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而异,量材施用
用人之道,能时刻做到因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用人才,便是达到最高境界了。因为古往今来,对于如何用好人才向来没有固定的可以仿效的模式,完全依靠用人者独到的眼光,靠的是一个人的用人思想和用人态度。当然,能做到准确的判断并使用人才,这也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经过长久的历练方可造就一双识人的慧眼。
当时,胡雪岩与刘不才、小张一起回到杭州城料理善后事宜。三人为如何应对时局犹豫不决,晚上大家都睡不着,因为可想的事情太多,此外,还有情绪上的激动。上海、杭州已经被清军收回,那金陵之围的结果也就可以预料了。到那时将是怎样一种局面?太平军的散兵游勇该怎么对待?遣散还是留用?现在这些都是疑问,实在令人难以做出决断。
忽然,胡雪岩听到有人在墙外敲锣打梆子巡夜。久困之城刚刚收复,一切都还在残垣败迹的景象之中,居然已经有了巡夜的更夫。听着那自远而近的“笃、笃、笃”的梆锣之声,胡雪岩有一种和平安祥的感觉从心头涌起,眼前的一切烦恼都抛在了九霄云外。回忆少年时候,寒夜拥衾,在温暖的房间里遥听由西北风中传来的“寒冬腊月,小心火烛”的吆喝,真的是别有一番恬适之感。
久违了的太平盛世的声音,如今又听到了。胡雪岩精神顿时为之一振,再也无法睡觉了。本来三人同睡一房,他怕惊扰了刘不才和小张,悄悄坐在床边。可是小张已经发觉,随后刘不才也起来了,原来三人都因为心中有事没有睡着。
胡雪岩从小张口中了解到,杭州城历经战火什么都变过了,惟独这个老更夫老周一直是老样子,尽职尽责,每夜打更从未断过一天。虽然他今年已六十多岁了,身子倒还健壮。在被困的日子里,没有粮食他也侥幸活了下来,而且每天都在尽心地工作,坚持打更。
胡雪岩听说一位老人在战争年代能够坚持打更,肃然动容,“难得,难得,太难得了。”当即他要求小张去劝说老周来为自己做事。因为当时他急需招聘职工,他看中的正是老周这种忠于职守的人,怎肯轻易放过呢?胡雪岩要派老周为他管理仓库,老周一人做不来,可以再派人帮他的忙,只要像他打更那样忠于职守,到时候去巡查就行了。
当下,张家的男佣来摆桌子吃饭。由于粮食短缺,家人拿剩下的饭煮一锅饭泡粥,拌粥的只有一样盐菜。可是“饥者易为食”,尤其在饥饿的岁月里,半夜休息以后,大家都胃口大开,吃得格外香甜。
“我多少天没吃过这样好吃的东西了!”胡雪岩十分满意地说:“刘三爷说得不错,‘用得着就好’!盐菜泡饭,现在粮食奇缺,今日之饭比山珍海味还要贵重。”
这句话一语双关,含意深刻,小张自然听出这里面的道理。所谓用人之道,能因时因地制宜,这才是用人的诀窍。“用得着就好,”看人用人的衡量标准关键在于量才适用,放在这个工作岗位刚好适用,这是用人最高超最令人满意的结果。
由此可见,因材施用对于成就大事业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问。用的好,因人成事,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否则只能陷入被动而无计可施。
综观胡雪岩在商业中的用人技巧,这一切都源于胡雪岩对人情世故十分了解。这种基础的建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在长期的做人与做事的社会实践中练就,形成一套自己的风格,在基于对事物情况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深谋远虑,精细谋划,事必易成。正如无论什么事情都有个本末之分,个人的观念思想、行事风格是一种基础性的东西,技巧是随时随地因人而用的。因而,凡事首先要做的是先给自己定个方向和范围,如胡雪岩谈及自己的志向说到:“说到我的志向,我与众不同,我喜欢钱多,越多越好。”在范围上,他的眼光不仅看到了全国,甚至看到了国外。在上海与洋人的交往过程中,他发觉与洋人做生意大有可图,甚至谈及要求政府向外国学习,提高商人社会地位,保护商人合法权益,庇佑中国商人与外商做生意的利益和权利。这种眼光与看法在当时是极具远见的了。能站到这种政治的高度去谈商经商,功效自然与一般人有迥异之处。
总结一下胡雪岩用人策略,他的目的就是职工要“忠”和“卖力”。自己使用的人才,当然不能随便被别人“挖”了去,因而他用的人一般都许以高薪,这样为胡雪岩做事的职工往往深感其知遇之恩,为之办事忠心牢靠而且卖力有加。当然除许以让人无法想到的高薪之外,向职工大施恩情也是他非常厉害的一招。这正是使用人才的实践中对人情世故的运用,对他人许以好处,不仅获得自己想用的人才,甚至清除了许多无形的阻障。如果一个人正是许多企业都用得着的人才,即使自己无法把他“挖过来”,他也会被其他竞争对手“笼”过去的。人才为他人所用,潜在地就加强了对方的实力而降低了自身的实力,这一点也是用人时需要考虑清楚的。
胡雪岩做生意过程中,常用到非常忠于自己的朋友或员工,对这些人的收服或结交,均显示出胡雪岩的用人策略心思,这些人也确实没有辜负胡雪岩,为他的生意做了许多事。如果说胡雪岩的事业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大厦,那么这些人就是支撑大厦的巨柱。
胡雪岩事业大厦的坍垮与他晚期用人失误有着必然的关系,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典当行的档手宓本常。
胡雪岩一开始用宓本常做上海典当行的档手,可以说对此人的品质本性没有充分地了解。因为宓本常进典当行的动机就不纯,他目的并非真正地是为胡雪岩做事,而是吃里扒外做小货,后来挪用了钱庄数十万的银子作为自己做生意的本钱。后来有人善意地提醒胡雪岩此人形迹可疑,建议胡雪岩要求各地典当行档手互调,因为各地互调就必然要求所有典当行整理账目。这个建议十分恰当,当时胡雪岩的典当行累计有不下百来万银子的资金,胡雪岩因为事情实在太多,典当行的事情无法顾及。事实上他早就放手典当生意了,这行生意也因为下属的挪用和贪污年年亏损,更谈不上利润。正当胡雪岩准备实施各行档手互调的行动时,宓本常闻得风声已有所防备了。他想来想去只能用美人计,便叫自己姨太太去与生性风流的胡雪岩套近乎。胡雪岩果然中了圈套,在这位姨太太温软耳语中取消了档手互调计划,这样宓本常躲过了这一大劫。以后宓本常的行动自然变本加厉。胡雪岩后来实在无法,迫于资金紧张,要用银子,去上海典当行提现款,但却只提到三十万两。宓本常制造假象让胡雪岩以为他只挪用了十万两,而这十万两他完全有能力尽快凑齐。胡雪岩再一次轻信了此人,后来叫古应春去宓本常处取现款,结果一无所获。除此之外,宓本常还散布谣言,说胡雪岩的钱庄已濒临破产,他在丝业上与洋人的斗法必定会失败等等,使得上海的挤兑风潮愈来愈烈。后来胡雪岩一听人提到宓本常,就脸现痛恨之色,喝道:“别提此人,别提此人,提到这人我就想往他脸上吐唾沫。”
但这却是胡雪岩晚年用人上的失察,连七姑奶奶都对此看得十分明白:“小爷叔近年来用的人大不如前了,不是没什么本事就是离心太重,这样怎么好成事呢?”
一粒老鼠屎,搅乱一锅粥。一个人使用不当,有时会影响大局。宓本常不仅使胡雪岩的典当行全面亏损,而且在关键时刻处处从中作梗,落井下石。有这种下属,难道还指望他能起什么作用吗?用人的重要性到此你可能深有体会了吧!
胡雪岩在事业初期,谨慎求才,笼络有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再加上他独特的眼光,用了不少可以帮他成大事的有用之才。
胡雪岩用人非常成功的标准之一就是用人不求全责备,胡雪岩能够充分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在使用人才方面将什么人摆在什么位置,心中有一本明账。如对刘不才、陈世龙、张胖子与刘庆生等等,所用每个人的方法就各不相同,对他们的安排也就因人而异。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无穷无尽,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世上的事情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所以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要求全责备。如果事事追求尽善尽美,那么世上的事他都看不顺眼,总是吹毛求疵,总是不停抱怨。
其实,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否则他就可以不需要别人来辅助自己了。任何人都是集优点与缺点于一身的综合体,只不过有的人充分发扬了自己的优点,同时能够克制自己的缺点,看起来也就比别人成功了。如果他能以使用人才帮助自己的办法将自己的弱势弥补得天衣无缝,无疑他将取得巨大成功。要能够恰当地使用人才,实际上要求的是理解人和宽容人。对一般人都一致认为很差的人,如果用一种理解和宽容的眼光来看待,就会在缺点之外发现长处,发现优缺点的转换,看出人才能够为自己所用之处。当然,对别人一致公认的缺点,还是不能姑妄听之任之,而应力劝其加以改正。而对一些纯属个人的习惯、爱好怪癖等,对工作或事业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不妨听之任之甚或说两句好话,这样下属对上司能理解自己感到由衷的高兴。恰当地处理下属与上司的关系,下属必然会对上司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那么自己的事业就不是成了下属回报自己的大好机会了吗?如果这样的下属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一批,事业岂有不成功之理乎?
柳宗元曾说过:“玉上的瑕点,怎么能损害它的光泽呢?”
伍子胥也曾说:“用人之长,避人之短,遂天下无不可用矣。”
由此看来,人非完人,若要找出一个人的缺点,极其容易。人这漫漫一生中谁能保证自己永不犯错误呢?“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知道自己的缺点能加以改正,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分阶段地看人,正是这个道理。汉代政治家贾谊说:“大人物不拘泥细节,从而才能成就大业。”正因如此,瑕不掩玉,怎么可以以小过失来完全否定一个栋梁之才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