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宫观制度的基本确立

宫观制度的基本确立

时间:2022-08-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宫观制度的基本确立最初的道馆馆舍设于修道者所居山洞的旁边,意在远离喧嚣的尘世,专心致志修道成真。那些不称为道观的名曰宫,实则是规模较大的道观。宫观制度在南朝时基本确立之后,其建筑的布局便渐趋程式化。另一个特点则是天尊殿成了宫观的建筑中心。这是道教宫观建筑上的一个重大发展。把女冠居住的宫观从整个道教宫观中分别出来,是为了同中求异,更好地把握女冠的特色。

宫观制度的基本确立

最初的道馆馆舍设于修道者所居山洞的旁边,意在远离喧嚣的尘世,专心致志修道成真。东晋许迈曾“立精舍于悬霤,而往来茅岭之洞室,放绝世务,以寻仙馆”(《晋书·许迈传》)。许翙“居雷平山下,修业精勤,常早游洞室,不欲久停人世……即居方隅山洞方园馆中”(《真诰》)卷20)。直到南朝宋明帝刘彧(465——472年在位)在京师为陆修静建立崇虚馆,道馆才不仅构筑于山野,也在都邑之中出现。陆修静“时汐江南,尤嗜匡阜之胜概。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爰构精庐于白云峰下。泰始三年(467年),明帝复加诏命,使刺史王景文敦劝,不得已而就焉。……先生既至阙,帝设崇虚馆通仙台以待之”(《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陆修静……明帝时招至建业,立崇虚馆以居之……”(《九江府志》)。

至于道观之名,最早出现于北朝。当时有终南山的楼观和北周宇文氏治下的通道观、玄都观等。起初馆、观互不相扰,共存过一段时间,至唐代,人们方始以观字取代馆字。唐以后,人们辄改馆为观字,男女道士的修道之处大多称为道观了。那些不称为道观的名曰宫,实则是规模较大的道观。

宫观制度在南朝时基本确立之后,其建筑的布局便渐趋程式化。这个过程,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道教建筑最初的模式就是靖和治。靖室是入道之民每家必建的处所。所谓靖室,一曰茅屋,二曰方溜室,三曰环堵。制屋之法,用四柱三桁二梁,取同种材。屋东西首长一丈九尺,成中一丈二尺,二头各余三尺,后溜余三尺五寸,前南溜余三尺,栋去地九尺六寸,二边桁去地七尺二寸。东南开户高六尺五寸,广二尺四寸。用材为户扇,务令茂密,无使有隙。南面开牖,名曰通光,长一尺七寸,高一尺五寸。在室中坐,令平眉。中有板床,高一尺二寸,长九尺六寸,广六尺五寸。荐席随时寒暑,又随月建,周旋转首。壁墙泥令一尺厚,好摩治之。此法在名山大泽无人之野,不宜人间。入室春秋四时,皆有法。这样的靖室为山居道士所居,与《陆先生道门科略》中所记道民居住的靖室略有差别。治的建筑布局,分天师治与师家治两大类。天师治的情形,《太真科》上已有详论。其建筑风格是:主要建筑放在南北中轴线上,东西两侧为马道,从南往北为祭酒舍,崇虚堂正中央二层楼建筑为崇玄台,是治的中心。这样的建筑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简朴的修道祀神的布局。至于师家之治,要简单得多。《玄都律》称:“……小治广八尺,长一丈;中治广一丈二尺,长一丈四尺;大治广一丈六尺,长一丈八尺。而户向东,炉案中央。”

经历了靖和治的阶段后,道教建筑进入了以天尊殿为中心营造的时期。此时宫观的“布设方所备有轨制,凡有六种:一者山门,二者城郭,三者宫掖,四者村落,五者孤迥,六者依人。皆须帝王营护,宰臣创修,度道士女冠住持供养,最进善之先首不可思议者也”(《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置观品》)。宫观里面“造天尊殿、天尊讲经堂、说法院、经楼、钟阁、师房、斋堂、斋厨、写经房、浴堂、受道院、精思院。还设有导真台、炼气台、祈真台、吸景台、散华台、望仙台、承露台、九清台、游仙阁、凝灵阁、乘云阁、飞鸾阁、延灵阁、迎风阁、九仙楼、延真楼、午风楼、逍遥楼、九真楼、焚香楼、静念楼等供道士女冠翘想云衢,腾诚星路,游心方外,送目寰中,冀八景俯临十仙”。“凡观门左右皆别开车马牛驴出入门,不得于正门来往”,并设有净人坊、俗客房、碾硙房、骡马房、车牛房、烧香坊、升避房。同时还经营药圃、果园、名木、奇草、清地、芳花等等。总之,当时的道典不仅对道教建筑的布局、用途、禁忌及附属走廊、轩廊、门楼、门屋等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和叙述,而且强调宫观修筑的“大小、宽窄、壮丽、质朴,各任力所营,依时取便,任其所宜”。可见其时宫观建筑无论在规模还是在布局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规模宏大、设施齐全是第二阶段道教建筑的一大特色。另一个特点则是天尊殿成了宫观的建筑中心。在宫观里,处在南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从南往北有观门、坛、天尊殿、讲经堂等,和二十四治中轴线上的建筑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二十四治的建筑中心崇虚堂、崇玄台被天尊殿取代了。东西两厢还增加了不少院、房、楼、阁,光单独设立的别院就有7处之多,另有12处台、阁、楼、堂供道士、女冠寻真炼气、焚香静念。这是道教宫观建筑上的一个重大发展。

黄庭胜境

道教建筑的第三个阶段是以三清殿为中心布局的时期。以三清殿作为道教建筑中心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尚且难遽下定论,但迟至宋代,这种建筑格局已基本成为定式。“元妙现在江宁府治东南四里……宋开宝(968——976年)中,创三清殿。”(《古今图书集成》)四川成都府之玉局观,“东西广七十七步,南北长七十五步,中建三清殿七间,东厢三官堂、镇楼、玉局祠室,西厢九曜堂、太宗皇帝御书楼,并斋、厅、厨、库、门屋、周回廊宇共一百三十五间”(《修玉局观记》)。京都天长观,“前三门,榜曰十方大天长观,中三门曰玉虚之门,设虚皇醮坛三级。中大殿曰玉虚以奉三清,次有阁曰通明以奉昊天上帝,次有殿曰延庆以奉元辰众象……”(《宫观碑志·中都十方大天长观重修碑》)。之后各朝的道教建筑均以三清殿作为主体布局,主宾的位置十分明确。故而元代的《天坛十方大紫微宫懿旨及结瓦殿记》称:“凡修建宫观者,必先构三清巨殿,然后及于四帝二后,其次三界诸真,各以尊卑而侍卫,方能朝礼圆全,无慊于焚修夤奉之心。”

从总体上说,道教建筑在结构、布局上没有道士的与女冠的之分。不过因为毕竟在客观上有着性别的差异,出家人在大同的基础上也存在着小异。把女冠居住的宫观从整个道教宫观中分别出来,是为了同中求异,更好地把握女冠的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