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志撰著的重视与相关理论

地志撰著的重视与相关理论

时间:2023-0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陈正祥教授估计,目前世界上有中国地方志著作约11000种,而见于《中国地方志综录》的至少有8000多种,其中清代约有5518种。这一时期结合方志的编修,许多学者进行方志理论的探讨,并逐渐建立起一套方志学理论体系。关于方志理论的阐述,清初顾炎武、方苞等就有论述,到乾隆大修方志时,有关修志理论方法便更受重视,并逐渐形成了所谓考据地理派和方志史志派两大学术派别。
地志撰著的重视与相关理论_中国古代地理学

清王朝非常重视方志的修纂工作。清初康熙十一年(1672),为配合《一统志》的编修,康熙帝就曾命各省督抚聘集宿儒名贤接古续今,纂修各省通志,同时将顺治十八年(1661)河南省巡抚贾汉复主修的《河南通志》颁著天下为式,促进了一大批地方志著作的出现。据陈正祥教授估计,目前世界上有中国地方志著作约11000种,而见于《中国地方志综录》的至少有8000多种,其中清代约有5518种。由此可见,清代是中国地方志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结合方志的编修,许多学者进行方志理论的探讨,并逐渐建立起一套方志学理论体系。当时著名学者如钱大昕(1728—1777)、孙星衍(1753—1818)、洪亮吉(1746—1808)、戴震(1723—1777)、章学诚(1738—1801)等,都发表过有关方志学的理论见解,参加过具体的方志编纂实践活动,使这一时期的方志学不仅在编纂数量上,而且在理论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关于方志理论的阐述,清初顾炎武、方苞等就有论述,到乾隆大修方志时,有关修志理论方法便更受重视,并逐渐形成了所谓考据地理派和方志史志派两大学术派别。

清初顾炎武在编写《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著作基础上,曾对方志修纂方法、原则有所论述,后人将他的修志要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修志的人要有一定的学识;②要网罗天下志书作参考;③要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反复勘对,必得其实而后止;④要有充裕的时间;⑤文字要通俗易懂。雍正时,方苞在《与一统志馆诸翰林书》中,阐明了修志的许多原则,其中主要包括:①体例必须统一;②由博返约,提倡简明扼要;③强调资料的可靠性。

考据地理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戴震、钱大昕、孙星衍、洪亮吉等人。他们的主要修志理论和方法,就是倚重考据学的“崇古薄今”思想和“铨释故训,究索名物”的方法,认为地方志即是地理沿革考证。所谓:

一方之志,苟简不可,滥收亦不可。苟简则舆图疆域。容有不祥……滥收则或采传闻,不搜载籍,借人才于异地。移景物于一方,以致以讹传讹,误中复误。……撰方志之法贵因不贵创,信载籍而不信传闻,博考旁稽,又归一是(洪亮吉:《更生斋文续集》卷二)。

所以,洪亮吉所撰《乾隆直隶邠州志》,虽记载了今陕西彬县、旬邑、淳化、永寿的州县建置、沿革、山川、水利、公署、驿庙、古迹、大事、兵驿、人物、风俗等方面的情况,取材也较为广泛,但却重视古代材料,轻视当代材料,尽管考据精详,而对当时的一些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记述极少或脱漏。他修志所制定的类目,更是以前人的撰著为依据,如其“舆地记”,系仿周舆地图记簿;“职官表”,系仿班固《百官公卿表》等;“会计簿”,系仿宋李常《元祜会计录》等;“衙署志”系仿宋无名氏《衙署志》;“先贤传”,系仿魏明帝《海内先贤传》等;“列女传”,系仿刘向《列女传》;“金石录”,系仿宋赵明诚《金石录》等。

与考据地理派同时,是以章学诚(1738—1801)等为代表的方志史志学派。他们对方志属性、编撰理论、方法等都有系统论述。

章学诚提出了方志是史,是一地区全史的观点。他明确指出:“志乃史载”,“方志为国史要删”,“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志乃史体”等,并对戴震“志以考地理”的观点进行了辩驳。在具体进行方志编纂的方法、理论上,提出了所谓“史家法度”;“三书”、“四体”、“五难”、“八忌”、“四要”等观点。

“史家法度”是指修志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即所谓“三长”:识足以断凡例,明足以决去取,公足以绝请托。“三书”、“四体”是章学诚所设定的志书门类。他说:“凡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学,而始可以通古人之遗意也,仿经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三书相辅而行,缺一不可,合而为一,尤不可也。”而“志”为主体。按其记述内容又可分为“四体”,即:“皇恩庆典宜作纪,官师科甲宜作谱,典籍法制宜作考,名宦人物宜作传”。即认为一部志书的体例,应分志、掌故、文征三部分,其中“志”下,又分纪、谱、考、传四门。志下四门分别记述有关庆典、科甲、法制、人物事迹,掌故是有关一方典章制度的原始记录;文征则是地方文献的汇辑。

“五难”、“八忌”、“四要”是指在修志时,注意克服清晰天度难,考衷古界难,调剂众议难,广征藏书难,预杜是非难(五难);排除“八忌”:忌条理混杂,忌详略失体,忌偏尚文辞,忌妆点名胜,忌推翻旧案,忌浮记功绩,忌泥古不变,忌贪载传奇;达到“四要”:即要简、要严、要核、要雅。

稍晚于章学诚的邹汉勋(1805—1853)对方志编修也进行了实践和理论总结。他纂修过《贵阳府志》、《安顺府志》、《大定府志》等,在理论方面,他认为:纂修地方志应仿《禹贡》、《汉书·地理志》例,以行省统府州,以府州统州县,以州县统乡里,以乡里统村;并应详记四至八到、山川、津梁、关隘、水利、镇市、寺观;山川要详其源流、脉络、流域。关于艺文志的编纂,他主张仿《汉书·艺文志》法,详载郡中著述,录其序跋,略作提要。他对立传的标准提出:贤达以仕迹为断,文学以著述为断,封赠以诰轴为断,耆宿、行宿、孝友、忠义皆以事实为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