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偏见让我们走进“死胡同”

偏见让我们走进“死胡同”

时间:2022-08-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富人往往傲慢,穷人往往偏见,而知识分子则清高孤傲。偏见改变,人生的现状也会随之改变。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以偏概全”的现象经常发生。其实,这就是认知偏见对一个人思维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范畴来说,在人际交往中,这种以对方某一方面特征来掩盖其他特征的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富人往往傲慢,穷人往往偏见,而知识分子则清高孤傲。如果有不傲慢的富人,那一定是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如果有不偏见的穷人,那他距离富有的日子已经不远!如果有不清高的知识分子,那他一定是和光同尘的开悟者。总之,对于穷人及大多数陷入事业困境中的人来说,想要摆脱自身所处的困境,过上想要的生活,首先要改变头脑中存在的思维偏见。偏见改变,人生的现状也会随之改变。

由于教育水平和成长环境不同,每个人的思维都会有所区别,偏见就是这样一天天养成的。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时,很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事物的局部,却看不到事物的整体,这正是我们常说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偏见性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以偏概全”的现象经常发生。比如领导对某一下属的整体印象非常好,就会认为这个人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当有人指出这个下属身上真实存在的缺点及不足时,领导则会认为是污蔑;反之,如果领导对某一下属的整体印象较差,则会忽视他身上的很多优点,甚至把他的某些优点当作缺点来批评。再比如,有的老年人对某些年轻人新潮、时髦的打扮看不惯,他不但会认为这个年轻人缺少穿衣品位,甚至会把懒惰、缺少责任感、浪费等莫须有的罪名强加给对方。

针对这一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伯恩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把同一个人的同一张照片给两组人进行观看。在被实验者还没看到这张照片之前,戴恩·伯恩斯告诉第一组人:“这个人是个无恶不作的杀人犯!”而在对第二组人描述时,戴恩·伯恩斯告诉他们:“这个人是一位知识渊博、性格善良的学者!”在戴恩·伯恩斯语言的影响下,第一组人对照片人物的印象描述是:一双深陷的眼睛,表露了他凶恶残忍的个性,一个向外翘起的下巴,则说明这个人作恶多端,并死不悔改;而第二组人对照片中人物的评价则是:他深陷的眼睛,说明他是一位眼神深邃、思想深刻的人,他向外翘起的下巴,则证明了他是一个意志坚定、不畏艰险的求索者。

面对同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两组人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其实,这就是认知偏见对一个人思维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范畴来说,在人际交往中,这种以对方某一方面特征来掩盖其他特征的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此心理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人们在对他人进行认知判断时,经常会从局部出发,并从局部印象扩散到整体印象。具体来说,由于受第一印象的影响,人们常常会对一些人具有思想上的偏见,在头脑中存在着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所以,在评价或估计某人的情况时,往往会产生一些与此人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评价。

从实质上讲,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主观性心理行为,容易导致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评价失去客观性。概括地说,晕轮效应产生的问题包括以下三点:其一,晕轮效应习惯于以点概面、从个别推及一般,使人容易犯下盲人摸象的错误;其二,晕轮效应习惯于把没有任何内在联系的两种特征联系到一起,从而让人主观断定,有这一特征的人,必定也具备另一特征;其三,晕轮效应是一种“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极端性思维,很多时候对事物的判断过于绝对化。

在这里,我们不妨从不同角度来解析偏见对我们思维的影响。

第一,经验偏见。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经验主义者”。当谈及某个问题时,他们总是信心十足地说:“经验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做!”的确,经验是社会实践的结晶,是用无数次失败总结出来的成功方法。但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经验并不是把我们领向成功的唯一方法,有时候,经验甚至会让我们遭遇更大的失败。

有一头驴子驮着一袋盐渡河,在行走的过程中,驴子不小心摔倒在河中,所有的盐都融化了。当驴子爬起来时,感觉身上轻松了很多,它心里非常高兴。从此以后,驴子每次过河,都故意摔跤,以减轻背上货物的重量。

这次,驴子背着一袋子棉花过河。在走到河边时,它又让自己跌倒在水中。谁知,这一次驴子身上的重量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把驴子压得站不起来,直到被河水淹死。

为什么这只驴子会死于非命?其原因在于,这只驴子无限放大了经验的作用。在经验偏见思维的影响下,它只会对经验进行机械性的套用,却不善于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事实上,经验虽然是财富,但随着事物的变化,如果不经分析就加以套用,它只会导致失败。经验这样一把双刃剑,可以成就人,也可以误人。

第二,利益偏见。利益偏见,又称为“鸡眼思维”,它并不是指由于利益关系所导致的一个人意识立论的偏颇,而是指人们的一种无意识偏见倾向,即对公正事物认识的一种微妙的偏离。

你去商场买衣服,发现同样一件衣服,A商家标价800元,B商家标价850元。这个时候,你就会因为B商家的价格高50元,而偏见地认为B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奸商。

再比如,一个卖雨伞的老太太和一个卖风筝的老太太,卖雨伞的老太太总希望每天下雨,这样一来她每天都可以卖出雨伞;而卖风筝的老太太则希望每天都风和日丽,这样就会有很多人买自己的风筝。

总之,从利益偏见的角度来分析,每个人都会无意识地从自己利益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且总希望所有的事情都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人性如此,无可厚非。只是,我们在重要项目的谈判上,不要被这些细微的假象所迷惑,要真正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能够抛开偏见,做出真正客观的决策。

第三,位置偏见。你站在什么样的位置,决定了你有什么样的思维。诚然,一个人所处位置的高低不同,他所看到的风景也不同。如果从思维方式上来解析,即每个人所处的地位不同,那么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出发点也就不同。

在职场中,站在管理角度的老板,总抱怨员工缺乏责任心,工作不够卖力;而站在被管理位置上的员工,却感觉老板的要求过于苛刻,而且薪水太少。其实,这正是由于他们所处位置的不同,才导致老板与员工之间出现了思维上的差异。

所以,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减少这种位置偏见,就一定要不断地改善自己所处的位置,放宽自己的眼界,使自己能够更全面、更完整地认识事物的真相。

第四,文化偏见。在人际交往中,彼此之间的交往是否融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彼此之间的不同文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等文化积淀的影响,在看待同一问题时,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习俗、习惯来判断是非对错。

在某中国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在房间里争吵。妻子一气之下,拉着装衣服的箱子离家出走了。丈夫的母亲看到此景,见儿子因妻子出走而伤心,她心疼地安慰儿子说:“孩子,有我在这里,你不会孤独的!”

当中国观众看到这一情景时,常常会被母亲的话感动,而当美国观众看到此情景却会哄堂大笑。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是因为中国人与美国人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在中国人看来,母亲的行为是很容易理解的,而在美国人看来,婚姻是夫妻之间的私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

关于偏见,歌德曾经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总喜欢以自己的经验或所了解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为标准,用一种极端化的思维方式来推断人或物,并对他们进行知觉上的评价和对比。可以说,也正是这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思维的“死胡同”。因此,一个人要想走出人生的“死胡同”,就一定要突破偏见思维模式,学会用整体思维来全面看问题!

一个能打破偏见的人,毫无疑问是伟大的。这不仅是一种思维上的成熟和进步,更是一种思想境界的提升。一般来说,打破偏见的人,往往达到了圆润平和的做人境界,所有与他交往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和善与包容,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多的人与他做朋友,并积极地与他合作。这样,他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