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由张良拾履所想起

由张良拾履所想起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张良拾履所想起韩国人张良为黄石老人拾履的故事,是很多人都熟悉的。张良在博浪沙谋刺秦皇未遂,逃匿到下邳隐居。张良默不作声,又恭敬从命……张良以礼待人,赢得了黄石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但考验并未结束。张良获书后勤读不辍,后来终于成为韬略满腹、智谋超群的兴汉名臣。作为文明古国,华夏素称礼仪之邦,类似张良拾履、以礼待人的睿智者掌故,真可谓浩如烟海。

由张良拾履所想起

韩国人张良为黄石老人拾履的故事,是很多人都熟悉的。

张良在博浪沙谋刺秦皇未遂,逃匿到下邳隐居。有一回,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一位白发长须、手持拐杖的老者要他拾鞋,他照做了。不料老者不但不道谢,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脚要他帮着穿上。张良默不作声,又恭敬从命……

张良以礼待人,赢得了黄石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但考验并未结束。此后五日,当他如约与老者相会不幸迟到后,对方愤然作色,只说了句“与老人期,后何也?”便怫然而去。

如是者凡三,直到张良整夜伫候在桥上,黄石老人才高兴地将三卷自己用毕生心血注释的《姜子牙兵法》相赠。张良获书后勤读不辍,后来终于成为韬略满腹、智谋超群的兴汉名臣。

这个故事,素材取自汉刘歆(一说晋葛洪)《西京杂记》等野史遗闻类笔记。《史记·留侯世家》也有内容大致相同的记载:

良尝闲从容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司马迁就此事感叹道,“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足见在他为张子房立传前,民间已有这样的“怪诞传说”存在。

我由此联想起一个人生道理:礼让,不是软弱无能之表现;它是意志的磨砺,更是智慧的积蓄。

张子房为黄石老人拾履的事例,体现了一个有志青年对老者应有的尊重和自我修养。假如他在老人叱喝“孺子下取履”时,不能“为其老强忍”,甚至报以拳脚,那黄石老人是绝不会慷慨解囊的,张良也不可能成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一代人杰了。

这种敬老尊老、通晓大义的礼让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流传数千年的理智行为和传统美德之一。

遗憾的是,如今社会上某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虽具现代人的风采,但在待人接物方面却颇令人不齿:有的不守社会公德,动辄面红耳赤,满嘴脏话,甚至嫌弃、歧视和虐待妇孺老人;有的乘坐公共车辆,一味乱挤乱抢,横冲直撞,旁若无人……凡此种种,都是缺乏道德修养的不智表现,有悖于优秀的民族传统。

人类既要生存,就须有若干约束,有一定的集体契约或规矩。人与人之间,少不了会发生各种摩擦与矛盾,礼让精神正可作为调整这些关系的润滑油。列宁曾指出,在摒弃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粗暴、荒唐和下贱行为之后”,人们“会渐渐地习惯于遵守数千年以来记载下来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礼貌和礼让,是对别人尊重、关怀的一种外在的自然而然的流露,是一个人情操、素质和人格力量的体现,而决非什么过时的“虚伪客套”。

作为文明古国,华夏素称礼仪之邦,类似张良拾履、以礼待人的睿智者掌故,真可谓浩如烟海。愿互相尊重,彬彬有礼的良好习气,在今日之泱泱中华蔚然成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