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神童”的陨落

“神童”的陨落

时间:2022-08-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了三位红透大江南北的“神童”:宁铂、谢彦波和干政。然而,二十年后,昔日大名鼎鼎的三大“神童”,却是以宁铂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的“不幸”消息公之于世。其实,在早期就有教育学家指出,智力超群让这些“神童”较早地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从宁铂、谢彦波、干政这些“神童”一个个最终走上“泯然众人”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

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了三位红透大江南北的“神童”:宁铂、谢彦波和干政。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至今许多同龄人提到他们那时的“神童的故事”,仍记忆犹新。当时,很多渴望成才的青少年,很多望子成龙的父母,都被他们少年早慧的事迹深深吸引着,他们成了全国亿万家庭教育孩子学习的楷模,整个国家和人民都寄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世界一流的大科学家。当时,更有媒体把当时这三个全国最著名的“神童”,赞誉为“中国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特别是有当年“中国第一神童”之称的宁铂,2岁半时就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然而,二十年后,昔日大名鼎鼎的三大“神童”,却是以宁铂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的“不幸”消息公之于世。

时光真是无情,当年名扬全国,影响一代人的三大“神童”宁铂、谢彦波和干政,如今“泯然众人矣”的人生历程,再一次演绎了一幕现代版的《伤仲永》,开始和结局都更加启人深思。其实,在早期就有教育学家指出,智力超群让这些“神童”较早地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但起跑快并不意味着就能跑远,人生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马拉松赛,智力超常并不代表着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成功。回头看看那些真正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如爱因斯坦、鲁迅等,早年并没有什么超常表现,成名其实很晚。也就是说,智商只是影响人们发展的变量之一,与成功并不具有绝对的必然关系。真正伴随一个人终身,从而支撑其事业和生活成功的则是兴趣、信心、情感、个性,以及坚忍不拔等非智力因素。

20世纪80年代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童,往往是说他们的智商比一般人要高,但是,一个人与他人共处的能力以及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情绪智力,决定了能否将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实现。而由功利教育和应试教育合力制造出的“神童”,却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的滋养,缺少特定的人文关怀,神童们的智力水平也许远远超出了其生理年龄,但心理发育远没有得到任何社会生存环境的锻炼;加上他们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过度关注和褒奖,人为地掐断了其正常地从少儿到青年的成长规律与周期,一帆风顺地在人工“温室”里长大,后天形成的性格上的弱点,决定了昔日的神童今天“败走麦城”。

从宁铂、谢彦波、干政这些“神童”一个个最终走上“泯然众人”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反倒是那些当年不被关注、默默无闻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经过多年的摔打磨炼,以踏实的脚步、惊人的勤奋、顽强的意志最终取得很大的成功。

但是,多年来由于人们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即把智力因素看做是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于是家长、学校和社会普遍重视青少年智力的开发,而没有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单纯为了学习而学习,忽视了青少年个性、情感和意志力等能力的培养。根据有关报导,有许多教师在面对学生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就鼓励家长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智商测试。因而,带孩子到医院测智商的人络绎不绝,但是结果显示,老师眼中这些所谓的“差生”,真正处于边缘智力或是精神发育迟缓的不到百分之一,即被测智商的孩子极少智力低下。那么,我们培养人的教育,究竟应该注重什么?究竟应该培养什么?什么是它的终极目标和理念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