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陈 微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发展的积淀,不仅为中国人也为世界所倾倒。学习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精华,对我们每一个在座的同学,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将来步入社会大课堂的,都是十分有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主要是积淀在儒教、道教和佛教三大教义之中。在人生智慧问题上,各个学派各有自己的主张。

陈 微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发展的积淀,不仅为中国人也为世界所倾倒。学习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精华,对我们每一个在座的同学,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将来步入社会大课堂的,都是十分有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主要是积淀在儒教、道教和佛教三大教义之中。在人生智慧问题上,各个学派各有自己的主张。佛家强调道德的力量,道家强调自然的法则,儒家则归结为觉悟的能力。三大教义虽然不同,但是可以归为六大原则。这六大原则就是人性本善原则、人我合一原则、道义唯上原则、以礼治欲原则、尚无原则、德性不朽原则。对这六大原则,倘若我们能感悟其真谛,做到兼收并蓄,将上述智慧充实于自己的人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会是十分有益的。

一、儒家主张的人生智慧

(一)德性立身——正德

大家来听这个讲座肯定在想人生智慧是什么,其实人生智慧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当你面对人生,面对事物的时候,你拥有怎样的判断力,你拥有什么角度的思维力,这就是我们讲的智慧。这些智慧在儒、道、佛思想中,有什么具体体现?儒家崇尚的人生智慧可以体现为三个方面:德性立身、忠恕之道、诚信无欺。

首先讲德性立身。儒家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所以有一句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何“德治”,有德便能安身立命,能通达天道。

古代鲁国有一个非常有权势的人,叫季康子,他曾经问孔子:“怎么为政?”孔子答:“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说:“政”就是“正”的意思,做事情做的端端正正,你的部下怎么敢不正呢?这就是为政之道。在孔子看来,“正”就是德,是能够安身立命、兴国安邦的大德。“正”究竟是指什么?

有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路做了蒲县的县宰,过了三年,孔子带着其他弟子正好路过,就去看他。

(1)孔子进了县境,四下一看,就说:子路这个人做得不错啊;

(2)孔子进了县城,四下一看,又说:子路这个人做得不错啊;

(3)孔子进了县衙门,四下一看,又说:看来子路这个人做得不错啊。

弟子子贡感到很奇怪,问:“老师啊,你到现在还没有见到子路,一路上已经夸他三遍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孔子说:“我们一进入县境,就发现两边的田地耕种得整整齐齐,沟渠挖得很深,道路非常通畅,这说明,子路谦恭有礼,能调动百姓,所以大家才会尽心竭力,这个就是所谓的‘待之以谦,报之以恭’。”

“再往里走,进了县城,房屋整整齐齐,没有破败,街道干净,树木茂密,说明子路待人诚信,为人宽恕,所以民风淳朴,这个就叫‘待之以诚,报之以忠’。

“进入县衙,里面居然很清闲,没有人来告状,说明子路明察事理,做事果断公正,把诉讼案件都处理完了,所以就没有人在这里闹事打官司。这个就叫‘待之以正,报之以宁’。我夸他三遍,不为过吧?”

故事说明了两个道理:第一,做人要有德性,比如谦恭、诚信、宽恕、明察、公正等,有德将能立身;第二,真正的德性不是体现在口头上,而是表现在行动上,你这样做了,会影响别人,别人也跟着你学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为什么人们希望做一个有德之人?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德性将能调动人的感恩之心、向善之心。

苏东坡退水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苏东坡从密州调到徐州做太守,有一次碰到一场非常大的洪水,洪水泛滥,城外曹村决堤,城内富人出逃,百姓慌乱,苏东坡就带自己的家眷走堤坝上,坐在堤坝尽头,非常镇定地说:你们回去吧!有我在,洪水不会来。大家看太守如此镇定,情绪也就稳定了下来。苏东坡到禁军驻地,请士兵去筑堤护城(宋朝,禁军由皇帝指挥,地方官员无权调动),士兵看太守不辞辛苦,抗洪一线,深受感动,参与筑堤,保住了徐州城。

故事虽然体现了孔子的“德政”思想——用道德的理论去治理国家,官吏富有爱心,人民富有精神;也体现了“德性立身”思想的智慧——用道德理想约束自己,人有耻有格。道德人格是一种魅力,当人能体现出为人善良、对人谦恭、行为节俭、洞悉事理的人格光芒时,还用求人吗?不用求人,人性自然会被你吸引,被你温暖,在地球上,人与人的关系永远最密不可分的,人性的温暖、和谐,将聚集起世间最大的力量,通达天道,完成大业。所以,德性是一种大智慧,中国称之为“天道”,西方称之为“法则”。

(二)忠恕之道——用心做事,善待他人

儒家的“忠恕”之道可以理解为,对自己,忠诚于自己,经常对自己提些问题,并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对他人,宽恕于他人,善待他人,也就是将心比心,自己和他人作换位思考,这样的人就会变得宽容了。

我们如何做到呢?

第一,忠,即用内心的善意、良知去做事做人,正确自己的心灵坐标。

有一个“买花”的故事。

小花店要聘1个卖花的营业员,来了3个:第1个,学园艺的,了解专业知识;第2个,在花店做过,有实践经验;第3个,从无经验,在家待业。店主都留下,看3个人如何卖花。

第1个:来客人,就问,送谁(长辈?同学朋友?恋人?)她能解释花语,代表什么,花的组合语言,用专业去做,客人喜欢,业绩不错。

第2个:卖过花,利润、收入等算得很精细,比如:花卉搬运会折断,她用牙签把断花接好,节约成本,成活率高,特别漂亮,客户满意。

第3个,不懂花语,没有经验,但清纯善良,店里有许多残花败朵,送给老人、孩子,笑着说:“送人鲜花,手有余香”,客户感动,都来买花。

一周后,店主决定3个女孩都留下,认为三个人都很“忠”。故事说明,用心做事,也就是将良知放在心中做事,乃之为忠诚,“中心为忠”,这是人性的真正魅力。

第二,“恕”,即理解和宽容,要调整自己的认知,理解他人的处境,感受他人的心境,将心比心,这就找到自己与他人相处的途径。

有两个故事也说明了这一点。

第一个买鞋的故事。过年了,一个人要去买一双新鞋,这个人是完美主义者。他挑到东挑到西,不是嫌款式不好,就是嫌价格不对,或是嫌鞋的尺码大小不适,挑了整整一天,最后还是没有买到,郁闷回家。路上看到一个坐轮椅的人,心想,他脚都没有了,自然没有鞋挑,相比较他没脚没办法挑鞋,今生有鞋挑,总归是可以挑到适合自己的鞋,是幸福的事情,何必挑剔,应该满足了。

这就是“恕”。做到“恕”,首先转变看事物的态度,放弃那种跟自己的无谓的较劲,对他人要宽恕,宽容,要明白自己的心,接纳自己、善待已心,就能理解别人、包容别人,这样的人是富有的,博大的,“有容乃大”。

第二个乞丐的故事。有一个人在路口遇到了乞丐,这个人想给钱,但是翻遍了口袋,发现没有钱,感到非常尴尬,就对乞丐说:“兄弟啊,对不起,我今天没带钱,本来是想给你的。”乞丐非常真诚地对他说:“不用给了,你一声兄弟比钱要珍贵。”

故事说明,自己想要什么,就要给别人什么。大家都希望得到肯定,希望别人给予自己关怀,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你希望得到什么,就要满足别人什么,反过来你也能得到别人的满足,得到人间之情,这就是恕道——转变自我、理解人性,将心比心、给予别人。

做到“恕道”,有时候在于一念之差。

有一个老僧打坐的故事:一个武士进来讨教天堂地狱问题,口气无礼,老僧不搭理,武士拿出武器准备打老僧,僧说“明白吗,这就是地狱”,武士有所悟,突然停住手,僧说“知道吗,这就是天堂”。天堂和地狱在哪里,就是你的心,如果用宽恕之心表达,行走在世间,就会有更多天堂的日子,反之,如果怨恨、苛刻,那就很难亲近天堂了。所以,这“一念”,就差在对人、对事时,用什么方式去表达。孔子曾说:忠恕之道,一以贯之。意思就是对人对己都应当用“宽容待之”。

(三)诚信无欺

诚信,是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作为做人的前提和基础,儒家特别强调“信”的原则,孔子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真正的诚信,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诚信是一块试金石,验证着人品的高下。做人有诚信,则不仅能立于社会,也能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

什么叫诚信?我来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是曾参的故事。曾参带着妻子孩子去买菜,看到了菜场里有很多的猪肉,孩子就要买,妻子不肯,便说:我们回去吧!孩子哭,曾参劝导:不哭,回去杀猪给你吃。回到家,曾参真的拿出猪刀准备杀猪。妻子说:不过是安慰孩子罢了,说说而已,怎么当真了呢?曾参说:不能和孩子开玩笑,你说话不算数,孩子虽小但会学,今天你欺骗他,明天他就会不守信用,也会对你失去信任。说完后就去杀猪。俗话说“一诺千金”,说出去的话就要践行,“遵诺言,重信用”,这是中国人追求的人格境界。

第二个是关羽的故事。公元200年,曹操攻破徐州,刘张败逃,关羽被俘,曹操要关羽辅佐自己,但也看出他不会久留,便五日小宴,十日大宴,以诚意相待挽留,再派大将张辽探口风。关羽说:曹公待我恩重如山,但我和刘备有生死之约,忠心不变,我不会留的,但我会报答曹公再走。机会来了,关羽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后,把赏赐、美女都放走,留书告辞。曹操知道,关羽报恩了,非走不可。

这就是诚信的第二个要求:守忠诚。舞台上的关羽永远是红脸忠勇的形象,就是因为他忠于信念,坚守不渝。关羽的道德理念,已经成为一种民族记忆,反映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忠心、诚信的呼唤。

第三个是山羊的故事。有一只山羊,早上起来想吃白菜,就到菜园里去找白菜。因为早上的太阳是斜着的,它将山羊的影子拉得很长。山羊就想:啊!我如此的高大,还要吃这么低矮的白菜干什么?该吃树叶了,就去找山上的树叶。到中午的时候,它终于到了山上,找到了树叶,正中午的太阳将山羊的影子缩得很小,山羊一看,哎呀,我原来如此之小,树叶是够不上的,行了,还是回去吃菜园里的矮白菜,又回去了。到了傍晚,来到菜园,西下的太阳将山羊的影子又拉得很长,山羊想:我又变得很大了,还是回去改吃树叶吧。一天的折腾,山羊一口东西也没吃上。有时候做人很像山羊,一种虚幻的假象,一种外在的诱惑,我们就忘记了自己的真实,以为自己高大了很多,做了很多不合常理的事。

这个说明了真正的诚信在于保恒常。保恒常就是保持内在良知,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保持内在的良知。如何做到保持内心的良知?学生子张问孔子,孔子说了两条“主忠信,徒义,崇德也(《论语·颜渊》)。”第一条“主忠信”,就是做人内心要有些依据,忠诚是重要的做人依据;第二条“徒义”,就是对这些依据可以有所改变,但必须合乎人间道义。保持住这些良知,人就能够依据内心信念办事,如果没有这些恒常德性,失去了内心的判断标准,就会像山羊那样因外界的改变而无所适从了。

一个人可以没有出色的外表,流利的谈吐,但绝对不能没有诚信。诚信,能让你成为一个最受欢迎的交流对象。哪怕是一件小事,都要做到“答应了就要做到”,在与人交往中,许诺不可轻率,言必行,行必果。

总结:儒家看来,智慧就在于你要懂得人性的良知,遵循内心的良知办事,依靠内心恒常的力量,对自己生命、内心信念忠诚守信,然后对他人理解并忠诚守信,这样你就有了洞悉世事、辨析真伪的能力。儒家是把崇德、辨惑放在一起,人能崇德,提高内心的修养,就能提高分辨迷惑的能力,就能安身立命。

以上讲了儒家提倡的第一等级的做人智慧:遵循内心的良知、德性。

儒家认为做人有四个等级的智慧:第一等级是“生而知之者”,内心固有的良知;第二等级是“学而知之者”,学习来的;第三等级是“困而学之”,遇迷惑应急而学;第四等级是“困而不学”,遇难不学而认命。

显然最难的,也是最容易被丢弃的是第一等级的智慧,因为人经常要被外在诱惑而丢掉了内在的良知。对这些错误,孔子给出了四种对策:“毋意、毋必、毋故、毋我”(《论语·子罕》)。就是:不要主观臆断,要真实;不要想当然,要多条思路;不要固执己见,要客观;不要患得患失,要物我两忘。这容易吗?不容易!但是也简单!如何做?就是经常叩问内心,尊重心灵的人性光芒,这是最大的智慧。当“叩心自问”的时候,儒家给了我们一个很有智慧的方法“中庸”,“叩其两端,以执其中”,也就是说,凡事在你眼前时,先问问,怎么是最好的,怎么是最坏的,抓住事情的两个极端,不要过于偏倚,然后统观全局,作出判断。

二、道家提倡的人生智慧

(一)合乎自然之道

综观整部《庄子》,所有理论,所有寓言,其实只有一个奥秘,那就是:合乎自然。庄子称之为大道。那庄子所谓的自然之道是什么呢?

三个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第一个牧羊人和木桶的故事。牧羊人在牧羊的时候,高高举起的鞭子,它肯定打在最后的那只羊身上。所以有一句话叫“视其后者而鞭之”。这个例子映照现代管理学的一个理论,叫“木桶理论”,木桶有许多板,有长,有短,这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板子,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说明:羊群也好,木桶也罢,为人为事,要看清楚最后、最短之处,如果从内心明白“后、短”之处,还需要外在的规则吗?不需要。因此有一句话“成功取决于补短”。人学会补短,这是第一个智慧。

第二个是乌龟和羚羊的故事。羚羊提出来要和乌龟赛跑。在没有赛跑之前,羚羊就沾沾自喜。他想:我不用怎么努力,肯定比过乌龟,但是我要向世人表现漂亮的奔跑技术,所以每天琢磨奔跑技术。赛跑开始,每跑过一个路程,乌龟就在前面说:“我在这儿呢,你快跑。”羚羊感到非常的奇怪,调整奔跑的技术快跑,再过一程,乌龟又说:“我在这儿呢!你快跑。”几次三番下来,羚羊懊恼至极。最后一程了,羚羊想无论如何要用全部技术赶上乌龟,使出了浑身解数快速飞奔,快要冲过终点时,乌龟朝它笑,“我已经到了,你快来吧!”羚羊承认失败了,觉得自己技术不如乌龟。事实上,前一天晚上乌龟在所有经过的点上都布上了同伙,可怜的羚羊败在假象上。

这叫什么?判断力胜过技巧。判断力是一种智慧。如何获得判断力?

让心真正静下来,去思索自然之规则,不慌不忙,才能领悟到事物真谛,作出好的判断。如庄子说“虚无恬淡,乃合天德”。人的生命经常会遇到大喜,也会陷入绝境,任何时候,心浮气躁、迷失性情,就看不出事情真伪,只有依靠静心,才能作出判断,不至于大喜后大悲,大悲后绝望。

不人云我云,领悟内心需要,是做出准确判断的前提。一只小蚂蚁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你不可能成为别人,只有发现内心的需要,才能不被外在诱惑,作出适合自己的判断。

第三个是地质学家的故事。有一群地质学系的学生和教授探险,经历峰回路转,终于探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水晶石。当他们准备返回时才发现所有的洞都一模一样,于是陷入无法返回的困境。教授说,这里恐怕有前人留下的什么印记。果然,他们找到了一处石灰石划的印记。顺着一个一个印记,教授带领学生终于走出绝境。当所有人重见光明而喜极而泣,教授默默拿出来剩下一小段的石灰石,原来所有的印记都是教授来的时候一路留下的。

故事告诫我们,当我们追寻一个个辉煌目标时,当我们获得一个个诱人利益时,往往忘记了风险,我们只顾往前走,到了尽头,结果发现没有任何退路,这个时候才想起,为什么在向前的时候,不给自己退路做一个记号呢?所以人给自己留下一条退路,我们就能获得更大的前进,我们也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迷失自己。“顺利中不忘风险”,是人生不至于迷失的生存智慧。

以上三点,其实都是庄子所谓的“合乎自然之大道”,大道无非是一种“规则”,这种规则存在于生活本身,存在于人的内心,只是要学会领悟罢了。

在座的同学,出身不同,年龄不同,学养不同,各自的境遇不同,走的道路、经历的沧桑各异,每个人要符合大道之法,不用看别人的经验,只要看自己的心,自己的心是不是合乎自然的规则。

获得大道需要超越——超越名利。

(二)超越名利,淡泊为大

名利,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能超越名利,就需要真正拥有“淡泊”之心。

什么是真正的超越,超越基于现实世界的认知。记得乾隆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问主持:“长江上的船只来来往往,很繁华,每天要过多少条船啊?”主持说:“只有两条船。”乾隆疑惑:“怎么只有两条?”主持答:“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来往的无非就是这样两条船。”正如同司马迁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道家对“名利”怎么看呢?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尧让天下于许由。

尧是古代圣人之首,许由是一个传说中的隐士。有一次,尧诚恳对许说,我并不称职,还是将天下让给你吧。许由淡淡说,你治理天下这么好了,我来只是图个名,我不要图名,我只要淡泊,只要寂静。后人由此称赞许由,淡泊为大。为什么名利为小,淡泊为大呢?

我再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是帕瓦罗蒂的故事。帕瓦罗蒂学唱歌的时候,总是想让自己的声音无限地提高。他苦练,但总不得要领。有一次,在旅店里他突然听到一个小孩的啼哭声,小孩足足哭了几十分钟,那个声音永远都是高亢的。帕瓦罗蒂想,这个小孩哭那么长时间,嗓子怎么不哑呢?猛然他悟到了,小孩没有发育啊。他不会用嗓子,他是集了全身力气用丹田之气在哭,因此久叫而不衰。有所感悟,帕瓦罗蒂终于练成丹田之气唱歌,声音也由此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故事说明,能从小处看出大道理,关键是不能浮躁,要静下心来感悟,才能在细小之中悟出真谛。

第二个是冠军的故事。有一句话叫“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就是冠军在跑步的时候是没有掌声的,冲向终点赢了,掌声突然响起。所以享受掌声最多的不是冠军,而是冠军后面的人。因此从哲理上讲,冠军是非常寂寞地冲向终点。正是由于这份寂寞,并守得住这份寂寞,他才最终获得了掌声。寂寞之中,孕育了更高的境界。

从以上两点看,淡泊、宁静,其实就是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甚至寂寞起来,静静地思索,提高境界,做到了这样,用庄子的话说,叫做“磅礴万物”,可以凌驾万物之上,和万物融为一体。所以,淡泊为大而致远。

总结:道家的智慧,就要看到大境界,就是要让心淡泊而宁静,在合乎内在的自然规则中翱翔,不为名利而繁杂,这样心灵就获得了一个很大的自由空间,这是一种境界。

三、佛禅的人生修行智慧

佛禅所倡导的“觉悟”能力,其实就是对人生、世事的一种评判能力。

(一)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就会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思考、全面考察,也就难以有什么大的作为;所以,就需要我们有点出世的精神。入世和出世,也就是现实与理想,两者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处世的智慧。

1.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与人相识、相交,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其实就是尊重自己。诗人普希金就曾经这样说过:尊重他人吧,你会使别人的快乐加倍,也能使别人的痛苦减半。尊重别人,不仅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表现,而且能使被尊重的人获得自信与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颇具名望的美国富商在散步时遇到一个衣衫褴褛、摆地摊卖书的年轻人,他在寒风中啃着发霉面包。有着同样经历的富商心生怜悯,给了年轻人八美元,走了,忽觉得不妥,又返回从地摊上拿了两本书,抱歉地说:“对不起啊!我刚才忘记了,我是来买杂志的。”临走前,富商又郑重其事地告诉年轻人:“其实,你和我一样,都是商人。”两年后,富商应邀参加一个商贾云集的慈善募捐活动,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走过来紧握着他的手说:“先生,你可能不记得我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以前,我认为自己就是摆地摊的命,直到你亲口对我说你和我一样都是商人,才使得我树立了自尊和自信,创造了今天的业绩。”富商没有想到,两年前很普通的一句话,使一个自卑的年轻人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价值,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获得成功。这就是尊重的力量。如果你能够尊重别人,你也能够获得尊重和友谊。

2.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意思是说:作福不如珍惜福分,悔过不如少犯过错。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尽量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永不犯错,那是天使的梦想。的确,人的一生中,谁不犯错误、不办错事?只是有些事情错过了,只能成为回忆,而有些错误一旦犯下就无法弥补,所以我们要做到与其知错就改,不如不要轻易犯错。

有这么一个的故事。春秋晋国有一狱官叫李离,一次审理案件,听信了下属一面之词,判人冤案而死。几年后真相大白,李离非常懊恼,自觉错判别人,提出要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这一冤案,错在下属,你无罪。李离道:是我没有和下属说清楚,我们一起当这样的官,拿得俸禄也没有和下属分享,现在犯了错误,将责任推给下属,我做不到。说完,就伏剑而死。

我们总是在犯错,就算前人总是站在前面告诉我们不要犯这样的错误,甚至我们也深深体会到犯错的痛苦,但还是不停犯错误,这说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犯错误也是人生的一种常态。这里有三句话是对犯错的一种哲理性认识:

(1)犯错,没有关系,但是别轻描淡写;

(2)成本太大的错不能犯,人命之错,一旦铸成,无可挽回;

(3)与其知错而改,不如尽量少犯,甚至不犯。人不可能不犯错误,谨慎用心,可以避免错误。

以上两点,让我们理解到佛教的出世和入世。什么叫入世?所谓入世就是从此要按规则办事。规则就存在你点点滴滴的生活中,重要是去感悟;所谓“出世”则是获得人性顿悟,提高人格修养。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做到出世和入世呢?佛教以为要用智慧。

(二)用智慧办事,方为智者

佛经说:智慧能改变人生,更能澄明心境。意思是说:用智慧办事,犹如一盏明灯,它能照亮人生烦恼的暗室。人有多少智慧,就能创造多少价值的财富。智慧能改变人生,更能找回迷失的灵魂,使人的心境保持澄明,使人发光的不是身上的珠宝和荣耀,而是内心深处的智慧。

有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朋友,一个十分富有,另一个非常聪明。两个人讨论究竟谁更有价值。富人说:当然我有价值啊!我钱多什么事都能够办。聪明人说:当然我有价值啦,我有智慧,智慧更重要。两人争得不相上下,找人仲裁也不行,然后去找大臣评理,大臣也没办法,最后去找国王。国王说:两个人争不好,都宰了。这下事情闹大了,聪明人赶快对富人说:你说有钱能搞定一切,赶快想办法。富人说:国王说要杀头了,我搞不定了,你是聪明人,你说你能想出来的,你搞定吧,只要你搞定,我把一半的财富都分给你!聪明人答应并让富人写下承诺书。聪明人拿到承诺书后拉着富人一起到大臣那里,请求杀死他们。大臣惊愕:为什么急着要死?聪明人说:圣书说,如果处死一个无罪的人,他的灵魂会升入天堂,把下令处死他的人置于死地,所以,我们希望尽快被处死,请你马上动手。大臣听了他的话没了主意,就去求国王,让国王收回成命,他要是死了我也就没命了!国王听后哈哈大笑:行了,释放两人,他们两人的问题解决了。聪明人会用智慧办事,富人用钱买来了聪明人办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财富是重要的,财富是能购买到智慧的,但是,当财富无法遇到智者并用它来办事,财富终将是一堆废物。所以真正要摆脱困境,保全生命,还是要智慧。

说到底,智慧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观察力、解决力;用智慧办事,就是用科学的观察力、决断力、说服力、谈判力、谋划力,整合起来解决问题。用智慧办事,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使山穷水尽变得柳暗花明,可以使人生进入山不转路转、路不转水转的境界。

对待智慧和财富,我们终究要取怎样的态度?

1.智慧创造财富

人生在世,智慧重于财富。重视智慧的人,得到的智慧多,得到的财富也多;而且他们从不吝啬个人所获得的财富,反而为社会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财富。而只重视财富的人,虽然会获取很多钱,却会慢慢地变得特别吝啬,而智慧却越来越贫乏,最终却财富空空。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居住在美国休斯敦的一对犹太父子,靠做铜器生意为生。有一天,父亲问儿子:“一磅铜的价格是多少?”儿子不假思索地回答:“35美分。”老子说:“谁要你回答这个问题啊!每一个美国人都知道,一磅铜是35美分。你作为犹太人的儿子,你应该说一磅铜是3.5美圆。为什么?如果你把铜做成了铜把手,试试?”儿子在父亲的启发下开始做生意了,也经营铜器店。但是真正使他功垂千史的是一堆废铁,一堆垃圾。这堆垃圾是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搬修以后留下来。美国是一个非常讲究环保的国家,处理这堆垃圾十分棘手。所以美国政府公开招标处理这堆垃圾。当时在法国旅游的他听到消息后,立即飞往美国纽约,看了自由女神像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他未提任何条件,就立即签了合同。

在美国,垃圾处理有严格规定,弄不好环保组织要起诉。许多同行暗自发笑,认为很愚蠢。

他组织工人分类废料: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废木料加工成底座;废铅、废铝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甚至把自由女神像的灰尘扫下来包装好卖给花店。不到3个月,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的现金,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万倍。这个人就是著名的麦克尔公司的董事长。

拥有智慧比拥有财富重要,智慧能“点石成金”,如同故事所说,在智者的眼中,即使一堆垃圾废品,也可能会变成一座金山。

2.忍耐中人生获益

佛经强调:隐忍,是一个智人的庄严。常言道:大忍大益,小忍小益,不忍不益,忍耐的过程是辛酸的,但忍耐的结果是美好的。学会忍耐,将会受益一生。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波斯人,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周游列国,希望获得人生大智慧。三十年过后,他觉得已经收获了人间大智慧。返乡路上遇到一个农夫,农夫问他:三十年了,学到了什么?他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很多关于智慧的哲理。农夫听完,给了他一句话:你还是没有学到智慧。他感到很奇怪,怎么没有学到智慧?农夫对他说:你就跟我两年,保证能让你学到智慧。这位波斯人想,三十年都花了,还在乎两年,学就学吧!于是在农庄住下,整天跟着农夫到田里干活,几个月过去了,农夫什么也没有说,男人发牢骚,农夫只说:继续干活吧。两年中,男人不断牢骚,农夫依旧只回答一句话。两年以后,男人再也无法忍受,对农夫咆哮:你这个骗子,你什么也没教我。农夫笑道:你已经学会了,这两年你没有走,说明已经学到了最重要的智慧,就是忍耐。他听了懊恼不已,这叫什么智慧啊!男人十分困惑地回家去了。到了自己的住宅前,看见妻子在阳台上拥抱一个年轻男子,男人发怒,掏出手枪要射,想起农民的话,忍住怒火放下手枪,到附近的清真寺祈祷,再向邻居打听。邻居告诉他:阳台上那女人的男人走了30多年了,走时,女人已怀孕,那年轻男子是他的儿子。听了这段话之后,男子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农夫教给他的智慧:忍耐,就是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时间会给出一切真谛。

总之,忍耐是一种理智,是一种修养,是一种镇静,它会给你时间,让你琢磨生活,明白生活的真相;它会给你从容的心志,让你泰然自若,不卑不亢,走过岁月,走好人生。这就是佛教认为的大智慧,在这种智慧指导下安然走过人生,财富难道能远离你吗?

总结:佛教认为的人生智慧,就是在日常规则中,在忍隐中留出生活时间,留下人心坚强,明白生活真谛,提升人格境界。

以上讲解,可以看到儒、道、佛三家不同与相同,儒家教我们用外在的规则约束自己,积极去做,实现自我;道家教我们用内心法则塑造自己,努力去思,超越自我;佛家教我们将儒道两家融合起来,做便是思、思指导做,点点滴滴中便可悟出人生真谛。

古今中外的圣贤这样孜孜以求终究为什么?意义何在?我想讲以下两点作为今天讲课的结束。

其一,教我们天地人合一。《周易》认为,天地人是三才,人与天、地有一种同型同构的关系,人既代表了天地的灵气,也应该效法天地。天的生命在于它不停运作,即天行,而且在运动当中表现出无限的生命力,称之为“天行健”,人应该效法天,让生命力在活动中表现出创造力、意志力,以及生命的本质和价值。但是人还应该效法地,地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和周围保持和谐的关系,称之为“地势坤”,人要和大地一样,考虑到他人和社会,有负载、承载的能力,同时还有包容的胸怀,厚德载物。将天和地两个命题互补起来,天地人合一,人生就能攻克万物。

其二,教我们对生活的感悟,从日常中总结出一些对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并带动我们感悟自身、感悟世界。我们的心是不是真能够感悟呢?能的。我们来做一个手的实验。你们的笑声和吵闹已经回答了我的问题。当静下心来,用心去领悟一些道理的时候,世间的一切都会发生相应改变。所以,很多的道理就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悟和不悟,用心和不用心,道理对你起的作用就不一样,从而解决事情的方法也会有很大差异。希望通过感悟来开启智慧,从而拥有更智慧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