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秘书必备之经济学素养

秘书必备之经济学素养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秘书必备之经济学素养一、经济学及其基本规律(一)经济学、专业化、分工与交易费用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学的标准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有限资源在不同用途上的运用的学问。其好处是各专业商人专业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成本低,房屋价格反而比中国农民修建房屋便宜。经济学上,这类两难冲突通常被称为消长律。而后一类两难矛盾是古典经济学的重点。

第二节 秘书必备之经济学素养

一、经济学及其基本规律

(一)经济学、专业化、分工与交易费用

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学的标准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有限资源在不同用途上的运用的学问。新古典经济学关心的重心是资源配置问题,即在给定生产力和资源稀缺性条件下,研究各种产品相对比例如何在市场上决定。这个定义其实与古典经济学的思路并不相同。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关心的重点却不是资源配置问题。他们关心资源稀缺性程度如何可以被人类的经济活动所减少,或国家如何得以富起来。

美国人在修建住房时,不象中国农民自己请一些亲戚朋友干,而是将其委托给专业的建筑承包商,而承包商再与许多更细的专业公司签约以完成房屋的建筑。其好处是各专业商人专业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成本低,房屋价格反而比中国农民修建房屋便宜。其坏处在于要签很多合同,烦不胜烦,要花去很多谈判费用、签约费用、律师费用,当发生纠纷时还有打官司的费用等交易费用。美国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比中国要高得多,其经济发展水平也高得多。

专业化分工的好处与专业化分工的代价之间有两难冲突。经济学上,这类两难冲突通常被称为消长律。消长律或称“两难冲突”或“两难的矛盾”,意即有两种因素互有替代性,你消我长的冲突的意思,也有不可能两全齐美,或不可能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意思。

两难冲突有两类,一类是给定资源稀缺程度(或生产力),关于资源配置的两难冲突。如各种产品之间的生产有两难冲突,多生产食物,就要少生产衣服,反之亦然。另一类两难冲突中,资源稀缺程度本身不是固定的。比如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力,因而减少稀缺程度,但却可能会增加交易费用。前一类两难的矛盾是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即资源配置问题。而后一类两难矛盾是古典经济学的重点。

但两类两难矛盾都需要人们作出权衡折衷,以选择最佳的折中点。这就是经济学研究的决策问题。一旦个人选择了决策,个人最优自利决策之间的交互影响和作用将产生一个全社会的后果。这种个人决策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一些高层次的两难冲突。如买者希望价格越低越好,而卖者希望价格越高越好。而市场会折中人们的最优自利决策之间两难冲突,这就是市场均衡问题。自利行为不同于自私自利,自利行为指:将自己的目标函数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的行为。这种目标函数无所谓高尚卑劣之分,当然也可能包含有行善和欲望。

解决资源稀缺性问题的两种思路可以从上面两种类型的两难冲突中引申出来:第一种思路是通过组织结构、经济结构、分工结构的调整,提高专业化与分工水平,从而提高生产力,相对减少资源的稀缺程度。第二个思路是在既定经济结构、分工结构条件下,通过在不同用途中恰当配置资源,使稀缺资源有效利用。

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经济中)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

(二)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四层次框架

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选择的分析框架将经济分析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经济学家把一些人们作决策前的经济环境用一些数学函数来描述,例如用效用函数描述人的嗜好和欲求,用生产函数描述生产条件,用预算约束描述制度环境,或用对策论中的游戏规则描述经济制度。第二层次,经济学家用数学中的最优决策理论分析人的最优自利行为。这个层次的分析结果一般被称为决策的比较静态分析,即当环境变化时,最优决策会如何作反应的分析。这种分析用自然及制度环境解释人的自利行为。第三层次,经济学家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人的自利行为交互作用产生的结局。这个层次的分析结果一般被称为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即对环境变化时,自利行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局会如何变化的分析。这种分析用自然及制度环境解释不同人自利行为交互作用的后果。这第二、三层次的分析中如果考虑时间因素,则分别会有动态决策和动态均衡的比较动态分析。第一、二、三层次的分析被称为实证分析。不问好坏,不作价值判断。第四个分析层次是与价值判断有关的福利分析(或称规范分析)。这个层次,经济学家会提出什么是对全社会最好的经济状况这类问题。他们对第三层次所分析的自利行为交互作用产生的后果进行福利分析,看这后果是否对全社会有利。

经济学分析的四层次框架与各种分析方法是通过数学组织起来,数学提高了问题争论和解决的效率,并且结果惟一,这样更便于经济学知识在不同代际经济学家中的积累。

(三)帕累托效率

(1)累托最优状态或帕累托效率:指资源配置与经济组织结构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没有一个人的效用水平能够在不减少其他人的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得到增加。简言之就是,资源配置或经济组织结构再无改进的可能。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这种状态下,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没有一点浪费。

但需要注意的是,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一个效率概念,它可能与分配的不公平不公正同时并存。比如,一个人拥有社会全部财富,这是一种帕累托状态,因为任何改变总减少这一个财富拥有者的效用水平。但很明显这是极端的不公正不公平。

(2)帕累托次优状态或帕累托无效状态:指可以通过改变资源配置或经济组织结构使至少一个人增加效用水平而不减少其他人的效用水平。简言之,经济存在着改进的可能性。这表明稀缺的资源并没有达到其利用的潜力。

(3)帕累托改进:在帕累托次优状态时,经过资源的重新配置或经济组织结构的调整,使至少一人的效用水平增加而不减少其他人的效用水平,这一过程称为帕累托改进。注意帕累托改进的结果仍然可以是帕累托次优状态,只不过经改进后的帕累托次优状态比不改进要好,但不一定改进以后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可能经过多次改进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可能永远也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例1:如果两对夫妻发现他们同时离婚,并且重新组合,大家都能够更加幸福,这就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例2:某甲对足球票的评价是20元,而某乙对这张球票的评价为30元,那么甲以24元的价格把票卖给乙,甲乙的效用水平都会增加,这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凡是做生意,做交易,都一定意味着帕累托改进。因为一件没有好处的事是不会有人干的。

(四)内生交易费用

(1)广义的内生交易费用是指一切要在决策的交互作用发生后才能看到的事后交易费用。

(2)狭义的内生交易费用是指交易中人们争夺分工合作的好处,每人都希望分得更多好处,而不惜减少别人从分工合作得到的好处,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使分工合作的好处不能被充分利用或资源分配产生背离帕累托最优的歪曲。人们常谈到的欺蒙拐骗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就是一种典型的内生交易费用。以下所称内生交易费用都指这种狭义的内生交易费用。

内生交易费用是人们为争夺分工合作好处协调失败所造成的与帕累托最优的理想结局之间的差距。机会主义对策行为所引起的协调失败造成的损失都可视为内生交易费用。所以,内生交易费用的范围非常广泛。

例1:黑马与白马的故事是一则典型的协调失败所造成的内生交易费用的例子。为了避免协调失败造成的内生交易费用,可以利用一些协调制度来协调人们的行为。但协调制度生产的过程又会花费外生交易费用。所以,从根本上讲,许多问题都是一个内生外生交易费用权衡折中的问题。

例2: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也是协调失败造成内生交易费用的经典例子。

经济学关注的中心问题是稀缺的资源如何发挥其潜力从而满足人类无穷欲望的问题。我们先不看公平问题,尽管公平与效率是有关系的,相互影响。我们先着重关心效率问题,资源的稀缺性要求人类尽可能地挖掘资源的潜在能力,最大效率地利用。但世界的现实是,各种有悖于效率的事情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为了更好地减少效率的损失(内生交易费用),人们得首先认识到底有哪些原因会引起效率的损失,进而设计各种制度来减少效率损失。围绕经济学的这个中心问题,人们发展了各种经济学理论以求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其中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到目前为止最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五)囚徒困境与博弈论

(1)囚徒困境:这是一个经典的博弈模型,这个例子的构造本身就部分奠定了非合作博弈论的理论基础,并且它可以作为实际生活许多现象的一个抽象概括。囚徒困境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审讯。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刑8年,如果两个都抵赖,各判1年(或许因为证据不足);如果其中一坦白另一人抵赖,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刑10年(这有点“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味道)。

每个囚徒都有两种战略:坦白或抵赖。表中给出了各种战略组合下双方的支付情况。战略形式又称标准形式,是博弈的两种表述形式之一,它特别方便于静态博弈分析。

最后的纳什均衡结果是(坦白,坦白)。给定B坦白的情况下,A最优战略是坦白;同样给定,A坦白的情况下,B的最优战略也是坦白。事实上,(坦白,坦白)是一个占优战略均衡,就是说,不论对方如何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都是坦白。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均衡叫作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战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成,也就是说,给定别人战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博弈参与人有积极选择其他战略,从而没有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纳什均衡可以说是一种“僵局”或“无奈的结局”:给定别人不动的情况下,没有人有兴趣偏离这个结局,即使大家都不喜欢它。

纳什均衡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假设博弈中的所有参与人事先达成一项协议,规定出每个人的行为规则。在没有外界强制力的情况下,当事人是否会自觉遵守这个协议呢?说当事人会自觉遵守这个协议,等于说这个协议构成一个纳什均衡:在给定别人遵守协议的情况下,没有人有积极性偏离协议规定的自己的行为规则。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协议不构成纳什均衡,它就不能自动实施。因此,不满足纳什均衡要求的协议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至少有一个参与人会有积极性违背这个协议。

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这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如果两个人都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坦白各判刑8年好。但这个帕累托改进办不到。这个例子中,帕累托最优结局是两个人都抵赖。而实际的纳什均衡结果与帕累托最优结局之间的差距,就是机会主义对策行为所造成的内生交易费用。由于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所以使得大家合作(即都抵赖)的好处不能被利用。这是一个典型的机会主义对策行为造成内生交易费用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这种例子有很多。

(2)博弈论简介:博弈论研究人们的决策或行为有直接的相互影响时的决策与均衡问题。所谓人们的决策或行为有直接的相互影响是指每个人的决策或行为或战略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博弈参与人的利益。因此每个人在考虑自己的决策时,就不得不考虑到其他人的反应,在考虑到别人的反映后再作出自己的最优决策。如在囚徒困境的例子中,很明显每个人的行为选择不仅影响到自己的利益,而且也影响到另一个对局人的利益。微观经济学市场结构理论中的寡头垄断部分是博弈论最常应用的领域之一。现在大部分教材都用博弈方式描述古诺模型。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参与人指的是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决策主体(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团体如国家、企业);行动是参与人的决策变量;战略是参与人选择行动的规则,它告诉参与人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信息指的是参与人在博弈中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支付函数是参与人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水平,它是所有参与人战略或行动的函数,是每个参与人真正关心的东西;结果是指博弈分析者感兴趣的要素的集合;均衡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或行动的组合。

二、常见经济学概念

(1)专业化水平:某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劳动份额。很明显,一个人从事的活动种类数越多,其专业化水平越低。而一个人从事的活动种类数越少,其专业化水平越高。

(2)专业化程度:通过专业化分工使生产率改进的潜力的大小。若某个专业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其生产率提高的潜力很大,则可认为其专业化程度可能较大。

(3)专业化经济:指某种产品的生产,其边际或平均劳动生产率随着其专业化水平的上升而增加。

(4)互补经济:一个人由于从事的各种活动之间有某种相互促进作用而使得从事多种活动的生产效率高于只从事其中某一种活动的生产效率。

(5)专业化不经济:边际或平均劳动生产率随着其专业化水平的上升而下降。

(6)产出多样化经济: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时,由于某些设备可以共享,能提高效率。

(7)投入多样化经济:生产时,同时投入多种投入品,能够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

(8)多样化偏好、多样化消费偏好:消费的品种越多越好。

(9)规模经济:指某一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时,其生产效率提高从而平均成本下降。

(10)规模不经济:某一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时,其生产效率下降从而平均成本上升。

(11)规模报酬递增:某一产品当其所有生产要素都增加相同倍数时,产出增加的倍数更大。

(12)规模报酬递减:某一产品当其所有生产要素都增加相同倍数时,产出只增加较少的倍数。

(13)范围经济:一个企业从事多种产品生产时,可能使多种产品共同分享生产设备或其他投入而获得产出或成本方面的好处,也可以通过统一的营销计划或统一的经营管理获得成本方面的好处。范围经济往往是多角化经营的基础。

(14)范围不经济:企业经营多种产品时,可能由于管理的混乱等原因不仅不能享受多产品共享设备的好处,反而造成成本上升等坏处。范围经济与范围不经济针对企业而言。

(15)外生比较优势:指个人在作决策以前就具有的在资源与技术禀赋、偏好等方面的相对优势。

(16)外生比较劣势:指个人在作决策以前就具有的在资源与技术禀赋、偏好等方面的相对劣势。

(17)内生比较优势:指个人通过专业化决策选择某一专业后,具有比其他没有从事此专业的人在资源禀赋、生产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相对优势。这种相对优势是由于决策以后所造成的,是一种后天的,被称为后天比较优势或内生比较优势。

(18)外生绝对优势(劣势):指个人在作决策以前就具有的在资源与技术禀赋、偏好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劣势)。

(19)内生绝对优势(劣势):指个人通过专业化决策选择某一专业后,具有的比其他没有从事此专业的人在资源禀赋、生产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绝对优势(劣势)。这种绝对优势(劣势)是由于决策以后所造成的,是一种后天的,被称为后天绝对优势(劣势)或内生绝对优势(劣势)。

决定一个人或一个人经济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内生比较优势与内生绝对优势而不是外生优势。

(20)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①市场交易过程中发生的不属于价格的费用,(如要到百货大楼买一件衣服,价格为100元,谈判费、车费与时间耗费等即为为达成衣服交易的交易费用)包括发现相对价格的费用、谈判费用、签约、监督履约的费用、律师费用等。②有关产权确立、交换、变更等发生的费用。而商品的买卖说到底是产权的交换,而立法往往确立产权,这些费用是典型的交易费用。③凡在一人世界里所不具有的费用都是交易费用,就是制度费用或制度运行费用。这个定义最为广泛,几乎无所不包。交易费用有时与协调费用混同。

(21)交易效率:即交易费用的反面,指交易发生的难易程度。交易费用越高,则交易效率越低;交易费用越低,则交易效率越高。若用k表示交易费用系数,则可用1—k或1/k表示交易效率。

(22)CPI、PPI和GNP: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

主要价格指数有三个:消费者价格指数CPI(Consumer's Price Index),生产者价格指数PPI(Producer's Price Index),缩减指数GNP(GNP Deflator)。

三种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基本一样,即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程度的加权平均。不过,每一种价格指数计算中选择的商品篮子不一样。计算消费者价格指数时,商品篮子中包含的是典型市民的消费篮子。所以,消费者价格指数也被称为生活成本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计算时,选取的商品篮子中包含的是生产资源。GNP缩减指数则是一个更具综合性的指数,其计算中选取的商品篮子既包含消费品,也包含生产资源。

可以这样说,CPI是一个同步经济指标,PPI是一个先行经济指标。一般来说生产者价格指数领先于经济3个月到半年,消费者价格指数滞后于经济3个月到半年。CPI可以显示目前经济状况,而PPI可以显示未来经济状况。PPI计算的是厂商出售的价格,而CPI计算的是消费者购买的价格。

(23)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额÷消费支出总额)×100%。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低于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24)GDP、GNP: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一国(地区)经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显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因其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又有所区别。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它是“生产”的概念,后者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

三、经济学十大原理

(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运用在保卫海岸线上免受外国入侵的时候(大炮),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二)某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然而,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也许你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实际上,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现在大部分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制度,并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

(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为什么我们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只有产权得到保障,市场才能运行。但是,还有另一种回答。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你判断什么时候一项政府政策适用于促进效率与公正。

(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是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对公共政策也有深远的含义。在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

(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

当政府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失业水平。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第一个研究了这种关系的经济学家而命名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1.货币量增加,提升支出水平,从而刺激物品与劳务需求。2.长期的高需求引起高物价,继而引起企业更多的生产,更多的雇佣。3.更多的雇佣则意味着更少的失业。经济学家仍对菲利普斯曲线有所争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现在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权衡取舍。这就简单地意味着,在一两年的时期中,许多经济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动通货膨胀与失业。无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从高水平开始(正如20世纪80年代初的情况),还是从低水平开始(正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情况),或者从这两者之间某个地方开始,决策者都面临这种权衡取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