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方心理学的四大缺陷

西方心理学的四大缺陷

时间:2022-08-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心理学的四大缺陷现代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灵的理论。它建立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有不少有价值的成果。而东方的心学,则重视主体的实践。在西方,学心理学,更多的是专家的事。赛达每年暑假必带妻女来访一次,探讨共同关心的伦理学问题。他们成了西方对禅的实用价值开发作出最大贡献之人。然而,心力学与现存的心理学,的确是有较大差别的。

西方心理学的四大缺陷

现代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灵的理论。它建立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有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是,在指导人生、帮助人成功方面,它还是存在如下缺陷:

第一,忽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区别。

西方的心理学重视客观的实验,把属于主观世界的东西,也通过实验的方式去认识。而东方的心学,则重视主体的实践。

两种不同的“实”,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应该说,关于人的感觉、知觉、认知等问题,以实验的方法去进行科学研究,是很有价值也容易取得成效的。

但是,牵涉更深层次的心灵问题,尤其是一个人如何锻炼自己的心力等方面的技能,纯靠客观的实验就不够。

唐代高僧玄奘(唐三藏)就指出:心灵的感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情,关键在每个人的“悟”、体验及炼心实践。

心灵属于主观世界最重要的也是最奥秘的方面,自身不进入这种体验和实践的炼心境界,纯靠所谓“客观的实验”,其实难以完全掌握有关心灵深处的重要知识。

相反,东方一些炼心实践,如禅宗的炼心,不仅有许多关于心灵的知识,更有紧密相关的炼心技巧。

如禅坐进入第几个阶段,就会有一些怎样的反应,就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这些都有较为详细的说明,都是其他炼心者可以借鉴的经验。

第二,过于迷信“理性的作用”,认为懂得了有关心灵的原理、知识,就必然有了力量。

这点来自沿袭西方几百年来的传统,是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的产物。但是,如上所述,并非“懂理就一定有力”。

西方有些人士,特别喜欢说“以理智控制感情”,但实际上,这往往是很难做到的。

在第一章中我们就引用过《圣经》中圣保罗的话。他以亲身的经历,告知了这份艰难: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我愿意做的善,我偏偏做不了,我不愿意为恶,我偏偏去犯。

我们需要增加知识。多懂得心灵的有关知识,能够加强我们控制心灵并通过控制心灵去寻求外在成功的力量。但是知识绝非“力量”,而应该是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力量。

唯有不断地加强个人的修炼,采取行知合一等手段,才能够实现这种“转化”,才可能成为力量。

第三,重视有心理问题之后去找专家进行治疗,却不太重视日常生活的自我炼心。

在西方,学心理学,更多的是专家的事。学心理学的,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为了进行研究,一种是为了当心理医生,治疗有心理病症的人。

而且,随着目前西方社会问题的增多,人们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人们更乐于花钱向这些心理医生求诊。于是,心理医生成了一种待遇很高的热门行业。

但在东方尤其是中国的历史上,人们重视心学,更多的是处理好社会问题和自己的人生问题,以便以一种健康有力的心灵迎接各种挑战。

儒家信奉“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兵家信奉“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佛家与道家都强调“性命双修”。在特别重视“生死智慧”的同时,更把“调身当先调心”奉为至理。

对心灵有关问题的重视,以及炼心之道的重视,是每个人生活中的日常功课。由于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灵进行不懈的锻炼,所以很少有西方那么多的精神问题和心灵问题,更很少有西方那么多极端的心理病。

台湾学者傅伟勋在其所著《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傅伟勋到美国一所大学的哲学系教书,与同事中一位叫赛达的年轻教授十分要好。赛达专攻现代伦理学,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英才,已出版一本精彩的伦理学著作。

后来,傅伟勋移居费城。赛达每年暑假必带妻女来访一次,探讨共同关心的伦理学问题。

但突然有一天,傅伟勋接到该系来函,惊悉赛达清晨吊死自家门前树下。原因是:虽然赛达的家庭生活美满,学术研究成果出色,但是,数年来在事业上逼自己太紧,攻治伦理学的标准过高而影响精神状态,终以自杀了结短暂的一生。

这一事件,十分说明某些西方研究者的问题。

自杀的人,并非一般的人,而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而且是哲学方面的知识分子。他自杀的原因,竟然是由于对自己期望太高。尽管已经不错,还要把自己逼上绝路。

这样的情况,以东方哲学的眼光,是很难想象的。在东方,“哲”就意味着睿智,就意味着对生死问题,能够比他人更能把握得好,甚至可以作他人的指导。

为此,“哲者”的心灵往往是和谐的、旷达的,是既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他人的。哪能像这位西方知识分子那样,把“哲学”仅仅作为一种研究的对象或事业的寄托,而不是作为一种人生与心灵的智慧呢?

第四,从历史形成来看,西方心理学远远不及东方炼心学悠久,后者有许多西方心理学需要学习的东西。

西方的心理学,仅仅一百多年历史。而东方的心学及具体的炼心方法,已经延续几千年的时间,单是佛教的“治心”、“炼心”,就有二千余年的时间。

一百多年的研究,尽管有许多突飞猛进的成果,但是二千多年的宝藏,又岂能漠视其所拥的富有呢?

正是由于看到这一点,西方一些有识之士,纷纷要从东方的心学宝库中挖掘。

就拿20世纪来说,继弗洛伊德之后,心理分析学派的两位大师——荣格和荷妮,就纷纷向东方引进有关文化,特别是对东方禅,在重新认识之后,极力主张西方学习。他们成了西方对禅的实用价值开发作出最大贡献之人。他们认为,禅宗炼心之学,特别有三点值得重视:

(1)真正的个人独立

(2)决不自恋;

(3)不成“精神碎片”。

这正是一种对健全人格的呼唤。

讲述这几点,并不是要说明“心力学”是一种与“心理学”对立的理论;恰恰相反,心力学是要将现代心理学的优秀成果与东方数千年的炼心传统进行结合的理论,是一种力求超越“心理学”而不是排斥“心理学”的理论。

所以在心力学的理论中,尽可能融合了许多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优秀成果。

然而,心力学与现存的心理学,的确是有较大差别的。“心力学”重视“理”,但不只是限于“理”。而在有“理”的地方,更重视如何变“理”为“力”。

那么,该如何实现从“心理”到“心力”的转换呢?在总结东方传统炼心法基础上,结合现代经验及自己的实践,我认为有五大关键:

(1)自悟自度;

(2)行知合一;

(3)修持联动;

(4)迎接建设性的痛苦;

(5)全然内化。

后面,我们将分别来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