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海无涯,实践第一

学海无涯,实践第一

时间:2022-08-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陈燮中外出串联半年顺利返回的消息,在家乡泗门镇里不胫而走,他像凯旋的英雄一般受到他的学校和革命造反派的欢迎。当同学们企图步他的后尘再度“出征”时,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中央已经明令禁止了学生的串联活动。为此,各地采购员排着长队等货成了家常便饭。石灰的价格,除了石灰本身的成本外,主要是运输成本和人工转运成本。

陈燮中外出串联半年顺利返回的消息,在家乡泗门镇里不胫而走,他像凯旋的英雄一般受到他的学校和革命造反派的欢迎。他把自己在外的见闻和经历梳理后讲给大家听,让许多没有出过远门的乡亲们感到新奇和羡慕,尤其是他的同学们居然把他奉为小镇上的英雄,不断地追问,不断地讨教,希望在陈燮中的身上找到他们想要的更多东西。

当同学们企图步他的后尘再度“出征”时,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中央已经明令禁止了学生的串联活动。而这个时候,陈燮中则另辟蹊径,开始进入了另一个领域——他的学工之途。

看到父母亲的辛劳,看到兄弟姐妹们生活上越来越多的需求,1967年下半年,陈燮中决定放下一切幻想,到泗门镇陶山商店去当助理采购员。

在江南,陶山商店是专营陶瓷器和生产、生活日杂用品的商店。因为陶山商店是一个小集体单位,国家不给统一物资调配,他们的经营方式全靠自行组织货源,所以,有一个能力较强的“采购员”就显得尤为重要。

陈燮中到岗后的第一笔业务是跟着师傅何焕文到浙江省诸暨县应店街去采购“石灰”。生石灰学名叫氧化钙,熟石灰学名叫氢氧化钙,是当时江浙一带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从城市到农村盖房子都要用到它,自然就成了热门货和紧俏物资。为此,各地采购员排着长队等货成了家常便饭。要从“窑场”弄出货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有了货要运回来更是一件难事。陈燮中的师傅当时也算是一名了不起的采购员,和“窑场”的实权人物的关系处得也不错,但由于运输的制约,有了货也运不出来,每年的业务量仅限于较低水平,远远不够本单位的实际销售需要。

陈燮中当年曾经采购石灰的窑厂

师傅苦于无计,就将希望寄予徒弟。陈燮中认为要突破采购瓶颈,疏通销售渠道,必须先要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再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想到石灰是一种特殊商品,遇水会化,在窑场里是不能久存的,石灰一经烧出,厂方肯定急于脱手。所以,关键的问题一定在运输方面。于是,陈燮中深入诸暨的有关单位去了解情况,发现整个县城只有10来辆解放牌运输汽车,而且这些汽车都集中控制在汽车站的领导手里。这就说明谁能控制汽车谁就控制了石灰的调配权。但当时办事只靠介绍信,不讲个人情面,即使要与协作单位建立良性互动的关系,也要个人出钱,单位不予报销(当时不允许有业务费)。这就捆住了采购员们的手脚,只好老老实实排队等货。

计划经济的条条框框,对那些中规中矩的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羁绊,让他们一筹莫展,无计可施;而在陈燮中眼里,觉得在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应该还有市场的调节与补充功能。他想,既然他们的陶山商店没有国家的物资供应,那就不属于计划经济的范畴之列,“石灰”与“运输”也就不可能成为计划经济的组成部分。为了撬开这扇似闭似开的窗户,陈燮中决定来一次持久的“战斗”。由于陈燮中经常到应店街乡邮政局打电话,慢慢就认识了邮政局的工作人员张瑛。后来,通过张瑛的介绍又认识了“窑场”的领导阿陆和汽车站的站长陈云清,并在当地的农村旅馆住了下来,大家吃住在一起,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陈燮中一有空还会到这两位领导的家里去帮忙,不是劈柴,就是担水扫院子。这样一来二去,日子长了,站长对陈燮中有了深入的了解,也确实被他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打动了。于是,站长痛快地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机会。使他的业务量迅速翻番,由原来的每个星期一两车,直至每一天能够保证安排三四车。这一成果真让师傅何焕文刮目相看。从此以后,何师傅彻底放手,陈燮中开始独闯“天下”。

有了“运输”的支持,又有“石灰窑场”货源的保障,陈燮中在采购员队伍中很快成了炙手可热的新星,一些找不到车的采购员只好把他们的“指标”让出来,任由陈燮中作再分配。然而,陈燮中考虑的并非如何急于分配资源,而是能够找到一条更加经济、更加便捷的运输通道来赚更多的钱。

石灰的价格,除了石灰本身的成本外,主要是运输成本和人工转运成本。原来陶山商店从诸暨应店街将石灰运来后在泗门汽车路旁卸货,然后再用人力车拉到商店的仓库,验收入库以后再出售。后来,陈燮中改用了直接供货的方式,只要用户交了订金,就可以按照他们提供的时间和地点,送货上门,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运营环节,还大大提高了效率,又节省了运输的周转费用。

为了提高效率,陈燮中甚至想到了火车。因为诸暨是通火车的,虽然慈溪不通火车,但离余姚不远,货可以运到余姚火车站,余姚离泗门只有20公里,那就成了短途运输。即使不用汽车,用人工、手拉车也可以解决。当然,这一想法前人不是没有想过,却真没有人实践过。原因很简单,火车车皮量大,小本生意的陶山商店吃不消。况且火车车皮又是国家统筹调度的战略物资,弄一个车皮指标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更吃不消。所以,长期以来没人敢想也没人敢做。

后来,陈燮中谋划了一个好办法,并付诸了实施。他邀请了余姚、慈溪两县各大区的陶山商店进行通力协作,由他去诸暨集中运货,各商店在余姚火车站实地分配。这样,既解决了货源问题,也解决了运输问题。更有现实意义的是,节约了人力资源,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单位利润率。

陈燮中在泗门陶山商店工作了将近一年,没有固定工资。许多时间在外拼搏,风里来雨里去,也没有给任何经济补贴。然而,他为店里打开了一扇致富的大门,还创造了那么多的利润,可是不争的事实。职工们有目共睹,都建议为他庆功,单位领导觉得在理,鉴于他对陶山商店的实际贡献,经集体讨论一次性给予他一笔当时看来很可观的报酬。

陈燮中把自己青少年时赚钱买的三五牌台钟保留至今

这大概就是陈燮中人生路上掘到的第一桶“金”吧。他用这些钱给母亲买了一台缝纫机,一个“三五牌”台钟,为弟弟买了一只收音机,同时还为自己置办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为此多少年过去了,他至今还津津乐道。

1968年6月,陈燮中离开陶山商店,到他哥哥陈羽中的五金机械厂里去打工。因为从小受教于“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和领导阶级这一观念,工人的身份对陈燮中来说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产业工人是他远大的奋斗目标。陈羽中是陈燮中的大哥,是当时家中唯一参加工作的兄弟,他所供职的单位是当时慈溪很有名气的泗门镇五金机械加工厂,是一家实力雄厚的县办企业。陈羽中在厂里是负责技术和生产的副厂长,曾荣获过县模具比赛第一名,在厂里有一定的话语权。陈燮中想到哥哥的厂里去见习学工,那只要大哥一句话的事情。

陈燮中进厂后,陈羽中让弟弟从保养机床做起,叫他每天擦洗车床,给车床添加润滑油。然后整理工具,清点数量,归纳摆放。目的是让陈燮中尽快熟悉机床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尽快掌握生产工具的种类,熟悉它们的名称和使用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陈羽中又叫弟弟去磨刀具。磨刀具是一种需要非常细心、耐心,并对技术要求很高的活,目的是让他了解刀具对产品加工的关键作用和重要地位。陈燮中十分明白哥哥的用意,只要哥哥交代的,任何工作都做得非常仔细。三个月后,陈燮中不仅能够完整地记住种类繁多的机械工具,而且对测量用具和车刀刀具的运用,对车床的正常运转和操作程序都已了然于胸。

半年后,陈燮中已完全能够独立地操作每一台车床,俨然成为一名合格的车工。看着陈燮中的进步,哥哥陈羽中心里也十分高兴。

陈燮中当时只是一名见习学徒,没有工资,也没有什么报酬,他在厂里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学好技术,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完成从学生到工人的过渡。

陈燮中曾经与哥哥陈羽中一起创办过冲件厂的西厢房

哥哥陈羽中初中毕业就参加工作,在机械行业已经摸爬滚打了七八年,对家乡周边的经济状况和走向有深入的了解。他看到江浙一带的乡镇企业很多,绝大多数为手工操作的集约型加工企业,是作为国营企业有效补充形式存在的,而乡镇企业又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国家不仅允许,还鼓励发展。当时,余姚、慈溪两县各乡镇创办的家庭作坊式的石棉加工厂多如牛毛,用于加工石棉的滚动刺条需求量很大,而且这种滚动刺条不但易损,而且还需要远在上海的厂家供货。

哥哥陈羽中看到了这是一个商机,就建议陈燮中回家办厂生产滚动刺条。他们在自己的家里腾空了一间西厢房,置办了一台冲床,由陈燮中负责生产,陈羽中负责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和供销业务联系。

由于哥哥陈羽中的工艺技术高超,陈燮中生产的产品质量过硬,严守信誉,他们生产的滚筒刺条质量达到并超过了上海的同类产品,获得了当地许多用户的高度评价。因此,向他们订货的单位越来越多。

陈燮中又一次获得高额回报。他说,其实在任何时期、任何复杂的环境下,“商机”永远是存在的。只要有洞察事物本质的敏锐的目光,及时捕捉到信息,经过去伪存真的分析过滤,“商机”很容易变成财富。陈燮中的哥哥陈羽中在当地是最早成立私营企业的开拓者之一,为此,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他哥哥以走“发家致富的资本主义道路”而受到了冲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