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识者,无识不知取舍

识者,无识不知取舍

时间:2022-08-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识者,无识不知取舍识包括见识、胆识。识是领导决策的前提。同为政治家,西汉的贾谊,学富五车,才华出众,然而政治斗争中受到排挤,郁闷而死,英年早逝。有见识的领导者,才是真正有道德的领导者。

四、识者,无识不知取舍

识包括见识、胆识。识是领导决策的前提。张衡《东京赋》:“鄙夫寡识。”古人云:“无识,不知取舍”,一个没有见识和胆识的领导者,遇事就优柔寡断,不可能做出及时果断的正确决策。

(一)见识

见识即远见卓识,是指领导者具有远大和卓越的眼光,是领导者领导活动的主导方面。

唐代刘知几感叹:“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清袁枚有语云:“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之领之,方能中鹄。”言下之意,见识是知识和才能的舵手,没有见识,纵有通天之能也会迷失方向。

1919年,年轻的毛泽东怀着一腔热情,千里跋涉来到北平,埋首于书海之中。然而,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个试图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青年久思不果。就在此时,他那双富有远见卓识的眼睛,看到了北方一个红色政权的崛起以及这个政权带给沉睡中国的冲击;也正是这双眼睛,让他带领着一群热血男儿,走过了雪山,闯过了草地,创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带来了一路世人惊叹的目光;正是这双富有远见卓识的眼睛,从贫瘠的黄土高原看到了东北黑土地的莽莽林海,看到了孕育华夏文明的黄河长江,看到了三大战役珠链般的灿烂,也看到了“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豪壮,更看到了“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摘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汉高祖刘邦善用张、萧、韩,气量宏大,是帝王的见识;孙武善于用兵,足智多谋,是兵家的见识;陶渊明选择弃官,归隐田园,是隐者的见识;孟母三迁其家,为子择邻,是母亲的见识;比尔·盖茨放弃大学,勇于创业,是智者的见识……

见识是领导者决策的前提。

有见识的人可以对事物深刻透析,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潮中高瞻远瞩、独立潮头、指引方向。正如邓小平同志面对世界的新变化,“十年文革”后的新局面,深刻地指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正是这富有远见卓识的结论,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得以迅速发展,中国这艘巨轮在世人的注视中,乘风破浪,始终驶在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创造了这个东方巨子新世纪的辉煌,使得饱受动乱烦忧的十亿国人重新找回了自我,挺直了脊梁。可见,见识是一种指引方向的本领。具有良好的见识,就能够发挥一个人的知识和才华的作用;反之,没有良好的见识,就会迷失方向。见识能够决定一个人有没有成就,也能够决定一个人成就之大小。同为政治家,西汉的贾谊,学富五车,才华出众,然而政治斗争中受到排挤,郁闷而死,英年早逝。当然,贾谊的悲剧是官场勾心斗角造成的,但是贾谊的见识不够高,也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可见没有良好的见识,会毁掉优秀人才的。

有见识的人可以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逆境中默默发奋,可以忍受时间的考验,从而最终脱颖而出,功成名就。司马迁曾在《太史公自序》中表白心志:“昔西伯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意思是说:当初周文王姬昌被拘禁在羑(在今河南汤阳县境内)里,却推演出《周易》;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受到围攻、绝粮等困厄,回到鲁国开始写《春秋》;屈原被放逐,却写成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这才写出了《国语》;孙子被挖去膝盖骨,而兵法得以写成;吕不韦因罪迁居西蜀,他主持编写的《吕览》却流传于世;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却有《说难》、《孤愤》。而司马迁,自己正是遭到非人的宫刑之后,以一颗超越的胸怀,用一双悠远的目光,穿越上千年历史的尘沙,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史书经典,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有见识的人可以在千头万绪中找到自己的目标,任千折万回,前程遥远,自会一往无前,永不反悔。当所有人都沉溺在托勒密的“地心说”的阴影当中不能自拔,从而使自然科学徘徊不前的时候,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大胆提出了“日心说”,虽面死而无悔,使得人类在经历几千年的迷惘之后,重新开启了天文学史上的新纪元。

有见识的人可以在纷纭中另辟蹊径,独领风骚,从而抓住机遇,获得成功。上世纪初,威尔逊——莫雷的实验证明“以太”并不存在,而光的速度不受光源运动速度的影响,时空的绝对性受到了挑战,而牛顿力学解释不了这些问题,物理学陷入了严重的危机。爱因斯坦却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果断创立了“相对论”,使物理科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有见识的领导者,才是真正有道德的领导者。古人说,德随量进,量因识长。也就是说,人的道德是随着气量而增长的,人的气量又是随着人的见识而增长的。无知的人因为别人犯一个错误而莫名惊诧,知识渊博的人却知道自己的无知。“有容德乃大,无欲志则刚。”圣人都有包容天下的度量,所以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样,一个没有见识的领导者,也很难拥有道德的力量。

有位哲人说过:“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而我们要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就必须有更多的见识。见怪不怪,处变不惊,“少见多作怪,多见才能少作怪”。

见识主要是指主见、预见和识别能力。

1.主见是指领导者的主观见解。

伊索寓言》讲了这样一则故事:父子二人赶驴到集市去,途中听人说:“看那两个大傻瓜,他们本可以舒舒服服地骑驴,自己却要走路。”于是老头让儿子骑驴,自己走路。又遇到一些人说:“这儿子不孝,让老头走路,他骑驴。”当老头骑上驴让儿子牵着走时,又遇到人说:“这老头身体也不错,却让儿子在下面累着,心太狠。”父子二人只好一起骑驴,没想到又碰到人,说:“看看这两个懒骨头,把可怜的驴快压爬下了。”老头子与儿子只好选择抬着驴走的方法,不曾想过桥时,驴一挣扎,坠落河中,人驴溺水而死。

这则流传2500年之久的寓言,提醒我们必须学会有主见,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因为你无法得到每个人的认同和赞许。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特别在处理一些重大问题上也像这父子俩一样缺少主见,那就不仅仅是闹出笑话,而是会给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领导干部要有主见,并不是要主观武断,刚愎自用,而是要对事物有判断力和决断能力,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有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的英锐之气。要有陈云同志所说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大无畏精神。

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几十万大军扑向延安,妄图一举消灭共产党的危急关头,许多人出于对革命圣地的深厚感情和对中国革命事业的一片忠诚,提出要誓死保卫延安。而一代伟人毛泽东则以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战略眼光,高瞻远瞩,力排众议,果断决策,提出撤离延安,实行战略大转移。并反复跟同志们做工作,讲明退出延安是为了打到西安,暂时放弃延安是为了解放全中国的道理。结果保存了实力,打败了国民党的进攻,使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通过对中国国情的认真分析,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治国方略。开始很多人不理解,认为是倒退,是资本主义复辟,甚至有人“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邓小平同志以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指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设想如果邓小平同志没有自己的政治主张,轻易放弃了改革开放,那么中国能有今天的繁荣富强吗?

有主见,但绝不是不听多方面意见的主观偏见。要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有利于避免决策上的失误,这是我党一贯倡导的作风,也是我党的一种领导制度;要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思考,采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处理方式,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做出决策。要知道每个人的思想素质不同,对情况了解的程度不同,所处的地位和角度不同,因而对事物的看法也各不相同。甚至不排除个别小人,出于个人的某种目的,有意进谗言,混淆视听。

领导干部缺少主见,就会面对各种意见患得患失,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优柔寡断,其结果要么是议而不决,决而不断,一事无成,“剪不断,理还乱”;要么人云亦云,不加思考,盲目拍板;要么趋炎附势,见风使舵,随声附和,做他人的“应声虫”。

2.预见即远见。

预见是通过过去和现在推测未来,并提出对未来的看法。领导者不仅要管今天,而且要看到明天和未来。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领导者不能鼠目寸光,要科学地预见事物变化的未来趋势和方向,预见事物变化的结局,以及事物变化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比如,人类生息繁衍在地球上,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各种必要的条件;同时,大自然也有降灾肆虐的另外一面。特别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招致了自然力量的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然灾害正是人类破坏生态的一种报复和惩罚。

诚如邓拓所言,我国自有文献记载以来的四千年间,“几乎无年不灾,也几乎无年不荒”,以致近代西欧学者把中国称之为“饥荒的国度”。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救灾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终于打破了延续数千年的“每灾必荒”的铁律,摆脱了令人恐怖的饥荒魔影的笼罩,这的确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为之骄傲和值得自豪的伟大成就。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经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以牺牲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结果,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生态危机。其中既有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可以说是遍及全国的环境污染灾害,也有人为因素的强烈干扰致使自然界发生变化而给我国带来的渐变性灾难,如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森林毁坏、水资源匮乏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减少等等。正如恩格斯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这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对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远见卓识。

3.识别能力、审察能力和鉴赏水平。

识别能力、审察能力和鉴赏水平也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素质。领导者要秉公办事,公正无私,就需要具备辨别真假和是非的能力,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审时度势,权衡利弊,防止在政治上误入歧途。此外,还要善于识别善恶美丑,要懂得一点艺术,丰富和调解自己的文化生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增强领导者的影响力。

(二)胆识

胆识即胆量和谋略,是指领导者的勇气、魄力和智谋方面的情况。领导者必须有胆有识,缺一不可。“有胆无识则莽”,“有识无胆则儒”。只有二者兼而有之,才会成就事业,成为优秀领导者。

刘邦就是有胆有识者。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身平民而做到皇帝的人。他有两个哥哥,跟着父亲种田。有一次,刘邦到咸阳去办事,秦始皇的御驾正经过,声威赫赫,冠冕堂皇。他看了非常羡慕,叹息道:“大丈夫当如斯。”过了几天,萧何来找刘邦聊天,说县里来了一位吕公,是县令的好朋友,凡是县里的官员都要去欢宴。第二天,刘邦到了县衙大厅,萧何看见他,故意开玩笑高声喊道:“送礼不满一千钱者,只能坐在堂下。”没料到刘邦在礼簿上竟写送礼一万钱,然后走进去高坐首席,举杯痛饮。散席后,吕公特别留下刘邦道:“我想把小女嫁给你。”刘邦一听,马上下跪叫岳父,娶吕公的女儿吕雉为妻。秦二世元年,胡亥下令各郡县,把罪犯押往骊山,修筑秦始皇的陵墓,刘邦也押了一批人犯上路。一出县境,溜走了好几个;再往前走几十里,又不见了几个;在旅馆睡了一晚,醒来又少了人。刘邦管不住人,心中烦得慌,便喝酒买醉,喝到太阳都下山了,还没有动身。忽然他一跳而起说:“各位到了骊山做苦工,将来也不免一死,我放了你们如何?”大家都喜出望外,有个囚犯问刘邦:“那你如何交差?”刘邦拍拍胸脯说:“那我也只有逃了,还回去送死不成?”似乎是刘邦的“义气”感动了大家,立刻有十多个说:“我们愿意跟你走。”于是,刘邦趁着酒兴,踏着月色,带着十多个人走近荒山。走到半路发现了一条大蛇,大家都吓得缩腿,刘邦胆子很大,一刀就砍断大蛇,进入芒砀山上避难。陈胜这时想攻打沛县(江苏北),萧何向县令建议找刘邦防守,这时刘邦手下已有一百多号人。沛县县令接受了萧何的建议,召刘邦前来。可是,当刘邦到了沛县城下,县令却反悔了,不准刘邦入城。于是刘邦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天下苦秦已经很久了,希望大家杀掉县令,开门投降。然后,把信绑在箭头上射到城里去。城里父老早就想解脱秦的苛法统治,便听从刘邦的主意,把县令杀了,迎接刘邦进城。大家举荐刘邦主持沛县政务,所以史书上称刘邦初起之时为“沛公”。

1.冒险。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曾说:“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还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是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领导是建构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而假设最容易发生错误,一旦事实动摇了假设,战略失败将不可避免。因此领导本身就意味着冒险,正如鲁迅所说:“地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任何事都没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的把握,而不冒险也就不可能有成功。领导者要敢于负责,干事创业,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承受艰辛,要承担风险,要付出代价。因此,没有敢于冒险的精神是不行的。江苏、浙江、上海的经济腾飞,很大程度上便是得益于他们敢冒险的精神。在温州人的思维中“不等、不靠、不要”最为可贵,不管什么事情,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都要去试一试。这种敢为人先、敢于冒险、敢于自我负责的精神,成就了温州人前所未有的事业。

要使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有必要培养一大批不怕失败、敢于冒险的领导者。但在冒险时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在情况不清和基本条件还不成熟之前不能匆忙决策,决策必须基于周密考虑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盲动、冒失,谓之“莽”;其二,当时机一到,就立即投入力量,从而使“敌不及拒”,否则就是犹豫、寡断,谓之“儒”。这两者一体两面,犹如硬币正反两面,缺一不可。

2.勇气。

勇气也是胆量的内容,是指领导者不怕危险和困难的优良品质。《礼记·聘义》:“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引用《左传》中的春秋时期齐鲁在长勺的一次战例: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鲁是邻国,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你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遍及百姓,百姓不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这是小信用,不能使神信任你,神是不会保佑你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擂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他们。”

打仗靠勇气,搞建设、改革开放更靠勇气。作为领导者勇气在他们身上集中得越多,其才能的翅膀就越硬,飞得就越高,追求的目标也就越高远。

3.魄力。

魄力是指领导者处置事情所具有的胆识和果断的作风,是领导者提高工作效率,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条件。领导者只有具备雄心壮志,远大抱负,放开脚步,打破常规,雷厉风行地干工作,才能取得高速度、高效率,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当然,领导者也不能一味蛮干,还要讲究策略,遇事要拿出办法和对策。

有胆有识才能有所作为。有识之士能够预见未来,抓住良机,推动事物快速前进。不仅如此,有识之士还能知己知彼,知人识物。他们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够做到扬长避短;知道下级的长处和短处,能够设法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知道竞争对手的长处和短处,能够有效地选择取胜的措施;知道自己所用的工具和工作方法的长处和短处,能够自如地运用它们做好自己的工作。

胆识的培养需要以学和才为基础,以德为指导,便能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意境。要想有胆识,一定得做个有心人,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分析它的原因,预想它的结果,想想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一定要找到最优的方法,方能做到深谋远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