购。就在“长江”实业退出收购时,却引来八方强手介入角逐,其中一位就是赫赫有名的船王包玉刚。据1977年吉普逊船舶经纪公司的记录,“世界十大船王”排名中,包玉刚稳坐第一把交椅,而在世界传媒名气最大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也只是排在第八位。

李嘉诚虽然不明白包玉刚吸纳“九龙仓”有什么意图,但他认为包玉刚一定有他的道理。而在华人商界,论实力,论关系,唯一能与“怡和”相抗衡的,也只有包玉刚,于是李嘉诚在综合分析之后,决定和包玉刚合作,以达到互相取利的目的。

于是在19788月底的一天下午,李嘉诚在中环的文华酒店秘密约见船王包玉刚。包玉刚欲减船登陆,苦于无门,就在他把目标对准“九龙仓”时,才发现李嘉诚已捷足先登,但“九龙仓”对包玉刚来说太重要了,它的货仓码头,更有利发展海上航运;它的地盘物业,可供他在陆地上大展拳脚。包玉刚和李嘉诚的私交一般,知道他的约见肯定是有重要事情。

经过简短的寒暄,李嘉诚即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想把手中的1000万股股票,转让给包玉刚的意思。这大出包玉刚的意料,他稍加思索,便悟出了李嘉诚的精明之处。

李嘉诚很清楚包玉刚的情况,知道他需要什么,于是用包玉刚的所需来换取自己所需的,这可是对两家都有好处的好事。从包玉刚这方面来说,他一下子从李嘉诚手上接过“九龙仓”的1000万股,再加上他原来收购的,已可以和“怡和洋行”公开竞购。如果收购成功,他就可以稳稳地控制资产雄厚的“九龙仓”。而从李嘉诚这一方来说,他以10元到30元的市价买了“九龙仓”股票,而以30多元脱手给包玉刚,一下子就获利6000多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也可以通过包玉刚搭桥,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一旦成功,“和记黄埔”董事会的主席非李嘉诚莫属。

于是两个精明的人一拍即合,秘密地订下了一个协议:李嘉诚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3亿多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

于是,一个决定两家英资企业命运的历史性协议,在华商两强的低声密语中顺利达成。包玉刚从李嘉诚手中得到了“九龙仓”股票,与旗鼓相当的“怡和洋行”进行较量。最终,包玉刚以30亿港元夺得了价值98亿港元的“九龙仓”的控制权,而李嘉诚也为他进一步吞并“和记黄埔‘打下了基础。

5.包玉刚的成功经营理念

船王包玉刚是宁波人,宁波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工商业发达的港口城市,素有”儒商摇篮“、”商贾之乡“之称。自古以来,宁波的对外贸易和交往不仅拓展了儒商文化的外延,弘扬中国文化优秀传统,提升了儒商文化底蕴,而且凭借商家的诚信本质,儒门的慈善襟怀还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儒商文化。

儒商文化是凝聚海内外华商儒商的”磁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激发起海内外华商故国情怀和投资发展的愿望和信心;儒商文化是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孵化器‘,以儒家本质内核的儒商文化可以在亚洲经济贸易一体花的进程中,发挥其特效作用;儒商文化是与世界文明合作与对话的平台,以儒家指挥构筑当今全世界经济全球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儒商文化的弘扬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以儒商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以德治国“、”重义轻礼“、”修身治家“、”藏富丁民“的理念。

而且,积聚了二千多年的宁波儒商文化彰显了优秀文化的遗产,证明了其宝贵的商业文化基础,奠定了宁波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的人文之柱。

儒商文化是宁波这座历史和现代名城的文化风骨,传承和弘扬先进的儒商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建中华儒商碑林,在宁波这座养育了数不尽儒商名人之地,通过书法、篆刻的形式,追溯先贤、开启后人、缅怀历史儒商英灵、记载当今儒商豪杰,为宁波人文风俗、景光激流再树一帜。况且,包玉刚先生游天一阁时就曾提出要建”宁波帮“侨商碑林。

每一个企业在创业的初期都都必须经过一个艰苦的奋斗过程,这就要求企业家带领企业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善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拼。在创业初期,包玉刚背井离乡,漂洋过海,白手起家,赤手空拳打天下,他的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他坚信勤奋坚韧,自强不息才是最好的致富之路。他相信有坚强的耐心与自动自发的精神,成功的坦途一定会出现在自己面前。他历尽磨难,以其特有的儒家伦理文化、经商智慧和经营理念,为华商在世界争得一席之地。他的成就不仅为自己的企业打下根基,开辟了世界市场,更为华商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向世界证明儒家文化的魅力,树立了独特的华商企业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