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终生学习,不做明天的文盲

终生学习,不做明天的文盲

时间:2022-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终生学习,不做明天的文盲以前,不识字的人叫文盲;现在,不懂电脑的人叫文盲。培养终生好学的精神其实有些人不能成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不懂得学习,而是缺乏终生好学的精神。孜孜不倦地学习读书,使王安石的眼界越来越宽广,学识越来越渊博,后来,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玛克司夫人退休之前长期在一家公司任职,是个活跃、开朗的女士。

终生学习,不做明天的文盲

以前,不识字的人叫文盲;现在,不懂电脑的人叫文盲。据说,将来的文盲是不会主动寻求新知识的人。

西方白领阶层目前流行一条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

随着知识经济浪潮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将导致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你今天不懂的东西,明天早晨就有可能过时了。据《华尔街时报》的一项调查,目前美国人平均每隔5年就得更换一次工作,因为当你干到5年左右的时侯,你差不多已经跟不上工作岗位的新要求了,你必须从这个岗位上退下来,迅速完成知识技能的新一轮补充、转换和升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保罗·朗格曾经提出一终生教育概念,即一个人的教育不能只限于人生的某一个时期,而必须终生接受教育。

也就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上学和上班同样重要,人们的学生时代将无限延长。

培养终生好学的精神

其实有些人不能成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不懂得学习,而是缺乏终生好学的精神。在这方面,有很多卓有成就的古人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北宋的王安石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据说,连吃饭睡觉的时候,手中的书也不肯放下。他的学习兴趣很广泛,不管是儒家的经书、古代的史书,还是哲学著作、诗歌、小说,甚至医书,他都认真阅读。不光学习书本知识,就连种田的学问、妇女缝衣绣花的工夫,他都留心

22岁时,王安石考中了进士,被派到扬州做淮南判官。在官署里,他除了办公以外,就是埋头学习,甚至睡觉的时间都牺牲了。有时,他读书一直到天快亮,实在支持不住了,才睡上一两个小时。而后便匆匆起床,胡乱穿上衣服,到府里去办公,常常连脸都顾不上洗。因此,人们总见他蓬头垢面,一副奇形怪状的模样。

当时,担任扬州知府的是韩琦,他见这个科第出身的属官如此不修边幅,放荡形骸,就怀疑他夜间不务正业。为此,韩琦多次好心地劝告王安石说:“你年纪轻轻,前途不可限量,要自爱才是。千万不能自暴自弃,误入歧途啊!”王安石听了,只是连声感谢韩琦的教诲,一句分辩的话也没有说。日后韩琦得知王安石之所以衣冠不整,形容憔悴,是因为通宵达旦苦读的缘故,心中大为惊奇。从此,便对王安石另眼相看。

宋仁宗庆历七年,王安石改任鄞县知县。一到职,他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一周中,拿出两天时间集中处理公务,其余时间全都用在读书和写作上。他非常勤奋,为了多读一些书,忘记了休息与睡眠,连吃饭的工夫也常常被挤占。每当他得到一本新书,就昼夜不分,专心致志地去通读,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

王安石几十年如一日博览群书,成效十分显著。他钻研了大量经史典籍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等著作,还研究了佛学和道学。孜孜不倦地学习读书,使王安石的眼界越来越宽广,学识越来越渊博,后来,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一个国家的发展,要靠人们学来的知识去推动,一个人的人生,也需要个人通过学习来改变,如果一个人把学习放在了他一生的重要位置上,而且有着前人的勤奋不缀的终生学习精神,那么何愁自己的人生不能出色呢?

将终生学习奉为圭臬

美国学者布特勒曾说:“有一段了不起的碑文,许多人都应该读一读:死于三十,埋于六十”,意思是那些后半辈子失去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的人,如同行尸走肉,虽生犹死。事实上,的确有不少人在学习到某一阶段或一定程度,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对学习新知态度冷淡,兴趣索然,只靠以前所学应付差事,聊度余生,由富有激情、怀抱理想者,变成无所追求、随遇而安之人,更有甚者成为无所事事的无聊之徒。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是庄子《逍遥游》中的话。大鹏鸟要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必须依靠下面的“厚风”,这个比喻也适合人。对于人来说,学习是创造“厚风”这一条件,而成功就是大鹏背负青天,飞达南冥。如果一个人不源源不断地吸收养分,就无法拥有足够的知识和智慧,他的心智就会停滞不前,他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这正像大鹏鸟没有风的帮助,就无法翱翔于高空。

相反,那些把终生学习奉为圭臬的人,因拥有一颗活跃的心,不甘于平庸,所以他们不仅在个人专业、工作表现上能够日日长进,月月求新,在休闲生活上也永远是趣味盎然,不会无聊。

古人云:“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学习是改造性情、使人生有所为的手段和途径;改造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所以,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要端正态度,每日改进;就要做有心人,在人生道路上有些雄心,有一份执着和热情。

只要有心,每个人都可以借助学习,不断增进和深化自己在各领域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死于三十,埋于六十”。

活到老,学到老

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快乐地度过一生,而有的人却哀叹地度过一生,有的人则迷茫地度过一生呢?从古至今,无数先人都在花费毕生精力寻求着生命的最佳状态,努力提高人类生命的质量。

在离德国科隆不远的西比希小城,约翰那·玛克司夫人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早在1994年,当时70高龄的她,经过长达6年的刻苦攻读完成了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科隆大学的教育学硕士文凭。在2003年,玛克司夫人又在79岁时,完成了长达200页的博士论文,论文的题目是:《如何度过晚年——学习使老人永远充满活力》,最后被科隆大学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小城的市民们无不对这位孜孜不倦的老人赞叹不已,由此她还当选为该城“最伟大女性”。随后,玛克司夫人又作为嘉宾,参加了德国著名电视主持人迪沃累克主持的一次脱口秀节目。于是德国观众都认识了这名戴着大框架眼镜、说话有条不紊又颇富幽默感的老人。

玛克司夫人退休之前长期在一家公司任职,是个活跃、开朗的女士。退休之后,不甘寂寞的她先是上了一个法语班,后来在报上看到科隆大学招收老年大学生的广告,便勇敢地报名成为正式大学生,当时她已满65岁。她说,第一学期的学习让她最难以适应。因为中学时,课程和课表都是由学校或教师制定的,而这回一切都得自己安排。在渡过最初的难关之后,她越学干劲越大,成绩居然在班上经常遥遥领先。平时她和年轻人一样身穿运动装或牛仔服,还常常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游戏或体育运动,她坚持每周参加一次电脑操作,还积满了所需要的足够学分。不过她并不忘记时不时忙里偷闲回家操持家务,并尽量抽空陪伴夫君进餐。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在她攻读6年硕士期间,她竟然做到了学习、家庭两不误。

玛克司夫人在晚年尚且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而且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对于我们每一个年轻人来说,就更该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个人学习力强的表现,也是成功的砝码之一。

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取决于他是否自满,如果自满了,就会停止学习。学习是没有终点的。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哪个年龄阶段,在哪种环境里,人们都应继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因为人生是不会毕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