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悟感恩心

三悟感恩心

时间:2022-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林发荣常怀感恩之心,是人生的必修课。千百年过去了,报恩寺已经不复存在,但报恩塔至今仍然矗立在恩江河畔,成为了故乡人民教育后人勿忘“知恩图报”美德的醒世碑。从小到大,我就被家人教导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做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在我的记忆中,关于“感恩”二字,印象最深的感悟有三次。有关“感恩”的第三次深刻印象,出现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二个年头。

□林发荣

常怀感恩之心,是人生的必修课。我的老家吉安市永丰县,就是一块充满着感恩情结的土地。

老家的县城所在地叫恩江镇,全县人民的母亲河叫恩江河,河畔有一座古塔叫做报恩寺塔。这些名字都源于一段感人的报恩佳话。相传在汉朝时,有一个叫欧宝的人,父亲过后葬在乡里,他就在墓旁结庐而栖,素衣麻服为父亲守墓。有一天,一位乡亲在附近丛林中打猎,赶出了一只怀孕的母老虎,母老虎逃到墓前,向欧宝连连点头,像是在求救,随后又窜进他的茅庐里。但欧宝并没有驱逐,也没有叫喊,而是随手把一件丧服盖在母虎身上,将它隐蔽起来。猎人追来后问他有没有看见一只老虎,欧宝随手向西边一指说:“老虎朝那边逃跑了。”猎人信以为真,朝欧宝指的方向追赶过去,母虎得以脱险,重返森林。3天后,母虎衔来一只白鹿放在墓前,报答欧宝的搭救之恩,欧宝会意,用江水烹了鹿肉,供奉在墓前祭祀父亲。后来,这件事被传为美谈,人们便把墓前的河流唤做报恩江,把欧宝结庐的地方唤做报恩里,即现在的恩江镇。唐朝天宝年间,中书侍郎徐全在报恩里为母守墓,将旧庐改建为报恩寺。明洪武二年,徐氏后裔又在寺院的右侧建造了一座报恩塔。千百年过去了,报恩寺已经不复存在,但报恩塔至今仍然矗立在恩江河畔,成为了故乡人民教育后人勿忘“知恩图报”美德的醒世碑。

故乡的恩情文化,深深地影响了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从小到大,我就被家人教导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做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在我的记忆中,关于“感恩”二字,印象最深的感悟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我上小学五年级那年。父亲在一次骑摩托车回家的途中不幸出了车祸,会车时不慎连人带车开到了马路边的泥沟里。由于当时天色已黑,过往的行人很少,父亲在泥沟里半昏迷了半个多小时都没人发现,情况十分危急。万幸的是,同样在此时往家中赶的一位同村人正好从那里经过。他看见了泥沟里的摩托车灯光后,意识到可能有人出车祸了,于是毫不犹豫地停下车来,摸着黑下到泥沟里找到了半昏迷中的父亲,并及时叫来了救护车将父亲送到医院,还帮忙垫付了医药费,而且一直陪伴在父亲身旁,直到母亲带着我们赶到。据父亲醒来后回忆,当时的他非常虚弱,身体一点都不能动弹,心里被恐惧和绝望所填满,脑海中想到的是死亡,是可怜的亲人。而这位恩人的脚步声以及呼喊声,像一道射向黑暗里的光芒,瞬间点亮了绝望中的自己。父亲还激动地对我说,这真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啊,我们一定要永远铭记恩人的大恩大德,一定要好好报答。父亲康复后,专程带着我们一家四口到这位恩人家里拜访谢恩。恩人热情地招待了我们,但无论如何都不肯接受父亲递上的感恩金。他说,这是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善心,无论谁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施予援助之手的。母亲也多次激动得流眼泪,嘴里不停地说着感恩的话。在这之后的每一年,父亲放假回到家乡后,都会带着我们一家去恩人家拜访,买一些礼品给这位恩人,并尽可能地在能够帮助他们的时候施予援助之手。我们两家结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父亲的执着行动,让“知恩图报”四个字深深地印进了我的脑海里,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激励着我将之践行。

第二次是在我上初三的时候。有一天我和同桌因为一点小事而吵架,年少气盛的两个人互相不服软。听着越来越刺耳的辱骂声、威胁声,最终我的理智完全被仇恨的怒火所吞噬,直接操起一条凳子就把人家的头砸了个窟窿。看着同桌鲜血直流,当时我的心里虽然也有一丝慌张,但更多的是充满着一股复仇的快感。不久,我和同桌及双方家长都被班主任叫到了办公室调解。此时,我仍然显出一副不服气的姿态,气嗷嗷地站在一边,和他们保持距离。而父亲却一个劲不停地向班主任和同桌的家长道歉,说是自己的错,回去一定会好好把儿子教育一番。但同桌的家长始终不依不饶,一直盛气凌人地对着父亲指指骂骂,咄咄逼人。看着父亲这么被人欺负,我内心的怒火一下子又被挑了起来,正要冲过去和同桌的家长理论时,我的脸突然火辣辣地挨了一记巴掌。父亲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扇了我的耳光。我满腹委屈地跑出了班主任办公室,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父亲要这么“窝囊”。那天,我一个人在村前的田野间晃荡,内心的委屈无人诉说,很晚都没有回家。空旷的田野,满天的星星,依稀的万家灯火和远处传来的犬吠鸡鸣。就在那么一瞬间,我心寒地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多余的人,没有一处可容我的地方,没有一个可以理解我的人,只有夜风徐徐拂着我受伤的心灵……正在我独自簌簌流泪时,耳旁传来了父亲、母亲和妹妹呼喊我的声音,那声音沙哑、焦急、疲惫,而我却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亲切和温暖,我顾不得擦干眼角的泪水,向着声音传来的方向飞奔而去。

没有离家出走过的人,不会如此深切地体会到家的温暖;没有被仇恨灼伤过的人,不会如此深刻地认识到“感恩”的内涵。父亲对我说,你最大的敌人,往往是助你不断成长的最大动力。所以我们要珍惜对手,得饶人处且饶人。父亲面对愤怒,面对仇恨,面对不公时的豁达,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向有恩于自己的人感恩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但难以做到而且现代人更要努力学会的是如何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中的委屈,对待侵蚀心智的怒火,甚至对待迫害自己的敌人。

有关“感恩”的第三次深刻印象,出现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二个年头。那一年奶奶到南昌来看我,中午我带奶奶一起去街上吃饭。奶奶是节俭惯了的人,一路上不停地和我说千万不要找太贵的地方吃。本来我准备带奶奶去一家当地的特色餐厅好好享用一番,但终究拗不过她老人家,我们找了一家快餐店。快餐10块钱一份,两荤一素。在省会城市这快餐应该算是物美价廉了,但奶奶还是像吃金子、吃钞票样的,一个劲地抱怨我乱花钱,“贵得死,又不好吃,浪费钱,刚刚应该在路边随便买个饼吃就好”。我一边心疼老人家吃了一辈子苦,到了老年还舍不得享福,生怕给子孙添负担,一边开玩笑地嘲笑她是“葛朗台”。奶奶是个没有读过书的人,没什么文化,当然不知道什么叫“葛朗台”。没等她问,我就主动解释了“葛朗台”的意思。奶奶听后只是笑着说:“守财好,守财好!你们年轻人是不晓得生活的艰难,花钱大手大脚的。当年如果不是我和你爷爷一分钱掰作两半花,怎么把你爸爸和姑姑那一群人养大?怎么熬得过那几年灾荒?”我被奶奶说得哑口无言。

吃完饭后,我们刚从餐厅出来,就在大门口遇到了一个乞丐。乞丐一看到我们,不住地把手里的碗往我们面前一抖一抖,碗里的几个硬币哐当作响。在这个城市见惯了行乞骗子的我,瞧都不瞧他一眼就准备拉着奶奶赶紧走人。可这时奶奶一边死死拽着我的手不肯走,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币给了那个乞丐。我一看,是一张10块的!刚才还因为一顿10块钱的午饭而斤斤计较的奶奶,怎么这会出手这么阔绰了?我顿时被奶奶的举动惊呆了,连忙不住地向奶奶解释说:“现在的骗子都是有钱得很呢!他们就是靠骗取你们这些人的同情心赚钱,比我们都有钱多了。”我极力劝阻奶奶不要给他钱。可是奶奶根本不听我的劝告,给完钱后拉着我就走。走远了后,奶奶才略有感慨地对我说:“你不知道,看到他我就想起了你老爷爷。那时候闹饥荒,我和你爷爷带了7个孩子。家里穷得叮当响,锅都生了锈,最小的孩子被活活饿死,其他几个也都饿得皮包骨了。你老爷爷很难过,瞒着我们离家出走了一个礼拜。回来的时候,不晓得怎么头上肿了好大一个包,还带回来一小袋米。你爷爷问这米和头上的包是怎么来的。你老爷爷怎么都不说,还骗我们说米是在路上捡到的,包是不小心摔的。我们当然不信。后来听隔壁村的人说才晓得,他在外面作了一个礼拜的乞丐,讨了一个礼拜的饭。人家给一点你老爷爷就给磕一个头,回来的时候头都磕破了、磕肿了……”说到这里,奶奶的声音微微颤抖起来,我的鼻子也一阵酸酸的。“所以我实在看着那个讨饭的人好可怜,十块钱我们吃一顿就没了,给他的话可以吃好几天,反正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应该感恩祖上的阴德。”

奶奶的一席话和她的举动,让我的脸上火辣辣地,羞愧无言。

或许奶奶不知道,她的这些话,她的这种举动,让我感悟出“感恩”的另一种方式是以恩报恩,以恩情传递恩情。虽然我们已找不到当年给过老爷爷米的那些人,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成为给“米”的人,这就是最好的感恩。

在我二十多年的人生当中,出现过许多对我恩重如山的人,有养育过我的家人、教育过我的老师、培养过我的领导、帮助过我的朋友、磨练过我的对手。他们从没有想到过要我报恩,这种恩情也回报不完。但我会将他们的恩情永远铭记于心,用自己的行动努力回报他们,并在将来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把这份感恩心源源不断地传递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