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会要讲普通话

开会要讲普通话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开会要讲普通话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校曾经面临一场人力资源的危机。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学说普通话的热情更加高涨了。某部门负责人一开口,一口标准的上海话,我忙提醒:“请讲普通话。”就这样时常提醒提醒,大家讲普通话的意识明显增强了。只要一遇到开会,不管与会者是否上海人,大家都会讲普通话。

(三)开会要讲普通话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校曾经面临一场人力资源的危机。当时我叫学校的人力资源部门做过一个统计,发现从人力资源的发展情况来分析,我校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均呈现老龄化趋势。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将有大批教职工到龄退休,教职工数每年都将以二三十人的速度递减。按照学校当时300个教职工的规模,如果不补充新鲜血液,十年后学校的教职工总数将在50人以下。到那时,学校是否存在也是个问题了。怎么办?唯有未雨绸缪,加快人才引进的速度。

2001年起,学校每年引进十几名人才。不仅引进人才,而且对人才的学历职称都有要求。大部分引进的人才都有硕士以上学位、高级职称,而且大部分都是从外地引进的高级人才。十年下来,学校引进的高级人才达到百余人,其中外地高级知识分子占到70%以上。这就带来了一个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就是开会的时候要讲普通话。

普通话对70后出生的上海人来说,不是问题,但是对这之前出生的人来说,就不是小问题了。以前我在局机关工作的时候,开会都讲上海话,念稿子也用上海话,到企业开展工作更是如此。1996年我到学校工作时,由于学校中老年职工居多,青年教师少,学生都是上海人,学校的大语境还是上海话,所以开大会小会也仍然都讲上海话,有的老师上课也讲上海话,反正大家都听得懂,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但是从2001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天,学校开教工大会。我在台上读文件。我说的是普通话,因为我有这种意识——我们是教育单位,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母语,我们要求学生讲普通话,我们自己不讲是不行的。等我读好文件开始讲话时,我那根上海话的神经就不由自主地跳出来,指挥我讲上海话。这就是习惯,说着说着就会说到上海话上去了。会议结束后,学校新引进的一名外地高级讲师王老师拦住我说:“鲍校长,我能给您提个小小的意见吗?”我说:“王老师,你说。”王老师温言说道:“鲍校长,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希望您开会的时候能讲普通话,否则,您讲的话我都听不懂……”我突然意识到这是我的失误,连忙向王老师道歉:“对不起,王老师,我一时说顺了嘴,是我不好,下次我一定注意。”是的,学校的外地教师越来越多,学校的一切公开活动都必须讲普通话。

为此,校务会议专门讨论了这件事情。时值普通话等级证书考试刚刚出炉,会议要求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都必须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并将之作为上岗的否决性指标;对50岁以上的教师,要求上课的时候尽量讲普通话;对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要求公开场合都讲普通话。

既然对下提了这方面要求,那我自己要身先垂范,在学校里时时处处要注意讲普通话。我知道我自己的普通话不太好,经常说着说着就会绕到上海话上去,于是每次晚上看新闻的时候,我就很注意地听新闻播音员的普通话,有时候也跟着说两句;每次上台讲话的时候,我总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念上几遍,有些字普通话吃不准的,我就去问办公室的小王。天长日久,我的普通话长进不少。又有一次开教师大会,会议结束后,我走下台,正好遇到一群老师,我看了看,其中大部分是外地老师,上次给我提意见的王老师也在其中。我就用普通话问老师们:“我现在讲话大家还听得懂吗?”“说得可好了,鲍校长。”王老师操着一口东北普通话回答,其他的外地老师也都随声附和。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学说普通话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我不仅自己学着说,还随时提醒那些说上海话的老师在公开场合说普通话。有一次开中层干部会议,其中有一项议题是指定部门汇报工作。某部门负责人一开口,一口标准的上海话,我忙提醒:“请讲普通话。”就这样时常提醒提醒,大家讲普通话的意识明显增强了。只要一遇到开会,不管与会者是否上海人,大家都会讲普通话。

一个人的领导力往往体现在细枝末节中。这件事情看来是小事,其实以小见大,考验我们做领导的能否真正尊重与关怀每一个员工。我们的员工要求并不过分,无非是领导对他们的尊重与关怀,哪怕是一丝一毫,他们就会很满足。因此,做领导的千万不能忽视小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