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留有“后路”,莫触“高压”

留有“后路”,莫触“高压”

时间:2022-07-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留有“后路”,莫触“高压”世态炎凉,人间冷暖。但不管处于何种情况都必须冷静、沉着、理智、睿智,力戒急躁、冒进、失策、暴怒,要留有“后路”,莫触“高压”。断了“后路”将失去崛起之机;触了“高压”,等于政治上判了死刑。有理想、有抱负的有识之士,千万莫断“后路”,莫触“高压”。凡事总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容纳这些“意外”。

留有“后路”,莫触“高压”

世态炎凉,人间冷暖。人在经世处事的过程中,必然碰到各种可预见的或不可预见的纷繁复杂情况,有的在当时当地能处置,有的要等待时机才能处置,有的要分期分批予以处置,有的甚至终生难以处置。但不管处于何种情况都必须冷静、沉着、理智、睿智,力戒急躁、冒进、失策、暴怒,要留有“后路”,莫触“高压”。断了“后路”将失去崛起之机;触了“高压”,等于政治上判了死刑。有理想、有抱负的有识之士,千万莫断“后路”,莫触“高压”。否则,你自己被打倒了,无法去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

留有后路

一定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在年轻的时候就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说话不要太满,太满的话容易被别人抓住口实;行动不要过激,过激的行动容易招来最彻底的抵制。

留后路就是留余地。做事留三分余地,就不会把事情做绝。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就会进退自如。

凡事总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容纳这些“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容易爆炸;人说话留有余地,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做事留有余地从而可以从容转身。

总之,办事、说话留有余地,使自己行不至于到绝处,言不至于极端,有进有退,以便日后更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同时也给别人留有余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这样一来,事情的结果对彼此都有好处。

性格修炼的角度考究,留“后路”有五法,这就是:忍、变、省、察、悟。

1.忍

俗话说:“忍字头上一把刀,一事当前忍为高。”刀捅心窝,忍是很痛苦的,但必须修炼出“忍”的功夫,否则“小不忍,则乱大谋”。世上无一不忍者成功之例。这里所说的忍,不是弱者无奈的自制,不是本不能忍而不得不忍的被动之忍,不是不讲原则,不要尊严的屈辱之忍;而是智者的主动之忍,自觉之忍,是智慧、涵养、力量、大度与自信的表现,是审时度势的冷静处理。

忍,非一时一事,一朝一夕,是贯穿一切时空的终生的修养。即使是原则问题,也要制怒戒燥,善于疏导,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解决矛盾,无理让三分,得理且饶人。古人喻之为人生百忍:言之忍、气之忍、色之忍、酒之忍、食之忍、宠之忍、辱之忍、乐之忍、怒之忍……

清朝光绪年间流行一首歌:“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出病来无人替,请来大夫将病医,他说气病治非易。气之危害太可惧,不气不气真不气。”这首歌通俗易懂,寓意深刻,其中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仍不失为有益的养身之道,尤其对那些一遇事就跳,一说就叫的人,可算是一剂良方。

忍让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内涵丰富的一种谋略,忍让不是消极沉默,而是蓄势待发。忍让实质上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当量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必然会发生质的转换。忍让是意志的磨炼,爆发力的积蓄,忍让是无奈时的智慧选择,是暴风雨中明丽彩虹的酝酿,在忍耐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失落,甚至屈辱,等待和把握好进攻的最佳时机。

忍让可以促使一个人的身心成熟,以便大展宏图。昔日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时候显示了巨大的忍耐力,尔后才成“常胜将军”,官称淮阴侯。司马迁虽受宫刑,遭受了生理上与心理上的双重打击,但他却表现出了超人的忍耐力,完成了旷世之作《史记》。

古人云:“能忍辱者,必能立天下之事。”人的一生像月亮一样有盈有亏,若是不能估测自身实力、审时度势,受一点儿欺侮就“揭竿而起”,势必招来惨痛的灾祸。因此,要想获得成功,一方面我们要能够沉下心来努力地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耐得住性子,以等待合适自己的机会。这样人生才可能成功。

人在世间若是不讲忍让,不肯给人方便,往往使自己到处碰壁,到处遭遇阻碍,不肯给人方便,结果自己到处不方便。

2.变

知变、能变、善变,变之真谛:“识时务者为俊杰”。世界万事万物,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世事纷繁,人心叵测,身历其境的人必须顺应时势的变化,采取相适应的策略取向和行为方式。早在18世纪,达尔文就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观点。从生物学的角度说,这句话向我们提出了进化论。从哲学的角度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要学会拥有生存的智慧。

善变的反面是固执、僵化,甚至刚愎自用。历史的顽固派,不管客观事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总是抱着陈腐的清规戒律不放,墨守成规,与新事物、新情况对抗,即使碰得头破血流却仍然麻木不仁。

古往今来,宦海官场有多少官员知变善变,家泰身安,名垂青史;也有不少官员顽固僵化,刚愎自用,家破人亡。

西汉名臣萧何与常胜将军韩信,一个善变,一个不变,其下场形成鲜明的对照。

伴君如伴虎。封建社会中,皇帝一言九鼎,说一不二,一句话可以让你飞黄腾达,也可以让你赔上身家性命。萧何是与虎共舞的高手,他虑事周全,谨慎洞察,非常理智。深知权大压主,功高盖主,才大欺主,为了消除刘邦的猜忌,他深谋远虑,不惜财物和名声,只受相国职衔,让还封邑,并以家财佐军,刘邦疑心大解。当刘邦害怕他久居关中深得民心时,萧何一改常态,多购田宅,自毁贤名,使民间说他的坏话,刘邦闻知后,戒心全消。刘邦平定英布后返回长安,途中有不少百姓拦路上书,状告萧何强买民田。萧何入宫见驾,刘邦将状书一一展示给萧何看,并道“相国就是这样为民办事的吗?愿你自向百姓谢罪”。萧何见刘邦无深怪之意,一退下后,将强买的田宅,或补足价格,或退还原主,百姓怨言渐渐平息,刘邦也因此获得了好名声。萧何因势善变,巧妙地化解了刘邦多次对他的疑虑,得以自保。

韩信则相反。当汉王对他怀有严重疑心时,他还心安理得做淮阴侯,并企图把自己管辖的地盘变成针插不进、水泼不入的巩固的根据地;当谋臣劝他造反时,他言称汉王待他恩重如山而拒绝,暗地里又与谋士偷偷地到僻静的屋子里详谈谋反事宜。韩信固守、巩固封地,更加剧了汉王的猜忌,有野心却又不够果断,失去了良机,最终导致被刘邦杀头的悲剧。

越王勾践经过二十年的“卧薪尝胆”,终于打败他的敌国——吴国,举国沉浸在喜悦和欢庆中。可在这时,他的首要功臣范蠡,却告诫另一位功臣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获胜,全靠你我,现在大敌已灭,他一定会猜疑我们,不如尽早退隐。”文种却以为越王不至于如此绝情,没有听从忠告,不久果然惹上杀身之祸。

在政治斗争中掌握局势,应对自如显得尤为重要。在《九品芝麻官》这个电影中,有句经典台词:“要想做好官,就要比奸官还奸,要不你怎么和他们斗?”剧中的包大人为了给人申冤,用尽办法和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包括威胁皇上,最后冤情得以昭雪,皆大欢喜。做好人必须讲究策略,不要做老好人。曾国藩的同乡挚友欧阳兆熊在一则笔记中说曾国藩“一生三变”,褒曰“技巧”贬曰“奸诈”。

中国有句谚语:“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说话不看对象,常常让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本意,从而在无形之中与别人拉开了相当的距离。反之,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并依据其情况,寻找与之相应的话题和谈话内容,双方就会觉得谈话比较投机,彼此在距离上也显得比较亲近。对方会觉得你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人,从而愿意与你相处。

中国春秋时期的纵横家鬼谷子先生指出:“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卑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意思是说:和聪明的人说话,须凭见闻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须凭分析能力;与地位高的人说话,态度要轩昂;与有钱的人说话,言辞要豪爽;与穷人说话,要动之以利;与地位低的人说话,要谦逊有礼;与勇敢的人说话,不要怯懦;与愚笨的人说话,可以锋芒毕露。

仔细想一想,我们自身及其周围发生的一切,僵化带来的切肤之痛,善变结出的丰硕之果,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适者生存悖者亡,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3.省

自省、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省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反刍与回馈。它是把当局者变成一个旁观者,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审视的对象,站在另外一个人的立场、角度来观察自己,评判自己。一个人是否具有反省能力很重要,反省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机缘。因为反省所带来的不只是智慧,更是夜以继日的精进态度和前所未有的干劲。当你克服了你的主要缺陷,你就会成为一个更强大的人。

自省与自律紧密相连。自省,就是经常反省自己,正确认识自己;自律,就是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严格要求自己,自定规矩。会生活,会创造自身价值的人,都善于认识自己,善于自省自律,因此,他们永葆青春,不断进取。不善于自省自律,自己认不得自己的人,将因狂妄自大而坠入深渊,或萎靡不振而碌碌无为。

自省当慎独,慎独必自省。“慎独”二字,顾名思义,“慎”其“独”者也。就是说在独处独居的时候要能够“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

所谓“慎独”,汉代经学大师郑玄的解释是:“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也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仍然按照道德原则行事,不做任何有损道德品质的事。

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也说过:“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卢梭在少年时曾经将自己极不光彩的盗窃行为转嫁在一个女仆身上,致使这位无辜的少女蒙冤受屈,事后的卢梭为这件事陷入痛苦的回忆中。他说:“在我苦恼得睡不着的时候,便看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好像这个罪行是昨天才犯的。”

卢梭在他的名著《忏悔录》中对自己作了严肃而深刻的批判。他敢把这件丑事公诸世人,显示了他彻底反省的坦荡胸怀和不同凡响的伟大人格。

君子的高贵品质往往在于其严于律己,尤其是在独处的时候。《咸宁县志》记载了“不畏人知畏己知”的故事:

清雍正年间,有个叫叶存仁的人,先后在淮阳、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做官,历时30余载,毫不苟取。一次,在他离任时,僚属们派船送行,然而船只迟迟不启程,直到明月高挂才见划来一叶小舟。原来是僚属为他送来了临别馈赠,为避人耳目,特深夜送来。他们以为叶存仁平时不收礼物,是怕别人知晓,出麻烦,而此刻夜深人静,四周无人,肯定会收下。叶存仁看到这番情景,便叫随从备好文房四宝,即兴书诗一首,诗云:“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接着,将礼物“完璧归赵”了。

孔子说:“躬身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怨恨就不会来了。

《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中,写了庞统辅佐刘备进军西川时出现的一段小插曲——刘备设宴劳军,酒酣之际,刘、庞言语不和,刘备发怒,责问并驱赶庞统:“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夜半酒醒,刘备想起自己所说的话,大悔,次早穿衣升堂,向庞统谢罪曰:“昨日酒醉,言语触犯,幸勿挂怀。”庞统谈笑自若。刘备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庞统曰:“君臣俱失,何独主公。”刘备亦大笑,其乐如初。

本来,酒醉失言,虽然不好,但也算不得什么大错。刘备事后却一再自责,这是他自省的结果。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活在世上,谁都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谁都难免有丑陋的一面。罗曼·罗兰说:“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自己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与堕落,只请你要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人非圣贤,岂能无过。”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局限,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不同的是所犯过错的大与小,多与少。犯错误之后如何用正常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是最重要的。正确的选择是有过必纠,有错必改。注重颐养德性的人,要经常不断地反思自己所犯的过错,坦然面对,不得掩饰,不找借口,并且勇于改正,使自己不断走向完善。

每个人都需要日日检束,戒除三大通病:欲念太重,过分追求某些东西;太想表现自己;过于认可自己。私欲太重,是人生之大忌;太想表现自己就容易失言失态,惹人生厌;过于认可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这些都应该常加克制,直至清扫干净。曾国藩对个人和世界的认识有一段很精辟的话:“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期间,数十寒暑,叹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穷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所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粟耳。”由此观之,苍穹之中,个人只为沙粒,为尘埃,不足提起。所以,一个人成就再大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和骄傲自满的。

反省之中,还要谨记三个字:不自欺。有的人之所以修己不利,做事无恒,就是因为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人如果能做到不自欺,就可以发现和改正缺点毛病,不断完善自我。所以,我们不仅要每日自我反省,还应主动听取亲友的建议,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信息,誓做一个内外兼修之人。要知道,不欺人也不自欺,是修身的必备条件,也是为人处世不可忽视的要素。

4.察

观察、考察、察看、察访、察言观色。察之精要,多看多想,缓开口慎表态,辨明是非,识别真伪,看准了再定心计,遇事三思而后行。

察言观色是人情往来中应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不会察言观色,等于不知风向便去移动舵盘,不仅世事通顺无从谈起,弄不好还会在小风浪中翻了船。所以,我们平时要培养察言观色的能力,以便能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观察与琢磨紧密相连。琢磨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为人处世瞻前顾后,办事左思右想,反复推敲,三思而行。琢磨等于算计,善算计者为智,疏于算计者则愚。观察得细,琢磨得透,做人办事胜出的概率大,除不可预测的因素外,一般都能成功。

根据琢磨的对象不同,可以把在观察基础上进行琢磨的人分为五类:第一类:只琢磨事,不琢磨人。这类人会办事,能办事,办成事,但可能人缘不好。第二类:只琢磨人,不琢磨事。这类人投人所好,善解人意,人缘好,易受宠,但未必能办事。第三类:既琢磨人,又琢磨事。这类人既能办事又会做人,民间、官场都有好运。第四类:不琢磨人,不琢磨事,只琢磨钱。这类人唯利是图,有奶便是娘,做梦都想发财,但无人可靠,无事可依,何求财乎?若发不义之财,亦无藏身之处。第五类:既琢磨人,又琢磨事,还琢磨钱。这类人事业有成,升官发财的概率大。何去何从,请君明察。

5.悟

觉悟、醒悟、感悟。悟出真理,悟出规律,悟出所以然,不入迷途,做明白人。

历史让许多哲学家或思想家,经常独处静思,都从中获益匪浅。曾国藩把每天安排静坐列入修身功课,“每日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之仁心”。佛教界把静坐叫禅,若有所悟,称作禅悟。

独处、静坐、禅悟,所指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人应该在每天繁忙的劳碌之中挤出一定的时间,不受任何外来干扰,独处静思。这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也是与自己内心沟道产生人生感悟的一种境界。坚持每天这样做好处多多,就像新鲜空气对我们的身体极有帮助一样。独处能使我们发现内在的休息港湾,能有学习的对象,是我们与外界接触的基础;能使我们在片刻的宁静之中安定神经,恢复精神,并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澄清起来;能使我们更客观地透视自己的生命,好好认识自己,生活、信仰和种种行为;也许就在这片刻之间使我们明白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应该抛弃。

著名哲学家哈里·佛斯迪克曾经观察那些不能独处的人,形容他们好像“被风吹皱的池水一样,无法展示出美丽的风景来”。

安妮·马箩林柏在其著作《来自海洋的礼物》中曾说过:“我们只有在与自己内心沟通的时候,才能与他人沟通。对我来说,我们内心就像幽静的泉水,只有在独处时才能发现其美。”

由于现代生活的忙碌紧张,我们越来越少有时间给自己深思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抽出时间来面对自己、认识自己。

当然,不同的人通常有不同的独处方法。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通常在人群拥挤的街道上,一面散步,一面冥思。“这种方法,可以使我达到忘我的境界,而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来。”他这么解释。有的人喜欢到附近的教堂去,以寻求片刻的宁静。有的人喜欢接触大自然,独自到花园、原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有些人也许比较喜欢静室独处,或用其他自我隔离的方式。

总而言之,每天挤出一小段时间独处静思,如此才能认识自己,发现生活的甜美,生命的意义,使心灵和德性得以升华。

莫触高压

何谓“高压”?为人处世有三处犹如高压电线触犯不得,这就是权力、纪律、法制。

1.权力。一切掌握一定权力的人的代称。换言之,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掌控你仕途或事业命运的关键人物都不要轻易得罪。如果因某件事自觉或不自觉中得罪了某位领导,有可能他就会暗中算计你,甚至坑害你,使你永世不得翻身。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官大一级压死人”。权力是阳光也是魔鬼。说它是阳光,它给人温暖,给人希望;说它是魔鬼,它折磨人,扼杀人。当然这要看权力掌握在谁手里,权力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或老百姓俗称的好人手里,权为民所谋,利为民所系,天下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权力掌握在暗藏的贪官污吏手里,权力就是一把双刃剑,在这样的官吏统治之下,无疑一片黑暗。

温庭筠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但他生性傲然,为人刚直,不会溜须拍马,又经常讽刺权贵,得罪权贵,因此屡举不第,一生颇不得志。唐宣宗爱好词,而且十分喜欢《菩萨蛮》这个词牌。有一次,他令宰相令狐绚填写一首《菩萨蛮》。令狐绚自知文才不济,但他为了讨好唐宣宗,慕名把温庭筠找来,密令温庭筠替他填词,还告诫温庭筠千万不可对外泄漏此事。然而,温庭筠在将他所填写的那一首《菩萨蛮》交给令狐绚后,很快将事实真相公布于众,使令狐绚丑态百出,狼狈不堪。这样,他就得罪了宰相令狐绚。所以温庭筠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总是受到压制,一直未被录取。

学会“服从”,是面对权力的每一个下属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没有“服从”意识的下属,不管他是多么的有能力,他的上司都不会器重他,因为他不“服从”上司的安排,上司也就无法器重他,上司只会重用那些懂得“服从”又有能力的人。有人会问:面对贪官污吏也要“服从”吗?这要另当别论,正确的做法是只要他还在台上,行为上讲究策略,思想上保持距离,决不同流合污,做到“近朱者赤、近墨者不黑”。

2.纪律。党派、团体、行业的行为规范。如果你违犯了纪律,甚至受了纪律处分,那么反对你的人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借口贬斥你。谬论叫喊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何况你还存在违纪的事实。有的人因一次纪律处分,遭冷眼受诽谤,一蹶不振,贻误终生。

3.法制。这是整个国家全体公民的行为规范。一切法制特别是刑法万万不可触犯。有志成功的人士既不能犯法,更不能犯罪。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宝贵的是自由。什么人最痛苦,失去自由的人最痛苦。一个人失去了自由,生不如死,万念俱灭。当然,除判极刑的人外,还可以服法改造,争取重新做人,这与违法犯罪影响仕途不是同一性质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