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时间:2022-08-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中庸”既是儒家对我们做好自己的告诫,也是维持我们人际关系和谐的一种态度。其实这就是最简单的对待别人的中庸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正是我们做人的时候对待他人的基本原则。勿施于人的实质是尊重别人的自由,在人际交往中,勿施于人也就是要尊重对方的机会,也要谅解别人对你的损害。

  “中庸”既是儒家对我们做好自己的告诫,也是维持我们人际关系和谐的一种态度。记得妈妈曾经告诉我们最朴实的一句话就是:“要想别人对你好,你就要对别人好。”其实这就是最简单的对待别人的中庸之道。中庸人生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人生,用到待人艺术之上,则是:不偏不倚,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卑不亢,不上不下……

  道不远人

  《中庸》:“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这句话既是自勉,也是自省:道并不排斥人,所以我们也能信心满满地立于天地。但,同时,道也不排斥别人,如果我们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排斥,是做人时最大缺点的表现,为什么要排斥?还不是因为自私。私心,往往会让你丢掉朋友,丢掉信任,甚至丢掉自己的理想

  闻名世界的日本八佰伴企业集团,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之一。它每年与各厂家的订货量是相当惊人的,所以各厂家都在出厂价的基础上又给予了一定的优惠。然而,八佰伴集团却总是认为各厂家的价格仍然过高,盲目地疯狂压价,直至厂家无法接受,被迫中止了与八佰伴的合作关系。很快,八佰伴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集团走向衰败之路。

  北京的同仁堂药店,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晚清时期,时局混乱不堪,生病需要用药的人特别多。而同仁堂的名气则吸引来了大量的客源,更加是门庭若市,生意火红。但同仁堂却并没有乘机大肆提价,反而对于有些实在无力承担药费的百姓免费诊治发药。有时,在自己药店某项药物紧缺时,同仁堂还会将顾客介绍到自己的竞争对手——其他的药店去。如此,同仁堂不仅继续保持了大量的客源,并且在同行中也获得了由衷的赞美。

  这正与日本八佰伴企业恰恰相反,道理看起来很简单,但主要是两个企业的主管者做人原则的不同。如果在自己追求“道”的时候就一味排斥他人,还会有谁去与你打交道,做买卖呢?

  在人生交往中,即使想着最自私的利益,也必须做到在自己有利可图,同时让别人也有所收获,大家都得到一定的实利。这样你的利益才可以悠远、长久,和别人相互利用关系也才能长久保持。这正是“路让三分,天宽地阔”的道理

  道不可须臾离的基本条件是道不远人。换言之,一条大道,欢迎所有的人行走,就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欢迎所有的人学习、实践,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欢迎所有的人走一样。

  相反,如果只允许自己走,而把别人推得离道远远的,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假洋鬼子只准自己“革命”而不准别人(阿Q)“革命”,那自己也就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了,充其量也就是个“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土财主。

  勿施于人

  《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有人把中国人做人的最高理想浓缩为“忠恕”之道,什么叫“忠恕”?说起来有点拗口,不过孔老夫子解释起来就非常简单:“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正是我们做人的时候对待他人的基本原则。这也是人生宽容的一种表现。就如同《大英百科全书》所说:“容许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勿施于人的实质是尊重别人的自由,在人际交往中,勿施于人也就是要尊重对方的机会,也要谅解别人对你的损害。

  人生交往中,有互赏互助,更多的是你争我夺,但彼此之间应保留着一份起码的相互尊重。竞争者都想打败自己的对手,取得胜利,但应该避免剥夺对手存在的基本权利。人逼急了会拼命,狗逼急了会跳墙。如果将竞争对手逼得太狠,那么兔子逼急了也会咬人。对手不与你拼个鱼死网破才怪呢?

  我们在保证自己不使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法的同时,也应该对不正当的竞争手法有所了解,有识破它们的能力。诡计最怕被人揭穿,一旦发现,就应将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那些使用诡计的人必然有所忌惮,不敢肆意妄为。

  竞争是为了取胜,但为了取胜而不择手段则是我们所不为的。竞争中要讲究道德,要懂得勿施于人——你愿意别人把你赶尽杀绝吗?在竞争之中,给别人留了条退路,也就等于给自己留了条后路。

  明代芜湖城两大粮商汪真润与曹佑财,每年的秋收季节,芜湖地区的粮食收购都几乎被这两家粮店所垄断。两人一得江南,一得江北,本应相安无事,井水不犯河水。可汪真润为收购到更多的粮食,也为了挤垮对手,将收购的价格上扬了许多,致使江北的一些农民都跑到了江南来卖粮食。在这种情况下,曹佑财只得将粮价也上涨,可他只涨到与汪真润出的粮价持平,也就是向汪暗示他无意竞争,但汪却再次提高粮价。是可忍,孰不可忍。曹佑财开始反击,提高粮价并派人在江南拉拢顾客。就这样,一来二去,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斗个两败俱伤。这是汪真润逼人太甚所引起的后果,也是他不懂得对人宽容、路留三步的结果。

  人生战场中的竞争者要竭力争取自己的利益,又不忘记让大家都得利;既要使自己生活得好一点,也不忘记让大家都活下去;既要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也要学会妥协、让步、可方可圆的策略。这样,做人才不会过分,社会也才可以文明有序、健康地进行。

  中庸的人生哲学,正是要求我们这些实际的资源竞争者不可不择手段地对待对手。而应严守竞争规则,凭自己的实力和智能去竞争。赢要赢得正大光明,输也要让对方输得心服口服。每一个竞争者心中都应恪守一条“勿施于人”的道德禁令,并时时刻刻以它警醒自己的行为。

  换一个眼光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手里着斧柄来做斧柄,应该说是个很简单的事情,不过,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要不然,怎么会有把老虎画成猫的荒唐事呢?老是用同一种眼光看外物,看别人,这自然会做出可笑的事情,所以,善于做人者总能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即使对一个做人不成功的家伙,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也就行了。

  出身寒门的李嘉诚通过半个世纪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商界名人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每当提起他的成功,李嘉诚总是坦然告知,良好的处世哲学和待人之道是他成功的前提。

  白手起家的李嘉诚,在其长江实业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敏锐地意识到,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一个企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管理和专业人才,而他当时的企业所面临的人才困境较为严重。李嘉诚克服重重阻力,劝退了一批创业之初,帮助他一起打江山的“难兄难弟”,果断起用了一批年轻有为的专业人员,为集团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此同时,他制定了若干用人措施,诸如开办夜校培训在职工人,选送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出国深造,而他自己也专门请了家庭教师学习知识、自学英语。

  年轻人自然有自己的缺点,可是当我们换一种眼光,这些缺点背后或许就是促使自己获利的优点。

  在李嘉诚新组建的高层领导班子里,既具有杰出金融头脑和非凡分析本领的财务专家,也有经营房地产的“老手”,既有生气勃勃、年轻有为的香港人,也有作风严谨善于谋断的西方人。可以这么说,李嘉诚今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和他回避了东方式家族化管理模式分不开的。他起用的那些洋专家,在集团内部管理上把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带入长江集团,使之在经济的、科学的、高效益的条件下运作;而对外,李嘉诚不但把西方人作为收购的主要对象,而且让西方人作为进军西方市场的主导。

  精于做人之道的李嘉诚深知,不仅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胆起用不同才能的人,而且要在企业发展的同一阶段注重发挥人才特长,恰当合理运用不同才能的人。因此,他的智囊团里既有朝气蓬勃、精明强干的年轻人,又有一批老谋深算的“谋士”。

  在总结用人心得时,李嘉诚曾形象地说:“大部分人都有长处和短处,需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材而用为原则。这就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用五百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五百匹相比小得多,但也能发挥其部分作用。”

  谁没有两三个显而易见的缺点呢?如果死死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却忘记了他可以为你所用的优点,你就永远得不到真正实用的帮助。

  隐恶与扬善

  《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尧舜是我们中国人在做人目标上的偶像,他们有什么独家的奥秘吗?有,孔老夫子就总结道:“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中国有句俗语:“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从这个规律上讲,恶有易于传播、易于感染的特点。如果让恶易于传播、易于感染对于除恶来说不仅丝毫起不到帮助作用,反而会是恶愈来愈多,加大除恶的难度。除恶的关键实在是不在于让恶事传千里而是应将恶该隐的隐下来,换用确实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地去解决除恶的问题,这才是儒家隐恶扬善的真正目的。

  美国南北战争时,林肯总统任命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当时有人告诉他,说格兰特嗜酒贪杯,难当大任。林肯却说:“如果我知道他喜欢什么酒,我倒应该送他几桶,让大家共享。”林肯总统并不是不知道酗酒可能误事,但他更知道在北军诸将领中,只有格兰特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后来的事实证明,格兰特将军的受命,正是南北战争的转折点。这也说明了林肯的做人艺术,对待一个缺点和优点都十分明显的人,自然不能苛求他是“完人”,如果别人的长处能够帮助自己,那么何不把他的缺点容忍下来,充分利用其“善”的一面呢?

  当然,林肯之所以懂得做人的这一诀窍,可真是好不容易才学会的。在这以前,他曾先后选用了三四位将领,选用标准都在求所用之人必须无重大缺点。但其结果,虽然北军拥有人力物力的绝对优势,而在18611864年间,却一无进展。

  反之,在南方的李将军领导下,从贾克森起,几乎没有一位将领不是满身都是大小缺点。但李将军并不在意;因为他知道他所用的人,每一位都各有所长。而李将军正是善用他们的长处,使他们充分发挥。所以,在那段时期中,林肯麾下每一位“无缺点”的将军,一个一个都被李将军指挥下的“一技之长”的将领击败了。

  不过,随着聪明的美国总统领悟了“隐恶扬善”的中庸之道以后,战争局势就不可避免地转变了。

  做人难吗?按照舜的做法,也无非就那么两条: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可是真正要做到这点容易吗?你就敢保证自己没有动过打别人小报告的心思?你就真的觉得别人的优点不会引起你的嫉妒?所以,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反过来想想,对于在你身边的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望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

  看待别人“三七开”

  评价一个人时,永远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有的人才缺点很明显,明显到简直让人接受不了的地步。有的人才就是因为缺点太多而被弃之不用。其实我们只是看到了人才的缺点一面,没有看到人才的优点一面。大凡人才一般都是峰高谷低,缺点和优点都很突出。所以深谙中庸之道者会巧妙地避开人才的缺点,或者抑制他的缺点,而用好他的优点,发挥他的长处。

  370年六月,前秦丞相王猛统帅六万军队征伐前燕。前燕太傅慕容评率三十万大军抗击秦军,两军相持于洛川。在决战前夕,王猛为了弄清敌情,做到知己知彼,派大将邓羌手下的一个将军徐成前去侦察燕军的情况,并规定日中必须返回报告。可是徐成却违犯军令,到晚上才回来报告。王猛很生气,按军法要把徐成处死。这时邓羌出来替徐成说情,说敌众我寡,马上就要开战了,徐成是一位大将,应当赦免他的死罪,让他戴罪立功。王猛不同意,认为不杀徐成,军法没有信誉。邓羌因为徐成是自己的部将,极力请求:“徐成是我的部将,虽然他违犯了军令应该处斩,但我愿与他一起效力死战,以赎死罪。”王猛还是不同意。

  邓羌是个急性子人,他看王猛这么冷酷无情,气得返回军营,集结军队要攻打王猛。王猛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邓羌说:“受命讨远贼,今有近贼,要自相残杀,所以我要先除去这个近贼。”王猛觉得邓羌这个人既讲朋友信义,又有股子敢做敢为的冲劲,是位可用之才。于是为了笼络安抚邓羌,对邓羌说:“将军请息怒,我现在就放了徐成。”邓羌见徐成被赦免了,也觉得自己做的有点过分,便亲自到王猛营中道歉。王猛对此显得毫不在意,他拉着邓羌的手说:“我在试探将军呢,将军对自己的部下都这么讲信义,何况对国家呢,我不怕燕国军队了。”

  不久,两军决战开始了。由于敌众我寡,王猛考虑必须派一员猛将冲进敌阵,首先挫败敌人的锐气。然后指挥全军一鼓作气,猛打猛冲,就可以打败燕军。这时王猛想起了邓羌。于是他让邓羌率领所部打先锋,并诚恳地说:“今日之战,非将军不可以成功,希望您努力。”可是邓羌毛病就是多,他又和王猛讲起价钱来了,说:“您要是给我一个司隶校尉的职位,我让您无忧无虑,保证打败燕军。”王猛说:“这不是我所能办到的,我只能给您一个安定太守万户侯的官职。”邓羌见王猛没有答应自己的要求,不高兴地走了。一会大战开始了,王猛召邓羌出击,邓羌居然在帐里睡大觉不答应。没办法,王猛只好亲自到邓羌营中,当面满足了邓羌要官的要求。邓羌这才改变了消极的态度,让部下狂吃豪饮一顿,待到酒足饭饱之后,便与部将徐成一起率军冲入敌营,旁若无人,搴旗斩将,打得燕军丢盔卸甲,溃不成军。王猛乘胜追击,大破燕军。事后,王猛看着邓羌,由衷地赞赏说:“真是一员猛将啊!”

  这就是王猛用人的特点。实际上邓羌已经犯下了三条大罪。一是为部将说情,徇私枉法;二是带兵攻打王猛,犯上作乱;三是临战要求司隶之职,要挟丞相。这三条哪条都是杀头之罪。但是作为政治家的王猛,能够容其所短,用其所长,调动将士们的积极性。试想,如果王猛要是因这三条罪中的哪一条把邓羌杀了,还会有洛川之捷吗?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谁见过毫无缺点的人呢?一个人的优点与缺点往往是相互依存的,就像一面镜子的两面,有正面就有背面。还要看到,我们开创事业,工作本身就带有探索性和风险性,谁敢保证没有一点闪失。如果求全责备,天下就无人可用了。既然是“完人”,那就是什么都会,什么都行,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他什么都会,那不过是浮浅的一知半解而已。这种人,与其说是“完人”,不如说是庸人,无能之辈。如果用这种“完”人,事业的成功就无望了。

  武汉有个集团公司,它的总经理是颇有名气的企业家,然而也是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两头冒尖”,就是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论优点,他才能出众,有管理现代企业的经验,在企业管理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论缺点,他极有个性,不那么“听话”,同某些主管部门的领导关系不融洽。他的所作所为在一些人中间引起了争论,有人夸奖他,有人斥责他。夸奖他的人说他有不同凡响的业绩,是个能人;斥责他的人说他毛病特多,不好管理。不过好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不糊涂,没有因为他有明显的缺点而弃之不用。

  某市有个水泥厂,经营管理混乱,濒临倒闭。市里从外地引进一个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任厂长,一年时间就使这个水泥厂大变样,不但走出了困境,利润翻着跟头往上涨,职工的生活也改善了。可是这个厂长有一个毛病,爱骂人,敢顶撞主管领导,甚至市长也不放在眼里,结果不到两年就给免职了,换了一个听话的厂长,结果厂子的经济效益迅速下滑,又回到了倒闭的边缘。没办法,市主管部门领导带着这个水泥厂的厂长等人到山西一个著名大水泥厂参观学习,没想到出来接待他们的正是被他们免职的那个厂长,弄得他们很尴尬。原来那个厂长被免职后又应聘到山西这个大水泥厂任厂长来了。

  所以说,我们宁可相交那些有缺点甚至缺点很明显的人才,也不要用那些没有缺点甚至完美无缺的庸人。

  距离产生美

  是人,就有欲望,就会自私,人与人交往,难免不会产生利益之间的不和谐,所以我们需要在自己和他人间划出一定的距离。就好像庄子所说: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与朋友走得近海无可厚非,但与同事走得太近则存在问题,尤其是喜欢“咬耳朵”,更容易使你做人不易。在繁杂近似无聊的工作中,尤其是对女性来讲,“三八”一点是可以缓解自己压力的,但是如果你想在自己的职位上走得更远,那么最好不要加入到“咬耳朵”的行列妄加评论别人的是非,这是一种不好的品格和习惯。

  何艳经朋友介绍,开始在一家刚成立的外商驻沪办事处担任秘书。办公室在淮海路上一座小洋楼里,第一天接待她的是办事处的首席代表,这也是他老板。老板是位看起来严肃而神气的中年男人。办公室的人员尚未完全到位,在办公桌对面的位置上坐的是一位看起来有40多岁的女士,温和敦厚,穿着与这间办公室气氛并不协调的无袖连衣裙,露出胖胖的手臂。“这是”,老板略微沉吟了一下,“这是陈小姐。”说实在的,“陈小姐”实在不像一般写字楼里看起来可以称“小姐”的小姐。

  陈小姐平时不爱说话,态度比较和气,还经常教何艳怎样使用办公用具、发传真、转接电话之类的事情。中午,陈小姐总是一个人对着电脑打游戏,老板进来时偶尔会朝她瞥一眼。一般情况下,她总是闲着没事可做,甚至上午10点还不到公司,但一到下班时间总是第一个冲出办公室。

  有一天,何艳在走道里碰到打扫房间的刘阿姨,刘阿姨对何艳说:“你们老板人不错。”那天下午,办公室里只剩了何艳和陈小姐,何艳没话找话:“那个打扫房间的阿姨说我们老板人很好哎。”她淡淡地道了一声“是吗?”,便没再接口。

  不久,办公室来了一位气派十足的客人,老板不在,陈小姐去接待的。她非常热情地招呼他,客人显然认不出她了。“我是陈月呀。”陈小姐热情地说。客人仍然想不起来。“我是章为的爱人呀。”章为是老板的名字,客人恍然。何小姐也大惊,原来“陈小姐”就是老板娘!着实让何小姐虚惊了一场。

  想想真有些后怕,幸亏由于初来乍到,她还来不及放出什么厥词,只除了转述过别人对老板的赞扬。

  不久,年轻的前台小姐来了。老板娘也结束了她的前台生涯。从此之后,她开始养成了不在办公室议论别人的好习惯。因为有谁会知道,你旁边那个其貌不扬的女人是不是老板娘呢?你身边态度倨傲的新来的小姐是不是老板的新欢?那个不知天高地厚背地里骂老板比谁都起劲的小伙子,有可能是老板的外甥呢。扫地的阿姨,谁知道她晚上会不会在老板家兼职钟点工呢?

  也许你也想一吐不快,但这时你应克制自己,因为你议论张三给李四听,李四听了后会想:“你这个人今天议论张三,明天也许会在背后议论我。”这样一来,别人也就开始对你设防了,有什么重要的信息也不会轻易告诉你了。

  有的人喜欢扎堆评论别人,听到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就添油加醋地传播出去,很容易给被议论者造成无辜的伤害。当别人对你讲某人的坏话和私事时,你也不要打断他,但绝不能附和他,你不妨听他讲完,然后不要讲出去,这样就谁都不得罪。

  可是,有时你也有不顺的时候,比如你被领导发了一通火,你该怎么办?也许你可能晚上和同事到酒店借酒消愁,向同事倾诉你的苦衷和对领导的不满,但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因为你的同事是你的竞争对手,他随时可能把你的牢骚报告给领导,也许几天后你被人“整”了还不知道。就算不遭暗算,这样背后说人总是不行。

  因此,最后的办法是探探同事的态度,看他是否和自己立场一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总之职场的繁杂并不是眼见就为实的,尤其对于一些职场新人,更应该遇事多思考,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要多言。俗话说:“言多必失。”何小姐的一番经历也让我们多多少少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内涵。当然也不是说我们在工作中做多做少,而不要随意议论别人的不是,不论他是不是你的老板,即使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那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收益呢?如果只为一时的口舌之快,而在同事间把一些事情吵得沸沸扬扬,直到无法收拾的地步。相信那个时候,也离我们打道回府的日期不远了。

  所以不要长自己“咬”耳朵的本领,这种于人于己都不利的事情,作为秘书应该是坚决杜绝的。要知道,那些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是不适合拿到职场上来消遣时间的。我们只需做到心知肚明就可以了。

  不分上下

  《中庸》:“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对做人来说,最麻烦的就是处理上下关系,勿乱在高处还是低处,难免会持别样的心态和眼光。所以中庸之道告诉我们: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

  中兴是中国通讯的巨头,与巨龙、大唐、华为并称为“巨大中华”,一直秉承“牛”文化闻名于业界,他的“森林原理”和“低成本尝试”原则分别代表了中兴的企业认识论和方法论,使企业有效回避了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并抓住每个机会。它不仅体现了一种典型的东方价值观,而且还展示了这种价值观向企业的组织结构、研发领域、市场末端、文化氛围等各个细胞的渗透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立体动态景象,是中庸之道在中国企业中的典型运用。

  出生于1942年的侯为贵,和联想的柳传志、长虹的倪润峰、华为的任正非、万向的鲁冠球同属于一代人,不同的是,在第一代企业家群体中,侯为贵的知名度是最低的——尽管他率领的中兴通讯在企业稳健程度上几乎无人能敌。

  在大学毕业之后,侯为贵当过教师,后来进入西安的军工企业航天部691厂。在这里,他从普通技术人员做到技术副总工程师,在同事的印象中,他一直是一个专注于工作的人。侯为贵自己也说,“我不喜欢唱歌跳舞,一般有时间就看看书,偶尔打打乒乓球,或者找一些比较清静的环境好的地方走一走,我不喜欢很嘈杂的环境。”

  侯为贵的低调让很多人忽视了他的实力。甚至在中兴创业初期,也没有几个人认为他具有管理才能,一位来自691厂的老领导说,如果侯为贵继续在691厂做下去,最多也就是做到副厂长。

  当然,侯为贵没有在691厂等待那个副厂长职位。42岁的时候,他南下深圳,创建了深圳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

  侯为贵把自己的低调朴实地归结为“性格”:“低调和高调是性格问题,不一定说哪个是优点哪个是缺点,我的性格内向一点,不善于在公众场合表达,这不一定是优点,对于管理企业来讲也不一定是最好的,管理企业各有各的招数,最后是看结果。”

  性格内向的侯为贵平时沉默少语,但却是一个相当宽厚的长者。一位曾经在华为工作过的中兴员工这样描述侯为贵:“我第一次跟侯总接触是在1992年初的时候。他比较像一个长者,带着一副黑色的眼镜。他对人比较仁慈、和蔼可亲。他没有任正非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让人一见到就哆哆嗦嗦的,就像有人形容的‘见到老板都不知道该说啥’,没有你说话的机会。侯总和员工是一种咨询式的交流:你看看这个怎么样啊?你有什么想法啊?都可以谈。他的为人非常大度,不斤斤计较。发火的时候也不会大声吼叫。”

  691厂时期的同事魏兴民也谈到了侯为贵的宽容,他认为侯为贵的宽容是容人纳物,不是不讲原则,很多优秀人才与成功失之交臂,可能就是一个小小的失误,如果不能被管理者所宽容,就可能就失去了发展机会。而侯为贵总是能够发现一个人的优点,规避其缺点,他知道人的主流在哪里。

  对于帮助过中兴的人,不管后来如果,侯为贵总会想方设法帮助他。魏兴民回忆,在中兴创业早期,曾有一个股东单位的领导想把侯为贵换掉,当时双方闹的很不高兴。2004年,侯为贵听说这个当年的领导病了,就派魏兴民去看望他。“侯总说毕竟我们现在成功了,他看着这么大一个企业,跟他没有什么关系,心里一定不是滋味,毕竟最早人家也支持过我们,虽然一直有别的想法,还是没把我们弄垮,要说那时他真想整垮我们是有办法的。”

  在低调和宽容背后,是坚持,如果没有这个品质,中兴也许不会有今天。

  魏兴民回忆,上个世纪90年代,中兴的很多市场人员对市场容量持怀疑态度,因此在制定计划时趋于保守,但侯为贵每次都会把计划向上做比较大的调整,因为他坚信通信市场规模远远超出销售人员的想像。结果,往往是销售结果比他调整后的任务完成的还要好。

  在中兴20年的历史中,在形势极具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他不但使中兴得以“几乎踩准了每一个市场热点”,“要不是他的坚持,中兴很多有前途的项目可能在早期就放弃了。”

  2004年,中兴通讯顺利完成权力交接,侯为贵退居幕后成为董事长。尽管很多人都认为他还可以再做几年,但侯为贵坚持自己得决定,“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发生的也并不突然,中兴要做百年老店,新旧更替是必然现象。”

  拿破仑·希尔在其《满足》一文中,对满足与幸福有如下描述:

  “我获得幸福的方法就是帮助别人获得幸福。”

  “我获得健康的方法就是生活有节制,我仅仅吃维持我的身体健康所必需的食物。”

  “我不仇恨任何人,不嫉妒任何人,而是热爱和尊敬全人类。”

  “我从事我所热爱的劳动,我还把游戏同劳动相结合,因此我很少感到疲劳。”

  “我每天祈祷,不是为了更多的财富,而是为了更多的智慧,用以认识、利用、享受我已经拥有的大量财富。”

  “我不使用辱骂的语言。”

  “我不要求任何人的恩赐,只要求我有权把我的幸事分享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和我良心的关系良好,因此它总是指导我正确处理一切事情。”

  “我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多于我的需要。因为我清除了贪婪之心。我只需要在我有生之年能用于建设的那部分财富。我的财富来自分享了我的幸福而受益的那些人。”

  也许,侯为贵正是秉承了“上下不分”的中庸气质,才享受到了属于他的幸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的信念,那么我们的世界也将会成为“幸福谷”。

  尊敬人才

  《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与人交往,重要的是个“义”字,这倒不是要我们像“蛊惑仔”一样的讲江湖义气。中庸讲求的“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而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

  以项羽在乌江畔悲惨自刎为标志,在秦朝灭亡后的四年里进行的楚汉战争,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其结果是以刘邦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其实,刘邦原本只是地方上的一个小混混,他又为什么能够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呢?

  尤其是数千年来,人们似乎更加看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刘邦以一个既无才又无德的人,究竟为什么能够战胜如此英雄的楚霸王呢?这个问题,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争论着。

  初谋国事时,汉高祖刘邦在洛阳的南宫里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宴会,招待群臣。刘邦在宴会上说,今天我们大家欢聚一堂,我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请各位畅所欲言,不必有什么顾忌。刘邦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

  大臣们听高祖说畅所欲言,于是也就随便说起来。王陵先站起来说,陛下待人一向傲慢,不如项羽待人宽厚。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每次胜利后,都有封功行赏,和天下人共同得利。可项羽嫉妒贤能,打了胜仗也不赏功,得了土地更不封赏。所以他不得民心,故而您得了天下,项羽失了天下。

  汉高祖听了哈哈大笑,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得失的根本原因,应该从用人上说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率兵攻打,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能够为我所重用,所以我能得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而且还不能被项羽重用,很是凄苦,所以项羽最终被我打败了。

  参加宴会的群臣听了高祖的话,无不表示赞同,连连称是。看来,刘邦还真的十分明白自己的优点与劣势,对自己有一番正确的评估呢!

  的确,汉高祖刘邦能够知人善任,从善如流,扬长避短。他不但在楚汉之争中有贤相辅佐,有良臣猛将为他卖命,从而使自己的力量日益增强,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而且在汉朝建立后,他能够从秦亡的教训中总结经验,知道暴政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和国家基业的损害,从而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实施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重新恢复巩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高祖刘邦在中国历史上,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承上启下,颇有建树的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让我们再来看看项羽,其实在楚汉之争初期,他占有绝对优势,且自身具有很强的政治军事素养。可惜项羽肚量太小,用人而不善于重用人,导致原本依附他的精兵强将到后期都纷纷投靠刘邦,而且项羽善于妒嫉,实非帝王之才。所以,到头来,落得个在乌江畔挥剑自刎,拜别虞姬的悲惨下场。其实他本拥有非常听从他命令的楚军,可是屡战屡败后,楚军思念家乡,又被刘邦的“四面楚歌”之计策搞得人心惶惶,无心恋战。项羽到最后终于是功亏一篑了,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现代人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的理论。历史不容假设,刘邦得天下,项羽失天下,归根到底,是历史的必然。

  齐桓公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了不起的君王,他的个人能力当然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他的不尊敬身边如管仲这样的人才,估计其九合诸侯的霸业也不一定能够流芳百世。

  古来帝王皆如此,何况我们这等平常人?尊敬你身边的人才,这就是你的“义”。至于“利”,说不定在最为关键爱你的时候,就是他或者她会拉你一把。

  善用人力资源

  团结起来力量大,这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一样的道理,一根筷子当然很容易被折断,然而,十双筷子绑在一起呢?这里就是人力资源利用的学问。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华夏古老文明衍变几千年,人们尤其对人情方面情有独钟,自儒教诞生以来,更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理论出名,使人情学成为一门系统,且实实在在的学问。一句话,人情在中国大于法、大于天。

  你应当时刻存有乐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心思,才能为自己多储存些人情的债权。这就如同你为防不测,须养成存钱的习惯,这会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得到好处,正所谓“前世修来的福分”。

  人情结该如何去编织呢?这并没有一定之规。

  对于一个身陷绝境的穷人来说,一块铜板的帮助,可能会使他握着这枚铜板忍受一下极度的饥饿,或许还能干一番事业,开创自己富有的天下。

  对于一个迷途难返的浪子来说,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使他重建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在悬崖勒马之后,闯出自己美好的天地。

  就是在平和的日子里,对一个正直的举动送去一抹可信的眼神,这抹眼神无形中可能就是正义强大的动力。对一种新颖的见解报以一阵赞同的掌声,这一掌声无意中可能就是对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

  就是对陌生人随意的一次帮助,可能会使他悟到善良的难得和真情的可贵。说不准当他看到有人犯难时,他很快从自己曾经被人帮助的回忆中汲取那份仁慈,伸出援助之手。

  人们总是可以敏感地觉察到自己的苦处,却对别人的伤痛缺乏了解。他们不了解别人的需要,更不会花功夫去了解;有的人甚至知道了也假装不知,大概是没有切身之苦,切肤之痛吧。更何况事不关己,为什么不高高挂起呢?

  虽然很少有人能做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境界,但我们至少可以随时体察一下别人的需要,时刻关心、关怀一下朋友。当朋友身患重病时,你该去多多探望,多多谈谈朋友关心的话题。当朋友失败而沮丧时,你该多多鼓励他,这次失败了没关系,下次再来。这些适时适地的安慰,会像阳光一样温暖对方的心田,使他们看到了新希望。

  也许,没有比帮助这一善举更能体现你宽广的胸怀和慷慨的气度了。不要小看对失意者口说一句温馨的话语,对将倒者从旁轻轻伸出扶助的双手,对无望者赋予一个真挚的信任。也许自己什么都没失去,而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也许就是醒悟、支持、宽慰。

  相反,不肯帮助人,总是太看重自己一针一缕的得失,这样的人目光中难免闪烁着麻木的神色,脸上浮现冷漠的神情,心中也会不时泛起一些阴暗的沉渣。别人的困难,他可以拿来当作自己得意的资本;别人的失败,他可以拿来化作自己安慰的笑料;别人伸出求救的手,他会冷冷推开;别人痛苦的呻吟,他会无动于衷。至于路见不平,他更不会拔刀相助,就是见死不救,他也许会有振振的理由。眼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使这种人小气到了连微薄的同情和点滴的给予都一毛不拔。

  出版社发行部新来了一位发行员,听说是读心理系的,自从在元旦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受到客户们的特别关注后,举凡他的一举一动在社里都受到主任及同事的特别瞩目。而他的工作表现也的确卓尔不凡,棘手的事情由他经手后,就变得那么容易处理。于是,他变得慢慢骄傲起来,待人也不如先前那般客客气气及热忱敬业了。同事对他抬高自我身价的态度感到不满,渐渐和他过不去。原先颇得人缘的他,现在办起事来总觉得诸多不顺。难道少了众人的帮助,凭自己的才能无法将事情处理完美吗?

  工作单位,无论是机关、企业,甚至学校,都是许多人为了某种目的而集合在一起,进行一定活动的团体。其中,特别是企业机构,怎样处理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企业中人际关系的研究,以哈佛大学埃尔顿·曼约为首的研究者,在西部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实验之后,已经获得不少研究成果,并且提出了诸多理论。这些研究成果和理论引起了产业界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重视。与此同时,人际关系这个词也在各种不同的意义上被使用着,大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意义:

  单纯作为企业中重要的人为因素,而使用“人际关系”这个词;

  在管理干部和职工的心理接触这个意义上使用该词;

  在形成协同意义或信任感,忠诚心等良好风尚的意义上使用该词。

  以上三点如果将之导入办公室,实际的人际关系又是如何呢?

  诗人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办公室里也一样,如果大家都抵制、排斥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办起事来也会感到绊手绊脚,套着锁链跳舞。如前文中的发行员,即使能力再高强,也无法在人堆中单打独斗,办公室亦然。所以,人际关系是你必修的一门学问。

  谦受益,满招损。能力超群,待人谦和,肯帮助别人的人,会赢得别人的好感。树大而不稳容易招风,甚至被连根拔起,所谓树大,就是指人的能力、知名度,而树稳就是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树稳远比树大来得重要。

  卡耐基的格言:

  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报偿是,凡真心帮助别人的,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坏人如烫水

  《增广贤文》中有句名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似乎可以这样来理解,人人在其工作、谋生的圈子里都有可能遇到种种“陷阱”,而这些“陷阱”足以挫败人的成功热情。特别是在某些行业,明里拉帮结派、互帮互助,暗地里互相拆台、使绊子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我们未必会去做设“陷阱”害人,但是如果要保护自己,就必须连别人也考虑进去,以防可能会出现的麻烦。

  所以我们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害人之心不可有”,因为害人会有法律和道德上的麻烦,而且也会引发对方的报复;如果你本来是“好人”,害了人反而会引起良心上的愧疚,实际上对自己的伤害更大。然而,在社会上光是不害人还不够,还得有防人之心。尤其同事事之间存在着竞争利害关系,在他想扩张他的欲望,或欲望扩到危害的时候,“善人”也会在利害关头显示出他的“恶”。假如有人为了升迁,不惜设下圈套打击其他竞争者;有人为了生存,不惜在利害关头出卖朋友……与同事相处,你要时刻提醒自己,周围有小人,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在某市机关的技术科里,李云与王亮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原是中学同学,后来又进了同一所理工大学,他们既是同学关系又是同事关系,所以两人都很珍视这份缘分。后来,局里要在他们科室选拔一位中层领导,消息传开后,科室里的人都议论纷纷,都希望自己人选。但后来传出内部消息,领导主要在考察李云与王亮。他们俩的能力都很突出,尤其是李云,能力强,为人正派,在群众中的口碑也不错。

  几天后结果下来了,令大家吃惊的是,中选的不是李云,而是王亮。大家想不通是怎么回事,但王亮心里最明白。原来,在王亮得知选拔是在他与李云之间进行时,私欲极大地膨胀起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李云挤掉。他明白,如果搞公平竞争,自己不是李云的对手,他只能靠小动作取胜。于是,他四处活动,在上级面前极尽献媚之能事,除大大夸张自己能力外,还处处给领导一个暗示——李云有许多缺点,他不适合这份工作。王亮与李云相处多年,找出李云一些工作上的失误毫无困难,加之王亮又编造了一些似乎很有说服力的证据。在王亮的阴谋活动下,他终于把李云挤了出去。

  在成为同事之前认识或者是朋友的,当成为同事之后,这种关系是最不好处的,因为相互都知根知底,很容易就会揭发一下对方的老底。所以处于竞争中的同事,必须时刻小心提防,特别是对知根知底的“朋友”更要防一手。正如李云的遭遇一样,他处于一种“防不胜防”的被动而尴尬的境地。其实,他没有弄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若一味防守,成为受害羔羊的无疑就是你。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古往今来,多少仁人智士,因其才能出众,技艺超群,行为脱俗,招来别人的嫉妒、诬陷,甚至丢了性命。周公因谤而离朝,韩信遭诽受竹刀。

  面对不理解的修养

  如果你做了某些事情,别人并不理解,你会怎么办?故意显摆出来给他看,这可能会激起她更大的反感;或者从此记恨于心,对那些不理解的人产生不良的印象甚至在以后的岁月里以他们为敌?这就更不明智了,因为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也会对你采用同样的姿态。所以中庸之道讲:在这种情况下,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而是找过去的做法对待别人,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也能把人说跳。”一般情况下,能把人说“笑”的语言,通常是柔和甜美的。当遭到有人火气十足,无端向你撒气时,如果你持谦让态度,柔言相答,结果会“灭火消气”,换来微笑。

  一家瓷器店里营业员老王面对一位十分挑剔的女顾客,给她拿了好几套瓷器,挑了半个钟头还没选中。因顾客太多,他先照应别的顾客去了。这位女顾客以为冷落了她,便把脸一沉,大声指责说:“喂,你这是什么服务态度,你眼睛没看见我先来吗?为什么扔下我不管?”她把钞票往柜台上一扔,命令道:“快给我选,我还有急事!”这话真够刺耳难听的。如果遇上愣头青,和她“较真儿”,非有一场“热闹”不可。然而,老王并没和她“一般见识”,他安排好其他顾客,和颜悦色地对她说:“请你原谅,我们店生意忙,对你服务不周到,让你久等了,我服务态度不好,欢迎你多提宝贵意见。”老王这几句真诚而谦让的话一出口,那位女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转而难为情的说:“我说得不好听,也请你原谅。”

  你看,老王以“和气”对“火气”,表面上“似水柔情”,实际上“力拨千钧”,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有理不在声高”。话,并非说得有棱有角,咄咄逼人才有分量。像这种谦让式说法,由于充满了对人的尊重、宽容和理解,这本身就产生了一种感化力,从而引起对方心理变化。“火气”遇上“和气”,就失掉发泄的对象,自然就会降温熄火。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这说明,以宽容为特点的谦让或说法有强大的征服力。

  当遇上有人无理取闹,你不必过分冲动,更不要破口大骂,理智的态度和委婉的谈吐,能帮你转危为安,战胜对手。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戴花帽的姑娘在街头碰上几个轻浮青年,其中一位竟伸手摘下了她的帽子。面对挑衅,姑娘又恼怒又紧张,但她马上冷静下来,彬彬有礼地说:“我的帽子挺漂亮,是吗?”“当然,它和你这个人一样,真美。”男青年挑逗说。姑娘委婉地说:“你一定是想仔细看看,好给你的女朋友买一顶吧?我想你绝不是那种随意戏弄人的人。”

  她话里有话,温和中深藏开导,委婉中包含锋芒。青年有几分尴尬,不由自主地还了花帽,溜掉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危机就这样被制止了。

  从中我们不但看到了姑娘的机智,而且对她的善辩能力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看到,从始至终姑娘没说一句强硬的话,而是用含有“潜台词”的柔言软语,巧于应对,成功地激发了对方的自尊、自爱心理。她用冷静举止,柔言软语塑造了一个见多识广,不容侵犯的强者的形象,使对方不敢轻举妄动。从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委婉柔言所具有“柔中寓刚”的独特威力。

  当你被对方捉弄了,你切莫鲁莽行事,恳求的态度和劝导的语言,将会使你如愿以偿。曾有一位从内地到广州出差的老先生,在小货摊上被卖货的女青年掏了腰包,钱包不翼而飞。货摊只有他俩人,明知此事与姑娘有关,但当他说出此事时,姑娘翻了脸,叫他“到公安局去告!”老先生冷静一思索,没和她来硬的。他压低声音,恳求地说:

  “姑娘,我一下子买了你五、六十元的东西,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我知道,你们做生意的,信誉要紧啊!”这话既有恳求,又有开导,还有暗示,最后一句意味深长,不能不使姑娘深思。他进一步恳求道:“我从内地来,钱包里的钱是一朋友托我买东西的,丢了我怎么交待?叫我到哪里去找钱呢?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或许忙乱出错混到衣服堆里去?我知道,你们个体户是最能体谅人的!”

  终于姑娘被说动了,她就坡下驴,在衣服堆里找出了钱包,不好意思地交给了他。

  恳求,通常是处于弱者地位的人使用的语言方式。然而,此时此刻,它不是低三下四的哀求,而是一种智斗,是一种心理战。老先生针对姑娘并非作案老手,紧紧抓住“信誉”这个要害,以恳求的方式,启发、诱导、暗示、加压、努力唤起她尚未泯灭的良心和同情心。从而,使她的正义感、信誉感和同情心占了上风,战胜了贪财的邪念,交出了钱包。

  当你需要别人帮助时,你切莫用发布命令式的语气,这样也许会使你变得很难堪的。如果这时你心平气和地说话,会使你达到目的。

  比如,妻子从单位回来,对正在看书的丈夫说:“今天我想加班做件衣服,你是不是去接孩子,再做做饭?!”这种尊重的商讨口吻,对方是很乐意接受的。丈夫说:“行,我这就去。”这样说法,不但达到了目的,而且使彼此关系和谐融洽。总之,如果使用命令强硬口吻会怎样呢?

  让我们再来架设一下,妻子:“喂,我今天要做活儿,你去接孩子,回来做饭!”丈夫一听就火了:“你没见我正忙着吗?”妻子也火了:“忙,就你忙,难道这个家都我包了?”一来二去两个人吵了起来,各自装了一肚子气。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不胜枚举。从人们的接受心理看,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命令口吻,最易引起对方的反感;而对平等商讨、诚恳请求,却有一种天然的妥协性。因此,协商口吻比起命令口吻来,更容易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在同事、家庭成员之间,应尽量采取这种方式。

  陶铸同志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心地纯正的人,胸怀才能宽广,性情才能开朗。当发生矛盾时,才会严于律己怀宽待人,有忍让之心,不斤斤计较。当受到委曲时,应能忍辱负重,不反唇相攻,不以眼还眼,不以牙还牙。

  当然,控制感情有时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为了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忍受这种痛苦是值得的、有益的。

  以人为诫

  做人,就有做错的时候,做错了,批评自然是免不了的,那些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当你被别人批评时,最好的办法是以此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最糟糕的做法是拒绝批评,与批评人争高论低。在懂得中庸者的眼中,任何批评都是防止错误的良药!

  假如有人骂你是“一个笨蛋”,你应该怎么办呢?生气吗?觉得受到了侮辱吗?

  林肯是这样做的:有一次,爱德华·史丹顿称林肯是“一个笨蛋”。史丹顿之所以生气是因为林肯干涉了史丹顿的业务,由于为了要取悦一个很自私的政客,林肯签发一项命令,调动了某些军队。史丹顿不仅拒绝执行林肯的命令,而且大骂林肯签发这种命令是笨蛋的行为。结果怎么样呢?当林肯听到史丹顿说的话之后,他很平静地回答说:“如果史丹顿说我是个笨蛋,那我一定就是个笨蛋,因为他几乎从来没有出过错。我得亲自过去看一看。”

  林肯果然去见史丹顿,他知道自己签发了错误的命令,于是收回了该命令。

  我们都应该欢迎这一类的批评,因为我们甚至不能希望我们做的事有四分之三正确的机会。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思想家,也承认他的结论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时候都是错的。卡耐基承认,很多次他都知道这句话是对的。可是每当有人开始批评他的时候,只要他稍不注意,就会马上很本能地开始为自己辩护——甚至可能还根本不知道批评者会说些什么。但他每次这样做的时候,就觉得非常懊恼。我们每个人都不喜欢接受批评,而希望听到别人的赞美,也不管这些批评或这些赞美是不是公正。

  那么,当我们受到不公正的批评时该怎么办?卡耐基告诉我们一个办法:“当你因为觉得自己受到不公正的批评而生气的时候,先停下来说‘等一等’……我离所谓完美的程度还差多远呢?如果爱因斯坦承认百分之九十九的时候他都是错的,也许我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时候是错的,也许我该受到这样的批评,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我倒应该表示感谢,并想办法由这里得到益处。”

  查尔斯·卢克曼是培素登公司的总裁,每年花100万美金资助的勃霍伯的节目。他从来不看那些称赞这个节目的信件,却坚持要看那些批评的信件。他知道他可以从那些信里学到很多东西。

  福特公司也急于找出他们在管理和业务方面有什么样的缺点,他们经常对全体员工做意见调查,请他们来批评公司。

  卡耐基认识一个推销肥皂的人,他甚至常常请别人来批评他。当他刚开始为柯盖公司推销肥皂的时候,订单来得非常慢,他很担心会失去他的工作。他知道肥皂和价钱都没有什么问题,所以问题一定出在他自己的身上。因此,每次生意没有做成的时候,他就在街上走来走去,想弄清楚问题到底出在那里。是不是他说的话太含糊?是不是他的态度不够热诚?有时候他会回到客户面前说:“我之所以回来,不是想再向你推销肥皂。我回来是希望能得到你的忠告和批评,可不可以麻烦你告诉我,几分钟以前我向你推销肥皂的时候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你的经验比我多,也比我成功,请你给我批评,请你很坦诚地、不加掩饰地告诉我。”

  这种态度使他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很多地价的忠告。

  让我们善意地正视别人的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成己之美、成人之美

  人际关系这个东西,就在于你得到了多少,你周围的人能得到多少。在这个资源稀缺的时代,每一个人当然都想享受“贪吃独食”的特权,可是独食吃得多了,难免就有被噎着的危险,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成人之美”的中庸来了: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美国有家罗伯德家庭用品公司,8年来生产迅速发展,利润以每年18%—20%的速度增长。这是因为公司建立了利润分享制度,把每年所赚的利润,按规定的比率分配给每一个员工,这就是说,公司赚得越多,员工也就分得越多。员工明白了“水涨船高”的道理,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积极生产自不待说,还随时随地地挑剔产品的缺点与毛病,主动加以改进。

  俗话说,有福同享,有难同担。当你在工作和事业上取得些成绩,小有成就时,这当然是值得庆祝的一件事情,你也应当为自己高兴。但是有一点,如果赢得这一点成绩是人家集体的功劳,或者离不开他人的帮助,那你千万别把功劳据为己有,否则他人会觉得你好大喜功,抢占了他人的功劳,如果某项成绩的取得确实是你个人的努力,当然应该值得高兴,而且也会得到别人对你的祝贺。但你自己—定要明白,千万别高兴得过了头,一来可能会伤害有些人的自尊心,另一方面,现实社会中害“红眼病”的人不少,如果你过分狂喜,能不逼得人家眼红吗?

  有一位列森先生很有能力,他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并担任下属的一个杂志的主编。平时在单位里上上下下关系都不错,而且他还很有才气,工作之余经常写点东西。有一次,他主编的杂志在一次评选中获了大奖,他感到十分荣耀,逢人便提自己的努力与成就,同事们当然也向他表示祝贺。但过了个把月,他却失去了往日的笑容。他发现单位同事,包括他的上司和属下,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和他过意不去,并回避着他。

  列森为什么会遇到这种结局?其实原因简单明了,他犯了“独享荣誉”的错误。就事论事,这份杂志之所以能得奖,主编的贡献当然很大,但这也离不开其他人的努力,他们当然也应分享这份荣誉。他们不会认为某个人才是唯一的功臣,总是认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这位主编“独享荣誉”,当然会引起别人的不满,尤其是他的上司,更会因此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害怕他功高震主。

  所以,当你在工作上有特别表现而受到别人肯定时,千万要记住一点——成己之美的同时也要成人之美,否则这份荣耀会给你的人际关系带来障碍。当你获得荣耀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与人分享

  即使是口头上的感谢也算是与他人分享,而且你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和你一起分享,反正说几句话对你也没什么损失!当然别人倒并不是非得要分你一杯羹,但你主动与人分享,这让旁人觉得自己受到尊重,如果你的荣耀事实上是众人协力完成,那你更不应该忘记这一点。你可以采取多种与他人分享的方式,如请大家喝杯咖啡,或请大家吃一顿。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别人分享了你的荣耀,就不会为难你了。

  (2)感谢他人

  要感谢同仁的协助,不要认为都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尤其要感谢上司,感谢他的提拔、指导。如果事实正是这样,那么你本该如此感谢;如果同仁的协助有限,上司也不值得恭维,你的感谢也就更为必要,虽然显得有点虚伪,但却可以使你避免成为他人的箭靶。为什么很多人上台领奖时,他们首先要讲的话就是:“我很高兴!但我要感谢……”,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感谢虽然缺乏“实质”意义,但听到的人心里都很愉快,也就不会妒忌你了。

  (3)为人谦卑

  有些人往往一旦获得荣耀,就容易忘乎所以,并从此自我膨胀。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旁人就遭殃了,他们要忍受你的嚣张,却又不敢出声,因为你正是春风得意。可是慢慢的,他们会在工作上有意无意地让你为难,让你碰钉子。因此有了荣耀时,要更加谦卑。不卑不亢不容易,但“卑”绝对胜过“亢”,就算“卑”得过分也没关系,别人看到你如此谦卑,当然不会找你麻烦,和你作对了。

  当你获得荣耀时,对他人要更加客气,荣耀越高,头要越低。另一方面,别老是说起你的荣耀,说得多了,就变成了一种自我吹嘘,既然别人早已经知道你的功劳,那你又何必总是经常提起呢?

  其实,别独享荣耀,说穿了就是不要去威胁别人的生存空间,因为你的荣耀会让别人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而当你获得荣誉时,你去感谢他人、与人分享、为人谦卑,这正好让他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人性就是这么奇妙,没什么话好说。因此,当你获得荣耀时,一定要记住以上几点。如果你习惯了独享荣耀,那么总有一天你会独吞苦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