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智者的“千虑”和“一失”

智者的“千虑”和“一失”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智者的“千虑”和“一失”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过由于古人笔记多系短篇随笔,不可能展开究瑕致详的学术讨论;再者,出于“为尊者讳”的中国儒学陋习,大抵闪烁其辞,语焉不详。以上历史事件,可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生动诠释。不迷信智者,善于发现并指出智者的失误,本身不也正是一种智慧——一种“见人之未见,言人所未及”的智慧吗?

智者的“千虑”和“一失”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来被人们视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虽是个圆颅方趾的人,但也免不了会犯错误。脍炙人口的三国悲剧《失街亭》,便是他一生过于谨慎、“好用循吏”所酿成的严重后果。

关于诸葛亮因擢用马谡、嫌忌大将魏延而导致的一系列失误,《三国志》《后汉书》等正史所载,与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有着明显不同的评述。此外,不少目光锐敏、有智有识的笔记文学作者,也曾直接或间接地作过些批评,如裴启的《语林》、杜宝的《大业拾遗录》、李日方等人的《太平广记》等。不过由于古人笔记多系短篇随笔,不可能展开究瑕致详的学术讨论;再者,出于“为尊者讳”的中国儒学陋习,大抵闪烁其辞,语焉不详。其中宋人洪迈《容斋随笔》里的一段相关评述,倒是颇耐人寻味的:

……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即诸葛亮)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

《容斋随笔》敢于推翻历代史臣的定论,即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建议是因为他认为该建议太危险,这体现了作者的真知灼见。可是,洪迈在分析诸葛亮为何如此行事的原因时,又流露出某种新颖同时又失之迂腐的观点……

我们不妨结合诸葛亮的战略战术和他的用人之道,来看看蜀汉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是怎么发生的。

首先,诸葛亮出于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急切心情,在呈上那篇感人肺腑的《出师表》后,匆匆挥师六出祁山,便不无战略上的失误。因为蜀汉的军事、经济实力,毕竟比曹魏弱,难以打胜长达七八年的讨魏战争;而关羽“大意失荆州”,又使孔明早年设想的两路夹攻中原、统一汉室的计划,只剩下益州一翼……所以史家有“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陈寿《三国志》)之叹。

其次,诸葛亮对魏延的看法亦属偏见。魏延有关、张之勇猛,又富于应变韬略,曾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但孔明却一直认为他太冒进傲慢,不肯重用,选了平庸而狡猾的“循吏”杨修为接班人。后来《三国演义》称魏延有“反骨”,谬种流传,以至讥蒙万世,诬枉千古。而杨修执掌军权后,“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可悲局面的出现,也恰恰说明诸葛亮后期存在过于求“稳”求“慎”、拔人不当的缺点。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初出祁山的第一次关键性战役。蜀军北伐前,魏延曾自请率领精兵五千,出褒中(今陕西勉县褒城),经子午谷(今陕西安康北)直捣魏都长安。可是孔明认为此举太冒险,不但未予同意,而且在挑选扼守咽喉要冲街亭的大将时也没有考虑这位老将,反而起用了缺乏实战经验的马谡。

马谡虽然熟读兵书,能言善辩,却是个赵括式的军事教条主义者,刘备临终前说他“言过其实”并不过分。此人只知纸上谈兵,死背兵书上“凭高视下,势如劈竹”的公式,偏不去具体分析街亭的攻守形势,作出切合实际的战术部署。尽管副将王平提醒马谡:倘若敌人切断山下水源,守军必将不战自死,他依然执迷不悟,坚持要把营寨扎在高地。终于被张率领的魏军杀得一败涂地,打乱了孔明的整套战略部署,并使蜀军刚刚到手的陇西三郡得而复失,遭受到无可弥补的损失。

以上历史事件,可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生动诠释。

尽管《容斋随笔》把诸葛亮拒纳魏延谏议的原因,主观地、书生气地归之于“义兵不用诈谋奇计”,(“兵不厌诈”——孔明征战一生,何尝少用过诡诈之计?)但洪迈断言魏延此计不是“诡计”而是“奇计”,另在同书卷十二“曹操用人”事条内大胆肯定:那个“君子所不道”的曹阿瞒“知人善任使,实后世之所难及”。凡此种种,无不表明,他论史确实具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能够不轻易为前代“智士”们的定论所囿……

不迷信智者,善于发现并指出智者的失误,本身不也正是一种智慧——一种“见人之未见,言人所未及”的智慧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