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先择业再就业的理想性与先就业再择业的现实性

先择业再就业的理想性与先就业再择业的现实性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先择业再就业的理想性与先就业再择业的现实性每一个人在就业前,首先要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做出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或片面夸大职业教育的地位,或片面夸大基础教育的地位,没有给职业教育以应有的地位。选择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约占总数的17%。

一、先择业再就业理想性与先就业再择业的现实性

每一个人在就业前,首先要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做出选择。对中专毕业生来说,在继续读高中上大学还是读中专就业之间已经做了一次选择,尽管大部分人尤其是家长感到这种选择很无奈。就社会需要来说,既需要从事管理、科研、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也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实用型的操作人才。就是这个原因,现行政策规定我国的中学生在初中毕业时进行分流,一半上高中,准备将来上大学,一半上中专中职类学校,通过两到三年时间的职业培训,去生产第一线工作。

我国几千年来虽然崇尚读书,但基本上是“四书五经”类的经世济人之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基本上没有将读书和除“官”之外的其他行业联系起来。1917年,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联合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根据我国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实际,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教育社以“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为目的,追求“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理想,倡导“双手万能,手脑并用”、“敬业乐群”的教育理念,开启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河。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处在战乱状态,没有像样的工业,职业教育也就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或片面夸大职业教育的地位,或片面夸大基础教育的地位,没有给职业教育以应有的地位。例如在小学、初中阶段除了文化课学习,不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初中毕业时的分流,基本上没有考虑学生本人的理想、兴趣、能力等因素,而是简单地以分数为依据。线上学生上高中然后又以分数为依据,将其对号入座为一本、二本、三本、专科高职等各个不同层次的高校;线下学生上中职后去生产一线就业。以分数做依据的结果又怎样呢?

2007年8月6日,我国首个针对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出炉,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历时6个月时间通过对1977—1998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得出。调查显示,在统计到的350多名状元中,可统计到职业状况的有130多人,约占38%左右。调查发现,状元进入大学之后仍保持极强的学习能力,基本上都是大学校园中的佼佼者。本科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状元比较少,大部分选择在国内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另有一部分状元则选择出国留学深造。

报告显示,状元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呈现多样化特征,职业分布比较广泛,职业地位较高。在统计到的130多名状元中,在学术界工作的高考状元最多,约占总数的22%,学术界成为高考状元的“职业最爱”。选择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约占总数的17%。选择自主创业和从事企业管理的状元约占总数的10%。选择从事金融、证券工作的状元约占总数的9%。在新闻界工作的约占总数的5%,在党政机关工作的状元约占总数的5%。其中22%左右的状元在海外留学或移居海外,另有一部分状元还在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

调查显示,高考状元职业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大相径庭,他们当中没能出现行业的顶尖人才,大多在职场上显得默默无闻。课题组通过核查“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杰出人才发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而在学术领域,通过调查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专家名单,均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同样在“杰出政治家”中也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影子。这也说明了高考状元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状元仅是考场状元,尚未成为职场状元。

分析130多名状元所学专业与毕业后选择的职业发现,大部分状元选择在与自己就读专业相关系数不高的行业就业。从这里不难看出,高考状元之所以职业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时不是根据自己的素质、兴趣、能力等个性因素,而是随大流报志愿;有的人不得不中途转换专业,不仅浪费了他们自己的宝贵精力,也浪费了教育资源,这是值得反思的。

所以,选择上大学的专业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兴趣。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或者就业时的职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候,你对一件事感兴趣,但是,一旦干起来后,却发现并不是想象的那样,或许你原来对它的认识不够,你对它仅仅是一知半解,或许你的能力、体力条件不允许。

现在,许多学生家长、学校只注意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味追求考高分,进名牌院校,但对于学生本人的性格、兴趣、特长,没有或注意不够,导致毕业生填写高考志愿时一筹莫展,或人云亦云,随大流;或交给父母,由父母包办代替;或为了保证读名牌学校、进大城市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些学生本来对音乐、体育、美术等不感兴趣,可因为这些专业文化课分数要求低,或家长喜欢,或从众心理作祟,把这些专业填为志愿。结果,大学毕业后,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职业,以致终生难有成就。当然,考生的表现与社会的偏见,与教师家长的引导失当不无关系。现在有一句貌似感人的口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刚咿呀学语,就找家教,钢琴、舞蹈、英语、武术、写字,管孩子有没有天赋,恨不能将天下的知识技能全交给孩子。孩子没有玩耍的时间,没有观察的时间,很早进入成人化的生活,读中小学,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不上,拼命的考,考不上,就花钱,或在迁户籍、做择校生上打主意;乡下人舍弃乡村学校,进城租房,供孩子上学;县城人舍弃县重点学校,到市重点学校上学,市上人舍弃本市学校,去省重点学校上学,或者去更大的都市上学。上大学的目标是一北大,二清华,实在不行就是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考不上,就补习重考。高中生的理想就是考大学,大学生的理想就是考研,硕士读完读博士,博士读完干什么,好像再没有打算。殊不知,在整个社会中,各级各类学校,或间接培养劳动者,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毕业后不直接进入劳动市场,还有升学任务;或直接培养劳动者,如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型大学、研究生院等。读中职也好,读大学也好,读研也好,最终都为找一份职业,读书是手段,职业是目的。

不管是上大学还是上中专,正常情形应该是“先择业再就业”,即首先选定目标,一入学就有意识的确定就业方向。但是,面对目前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先择业后就业的实现谈何容易?选择职业不是一相情愿的事情,制约它的因素很多。想干的职业没人愿意要,有人愿意要的职业又不一定想干。“双向选择”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你的同时,也把这个权利赋予了对方。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在求生存的情形下就业的,面对招工单位,基本上选择的余地很小,所从事的可能不是自己喜欢的职业。

这个阶段选择从事某种职业不妨从社会的需求量、竞争度和职业发展趋势等三个方面考虑问题。社会需求量是指一定时期社会对这个职业需求的总量。有些职业虽然被普遍看好,但需求量小;有些职业虽不被多数人看好,但需求量较大。竞争度是指谋求这个职业的人数的多少。想要谋取某种职业的人数越多,其竞争度也就越大;而竞争度越大,就业概率就越小。职业发展趋势是指这个职业可能的发展态势。有些职业红红火火,可能是暂时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将走向衰落;有些职业冷冷清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日益兴旺。如果你所选择的职业岗位已无空缺,可以先降低自己的要求,就业以后,再向自己的职业理想靠近。

第一份工作虽然很重要,但尚未重要到决定终生。一个人一生换上四五份工作是正常的,很多时候,职业理想需要一个曲折实现的过程。我们可以“两步走”的方式来实现职业理想,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到位”,把眼前的工作看做是通向理想岗位的“阶梯”。有许多过来人都说,初涉岗位的第一步工作,到后来想想都是起了铺垫作用的。

择业目标能不能实现,除了个人才能、经验、机遇等因素外,还要看他的职业期望是不是合理。因为一个人的一生对职业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他的职业期望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生理、心理都还不成熟,更是如此。所以,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在各种职业实践活动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期望,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能很快适应和发挥个人的潜能,才是当务之急。

择业时要筛选和运用职业信息。对于所能收集到的各类职业信息,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处理,运用有价值的信息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还要对照筛选出的信息寻找自己的不足。

陆步轩,西安市长安区人,1985年以长安区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某企业工作,后下海经商,操起切肉刀开肉铺,以“眼镜肉店”老板闻名于世。2011年12月下旬,陆步轩带着自己编写的《猪肉营销学》讲义,内容涉及市场营销学、营养学、礼仪学、烹饪学等学科,走进广州“屠夫学校”当老师,他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通晓整个产业流程的高素质屠夫”。

苏黎杰,河南南阳人,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曾在北京某高校教书,但由于不太适应大城市的生活,于2009年底回到南阳。她觉得自己的性格,不太适合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而企业更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经过一年多的实地考察后,学起了油漆技术。面对记者的采访,她说:“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脚踏实地从最基础的工作起!”“自己正以家乡为基地,用自己所学的技能,进行科技研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干出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