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要能从变化中寻找机缘

要能从变化中寻找机缘

时间:2022-07-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计谋13:要能从变化中寻找机缘兵法上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此,我们还必须学会从变化中寻找商机。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而且表现出了“从变化中寻找机缘”的杰出才能。正当胡雪岩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太平军攻陷了杭州城。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变故,胡雪岩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沉着应对。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也是这样一位善于从变化中寻找机会的人。

计谋13:要能从变化中寻找机缘

兵法上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商战和兵战一样,其环境和形势都是变化无常的。它时而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明月映湖;时而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天昏地暗。有一天,当你发现你的优势、你的靠山、你的财源不见了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呢?

因此,我们还必须学会从变化中寻找商机

胡雪岩说:“用兵之妙,在乎一心,做生意跟带兵打仗的道理差不多……随机应变之外,还要从变化中寻找出机会来,那才是一等的本事。”

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而且表现出了“从变化中寻找机缘”的杰出才能。

正当胡雪岩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太平军攻陷了杭州城。这使得他的事业和家庭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几乎使他陷入绝境。

其一,胡雪岩的生意基础如最大的钱庄、当铺、胡庆余堂药店以及家眷都在杭州,杭州被太平军占领,等于他的所有生意都将被迫中断。他的妻儿老小也都落在了太平军手里,他必须设法救他们。

其二,由于平时许多人嫉妒胡雪岩,此时战乱,更是谣言四起,说他骗走王有龄交给他的浙江购米公款,滞留上海,误军误国,要求朝廷治胡雪岩的罪。

其三,即使朝廷放过了胡雪岩,胡雪岩战后也回不了杭州,因为胡雪岩在官场的靠山——浙江巡抚王有龄已因杭州城破而殉节身亡。

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变故,胡雪岩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沉着应对。他从表面上对自己不利的因素中,渐渐发现了可以利用的因素。

首先,他发现,如今陷在杭州城里的那些告他的人,其实已经在帮太平军做事,他们之所以造谣,是因为太平军也想设法诱招胡雪岩回杭州帮助善后。于是,胡雪岩亲自向闽浙总督衙门上报,说那些陷在杭州且诬蔑他的人实际是在做内应,以便日后策应官军。这是相当高明的一着——“计中计”,用胡雪岩的话说,这是一次“一百零一回的买卖”。胡雪岩表面上在给这些人说好话,套交情,一方面使官府相信那些谣言都是假的;另一方面也给这些为太平军做事的人留下了后路,但暗地里却使他们坐上了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口,因为他们要是加害自己在杭州的一家老小,他就可以把这份公文交给太平军,说他们勾结官府,这样,他们一定会遭到太平军的惩罚,到时怕连性命都难保。

其次,胡雪岩手上还有在杭州陷落之前为官府购买的军需大米1万石,当初因无法运入杭州,只好转运到宁波,用来赈济宁波的灾民,并且约定等杭州收复后以等量大米归还。这也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胡雪岩打定主意,一旦杭州收复,就马上把这1万石大米运往杭州赈济灾民,既解了杭州之急,又能显示出胡雪岩的信义,那时相关谣言就不攻自破了。因此,当杭州收复后,胡雪岩就立即把1万石大米运到了杭州,还亲自向带兵收复杭州的将领办理交割。此举不但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且一下子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将他引为座上宾。从此,胡雪岩又有了一位更加坚定的官场靠山,找到了再度崛起的机会。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无穷的变化才能带来无尽的机缘。机缘存在于变化之中,机会无处不在。

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也是这样一位善于从变化中寻找机会的人。

1917年1月18日,王永庆出生于台北县新店镇直潭里。小学时,王永庆对书本没兴趣,成绩总在最后十名。小学毕业后,他在家乡连做苦工的机会都没有,经父母同意,并在叔叔王永源的介绍下,来到嘉义当米店的小工。1年以后,他以他父亲四处张罗借来的二百元做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个小米店。

由于米质和服务出众,王永庆的米店渐渐生意兴隆起来。在嘉义的26家米店中,王永庆排名第三。在日本人实施配给制后,到处呈现饥荒状态,王永庆的米店被迫关门了。

后来,他又到嘉义的乡下开设砖厂,砖厂用煤炭烧窑的时候,会冒出浓烟;而浓烟有损稻谷,所以当稻子开花的时候,日本警察就会强迫砖厂停工。后来加上不易取得烧窑用的煤炭,他的砖厂也停业了。

虽然他刻苦经营的米店和砖厂先后关闭了,但当时有一件事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抗战时期,由于粮食不足,鸭鹅当然也缺乏饲料,只得在野外吃野菜。4个月下来,瘦得皮包骨头,只有2斤重,比一般的轻3~4斤。

王永庆就买下了许多瘦鹅,用包心菜的粗叶子喂养。2斤重的瘦鹅再经过2个月的饲养,重达七八斤,非常肥大。究其原因,乃是瘦鹅具有强韧的生命力,不但胃口奇佳,而且消化力极强,只要有东西吃,它就会重新肥大起来。

王永庆从喂养瘦鹅的事上得到了重要启示:一个人在失意之时,要像瘦鹅一样忍耐饥饿,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只要饿不死,一旦机会到来,就会像瘦鹅一样,迅速地强壮肥大起来。

1943年,王永庆27岁,他又从米店、砖厂转向木材业。在建南汽车货运林老先生的资助下,他开始了木材生意。但由于经验不足,不久便血本无归。这一时期可算得上是他前半生最黯然的日子。所幸林老先生再一次帮助他,才得以立稳脚跟。

抗战胜利后,台湾摆脱日本统治,重回祖国怀抱。“二次大战”时饱受美机轰炸的台湾,到处断墙残壁,百废待兴。因此,建筑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王永庆经营的木材业跟着水涨船高,业务蒸蒸日上。到1946年,王永庆30岁时,他的积蓄已达5000万元。

20世纪40年代的台湾,由于受到战争的破坏,百废待举。当局拟定的塑胶原料工业,原属永丰工业老板何义负责,但何义到日本、美国、欧洲考察归来之后,认为前景黯淡,遂宣布放弃。

但是,当局为发展塑胶原料工业而争取的美援已好不容易争取到了,不做太可惜。于是,当局找到了原想申请做轮胎的王永庆。当时,王永庆对塑胶完全外行,手头仅有一点资料,但他却逆流而上,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当初他想投资塑胶工业,因自己对“塑胶”的真正含义几乎一无所知,而遭到台湾工业会化工组主任严演存的白眼。一年以后,他对塑胶的性质、制程、生产、加工、用途等均了如指掌,令人刮目相看。1954年3月,王永庆登记成立了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自有资金约50万美元,美援有67万美元。

台塑建厂之初,由于规模小,价格高,没有销路。台塑生产的PVC塑胶粉一吨也卖不出去,库存堆积如山。后在王永庆主持下,经由扩厂大量生产降低成本,并进行一次、二次加工拓展外销,总算摆脱了PVC粉滞销的困境。以后逐渐发展,不但找到了PVC粉的销路,也促成了PVC塑胶加工蓬勃发展的局面。1987年,台塑集团企业的营业额已突破10亿美元,具备了与世界大企业竞争的条件。

王永庆就是这样,不断从变化中寻找发展的商机,一步步走向了事业的辉煌。

当你手中的奶酪不见了的时候,请你沉着冷静,勇敢地出发,练就一双慧眼,去获取新的成功机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