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让别人感到你是“自己人”

让别人感到你是“自己人”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亲和效应:让别人感到你是“自己人”在人际交往和认知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即对于自己较为亲近的对象,会更加乐于接近。至于不是“自己人”的,最好也要尽量往“自己人”的方向靠。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所谓“自己人”之间的交往效果往往会更为明显,其相互之间的影响通常也会更大。

亲和效应:让别人感到你是“自己人”

在人际交往和认知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即对于自己较为亲近的对象,会更加乐于接近。

人都喜欢待在熟悉的环境里,和熟悉的、和善的朋友交流。这不仅让我们觉得没有危险,而且这种氛围更具感染力。很多时候,我们经常说起某个人天生有人缘儿,即使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只要一开口,马上就会调动起周围人的情绪,受到大家的喜爱。而有的人,即使心怀善意、满脸堆笑,但也很难快速融入一个新的环境中,顺利地和其中的人交流。心理学家认为,人缘好的人,他们在有意或无意中利用了心理学上的“亲和效应”,其中关键点是:挖掘共同点,成为自己人。

在交际应酬中,人们往往会因为彼此间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或近似之处,从而感到相互之间更加容易接近。而这种相互接近,通常又会使交往对象之间萌生亲切感,并且更加相互接近,相互体谅。交往对象由接近而亲密、由亲密而进一步接近的这种相互作用,就是所谓的“亲和效应”。

心理学上通常用“自己人”来形容这种亲和关系。在现实生活里,人们往往更喜欢把那些与自己志向相投、利益一致,或者同属于某一团体、组织的人,视为“自己人”。因为是“自己人”,所以会感到相互之间更加容易接近。而这种相互接近,则通常又会使交往对象之间萌生亲切感,并且更加相互接近,相互体谅。

在心理定式作用下,“自己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与认知必然在其深度、广度、动机、效果上,都会超过“非自己人”之间的交往与认知。建立这种“自己人”关系的首要一点,就是找出自己与周围人的共同之处,它可以是血缘、姻缘、地缘、学缘、业缘关系,可以是志向、兴趣、爱好、利益,也可以是彼此共处于同一团体或同一组织。

俗话说,自己人好办事。这充分说明建立亲和关系的积极作用。在我们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可以多谈谈“咱们自己”的事儿,自然就会形成一个个亲密关系联盟。至于不是“自己人”的,最好也要尽量往“自己人”的方向靠。人类本来就是一个大家庭,若有心寻找共同点,总会有所发现的。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发表过对中国人民的广播演讲,这篇演讲深深地打动了中国人的心。在演讲中她是这么说的:“我今天说话不完全站在一个美国人的立场,因为我也是一个中国人。我一生的大半时间,都在中国度过。我出生3个月,就被父母带到了中国。我开口说话的时候,又是先说的中国话。我小时候跟着父母,并没有住过什么通商大埠。数十年间,我们到过浙江、江苏、江西、湖南、安徽、山东各省的小城市、小村庄,清浦、镇江、丹阳、岳州、蚌埠、徐州、南州……这些地方,是我最熟识的。可是我最爱的,是中国的农田乡村。我长大后,又在南京住了17年。我曾亲眼看见南京在几年之内,由一个古旧的城市变成一个新型的都市。但是无论我住在什么地方,我与中国人相处,都亲如同胞。因为小的时候,我的游伴是中国孩子;成人以后,来往的又是中国的朋友们。现在我人虽已归故国,心中却没有忘掉旧日的朋友。所以今天我要以这两种身份说话。我既在中国长大成人,又在美国住了多年,受了双方的教育,有了双方的经验,我觉得我是属于两个国家的。”

赛珍珠一再提及中国人熟悉的地名,强调自己与中国人关系密切,对于听众而言,这些熟悉地方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种种经历立刻历历在目,而一个陌生的外国演讲者此时似乎也成了曾经同行的旅伴,国籍的界线模糊了,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如果是面对面的交谈,还有一种“自暴隐私”的小技巧,对增强我们的亲和力也很有效果。

一般而言,在交谈中,人往往担心自己真实情感的暴露,并试图隐瞒自己的隐私,以防对方对自己产生不好的感觉。但现在为什么反行其道呢?原来这种说话技巧的奥妙在于它克服了人们认生的心理。初次见面,一个高明的谈话者会满不在乎地闲聊这样的话:“我儿子上课老搞小动作,对那孩子我可真是操了不少的心呀!”或者“昨天我家先生不小心把烟头掉在了自己的外衣上,结果烧了一个大窟窿。”……听者怎么也想不到对自己很陌生的人会说这么多的贴心话,对自己这么亲近,于是很感动,在不知不觉中便安下心来融洽地闲聊了。

自曝隐私的做法可以让人迅速放下自己的戒备心理,引导对方也敞开心扉,轻而易举地与他人构建起亲密的关系。能够表现自己亲和力的人,很容易在社交中获得别人的好感,结识更多的朋友。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喜欢把那些与自己志向相同、利益一致,或者同属于某一团体、组织的人,视为“自己人”。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所谓“自己人”之间的交往效果往往会更为明显,其相互之间的影响通常也会更大。

在人际交往和认知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即对于自己较为亲近的对象,会更加乐于接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社交圈,实际上都是以自己为原点,以年龄、爱好、经历、知识层次等共同点为半径构成的无数同心圆。共同点越多,圆与圆之间重叠的面积越大。共同的语言也越多,也越容易引起对方的共鸣。因此,在与他人交流时,一定要留意共同点,并不断把共同点扩大化,对方谈起来才会兴致勃勃,谈话才会深入持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